第一章政府预算理论1.政府预算的概念:政府预算就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筹集、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
狭义的预算指预算文件或预算书,是静态的预算;广义的预算指编制、批准、执行、决算、审计结果的公布与评价等所有环节,实际上是整个预算制度,是动态的预算。
2.多重视角下的政府预算内涵:(1)政治学的视角:政府预算是各利益相关方为争取利益进行政治争夺的过程,许多重要的政治决策在预算过程当中做出。
(2)法学的视角: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具有法制性。
政府预算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国家立法机构审定预算内容和赋予政府预算执行权的过程。
(3)经济学视角:政府预算是筹集和分配有限的公共资源的工具。
每一个预算中都包括可能得到或者得不到的经济利益,也包括经济成本。
(4)管理学的视角:预算是制定政府计划和政策的重要工具,阐明了与政府活动计划有关的资金量,体现了行政首脑的施政纲领。
3.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预算分配的目的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预算的运行方式要公开、透明、规范。
(2)法治性:政府预算的形成和执行结果都要经过立法机构审查批准。
(3)计划预算性:政府预算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政府为下一年度财政收支编制的计划。
(4)集中性:预算资金是集中性的政府财政资金。
它的规模、来源、去向、收支结构比例和平衡状况由国家按照社会公共需要,从国家全局整体利益出发进行统筹安排、集中分配。
(5)全面性:政府预算全面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与方向。
(6)年度性:政府预算应按年度预算编制,不得有间断。
预算年度是指政府财政收支的有效起讫期限,通常为一年。
4.政府预算的功能及其作用的发挥政府预算功能包括分配(最主要手段)、反映和监督、调节等三个方面。
(1)预算集中了政府的主要财力,约占GDP的三分之一。
(2)预算是实现政府职能,为公共产品配置资源的重要工具。
(3)预算是以计划为基础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
(4)预算综合监督反映经济运行状态。
分配功能发挥:政府预算的收入来源和支出能够全面反映财政的分配活动,体现集中性财政资金的来源结构和去向用途。
反映监督功能: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收入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规模、结构和经济效益水平,预算支出可反映国际各项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使得社会稳固发展。
监督各方依法理财:预算监督是预算对财政活动的规范和控制,是对预算履行其职责的状况和结果的考验,是预算的最终目的。
调节功能:最为国家财政政策工具的预算一般指中央预算或者联邦预算。
主要通过年度预算的预先制定和在执行过程中的收支平衡调整,实现其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
第二章政府预算管理基础1.如何理解政府预算管理的概念政府预算管理是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对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进行的组织、监督和协调等活动。
是财政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目标是使预算资金有序高效运行。
2.预算管理在财政管理中所处的地位:(一)主导地位: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财政管理的重要依据和综合反映。
(二)基础地位:预算是各项财政收支的枢纽。
(三)基本手段:预算管理是财政宏观管理基本手段。
3.预算管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手段和管理职能。
各要素构成有机整体(一)预算管理的主体:主要是国家,管理主体是多层次的,立法主体是各级人大,决策主体是各级政府,执行主体是各级财政部。
(二)预算管理的客体:预算管理对象涉及财政预算资金收入和支出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包括预算法律制度和预算政策的制定、预算收支体系的构建、收支形式和结构的选择等。
(三)预算管理的范围:政府预算的收支范围即政府活动的范围。
既包括预算内资金,也包括预算外资金。
(四)预算管理的目标:一是优化资源配置,二是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预算管理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财政手段三种。
经济手段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预算进行约束和控制。
立法手段是指财政预算立法、执法、监督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行政手段是依靠行政力量,采用命令、指示、规定等形式对财政预算分配活动实施的各种管理。
4.政府预算管理的流程:一个相对完整的预算管理运行过程。
(一)预算规划与决策(二)预算编制与审批(三)预算执行与决算(四)预算控制与监督(五)预算审计与评价5.政府预算管理的周期,如何理解预算年度与标准预算周期政府预算管理周期:从预算编制、审议批准、执行,再到决算的完整过程。
预算年度:是指编制和执行预算所应依据的法令时限,也就是预算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限。
包含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所必须确定的预算期限和实效。
分历年制和跨年制两种。
标准预算周期:是从时间序列上将预算管理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三个标准阶段,并加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首先,二者密切关联。
预算年度是预算管理标准周期的基础,预算年度作为一个预算执行阶段存在于一个预算管理标准周期之中。
其次,二者又有很大区别。
预算年度是静态的,预算管理标准周期是动态和滚动发展的。
二者存在时间上的交叉重叠。
每一预算年度内不同预算管理标准周期的三个阶段同时并存。
6.我国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构成:我国政府预算的管理涉及中央和地方格地区、各部门、各单位。
其组织系统纵向由中央和地方各级预算主体和编制主体即各级政府构成。
(按预算管理级次:管理体系、管理职责权限。
按预算编制主体:总、本级、部门、单位预算。
按行政隶属关系和经费领拨关系:一级、二级、基层预算单位。
)在各级政府预算中横向来看由国家政权机关、行政领导机关、财政职能部门及各类专门机构构成。
(从管理组织体系:监督管理机构即立法机构,组织领导机构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管职能部门即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收支具体管理机构即财政部门、税务、海关、银行等)p46-p477政府预算收支分类与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答什么?)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对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以全面、清晰的反映政府收支活动。
体现国家一定时期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服务。
8 我国预算收支分类的方法?(一)预算收入分类所谓政府收入分类,是从不同角度,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政府收入进行科学系统的类别、结构和层次的划分。
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就是要完整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即全面、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说明政府的钱都是从哪来的。
(二)预算支出分类现行预算支出分类体系将政府支出按职能和经济性质分设了两层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支出分类体系。
分为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我国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主要内容:(一)收入分类分为类、款、项、目四级。
类级科目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等。
(二)支出功能分类分为类、款、项三级科目。
类级科目综合反映了政府的职能活动。
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
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
(三)支出经济分类现行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
第三章政府预算管理体制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特征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即财权和财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是如何划分的)特征:(一)整体性特征:各级政府编制相对独立预算,中央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对不同的地区实现纵向和横向平衡。
保证国家统一,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规范性特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各级政府的责、权、利关系加以明确的、规范化的界定。
(三)稳定性特征:预算与地方、居民和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一旦确定就不宜更改,力求保持相对稳定。
2.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原则与一般模式: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原则:根据各级政府行使经济稳定、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职能的需要划分。
(一)经济稳定职能主要由中央政府执行。
(二)收入分配职能主要由中央政府执行。
(三)资源配置职能主要由地方政府执行。
政府间事权划分的一般模式:根据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层次性及受益区域的不同划分。
(一)全国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
(二)地方性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
(三)对具有跨地区“外部效应”的公共项目和工程,中央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
(四)调节地区间和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政府的职责,如社会保障、社会福利项目等。
3.分税制的内涵:分税制,是分税分级财政体系的简称,旨在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和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预算收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权财力关系的一种预算体制安排。
实质是通过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来源和管理权限,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积极性。
要点是: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4.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内涵与主要类型:政府间转移支付,是在一定的预算管理体制下,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或同级政府之间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包括下拨和上缴),原因是各级财政收入能力和支出能力不对称,通过转移支付平衡,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类型:(一)根据地方政府使用补助资金权限的大小可分无条件转移支付和有条件转移支付。
无条件转移支付:又称一般性转移支付或均衡拨款。
地方政府按照自己意愿决定如何使用资金,基本目标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主要目的是解决纵向和横向的不平衡,即弥补地方性的收支缺口。
有条件转移支付:又称专项拨款。
地方政府按指定用途使用资金。
资金必须“专款专用”,适用于特定指出目的,一般为了配合宏观调控政策、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外溢问题或促进特定公共事业的发展。
(二)根据政府间关系可分为纵向转移支付、横向转移支付和混合转移支付三种类型。
纵向转移支付:自上而下的纵向资金转移。
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拨付补助金。
横向转移支付: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财力,地区间互助调整横向失衡。
混合转移支付: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和转移支付的结合,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
5.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标与方法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标:(一)实现公共资金的公平分配。
(二)保持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必要控制力。
(三)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外溢问题。
(四)促进落后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方法:主要分为一般均衡补助和专项补助两种。
(一)一般均衡补助:又称无条件补助,是指对所拨出的资金不规定具体用途的转移支付方式,提高受援地方的基本财力,缩小财力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一般均衡补助分配应与各地支出需求成正比,与税收能力成反比。
公式如下:一般均衡补助=(标准支出需求—标准税收能力)*调整系数(二)专项补助:有条件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