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名句整理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国语·周语上》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
4.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资治通鉴》
5.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
6.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孔子家语》
7.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周语下》
8.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
——《战国策》 9.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
10.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庄子《大宗师》
11.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1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1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15.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
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战国策》 1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
1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1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19.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资治通鉴》 20.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2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23.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战国策》
24.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韩非子·说林上》
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史记》 2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左传》 27.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
28.寒暑渐于春秋,隆替起于得失。
——《晋书》
29.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
——《国语·周语上》
30.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3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32.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战国策》 3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史记》
34.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
3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 3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37.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38.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战国策》
39.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 40.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史记》
41.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 4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43.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战国策》 44.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鹧鸪天》
45.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
46.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47.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 48.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战国策》
49.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
——《史记》
50.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史记》 51.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鬼谷子章句》
52.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53.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5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旧唐书》 55.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