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作文技法之怎样进行细节描写

中考作文技法之怎样进行细节描写

同情的人与冷酷的人、自私的人一起,把她往死里赶,残酷的精神折磨,逐渐使她精神失常,到后来,在别人冷冷的笑容里,她只是“直着眼,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从“顺着眼”到“直着眼”,这眼神前后差异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她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了解她被迫害的经过。

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认真吸取这个方法,在叙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等情节过程中很有必要做好人物细节描写,抓住一个点仔细刻画。

这是使文章内容生动形象,突出写作重点,表现中心思想的最重要手段,也是中考作文高分的最主要原因。

3、前呼后应,反复出现《百合花》写小通讯员衣服挂破的细节,前后有三次:第一次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

第二次去前沿阵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第三次在包扎所里,“我看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三次描写前后呼应,使人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

这样的细节安排,自然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又如《孔乙已》,在这四千字左右的小说里,酒店里挂着一块粉板竟然出现了三次,这是细节连用。

旨在:一块薄板,照见了孔乙已的畸形灵魂;一块彩板,也映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

4、对比展示指在同一个情节环境下(同一段落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细节描写来进行对比,从而达到展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的效果。

例如:《鸿门宴》中刘邦献礼情节,项羽与范增两人态度各异,一个安然收下“置之坐上”,一个则“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这两个动作细节描写显示出前者的幼稚、轻信、缺乏心计又自视不凡,后者则显得独具见识又急躁易怒。

综上所述,细节描写可以出现在的位置很多,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最佳的点位进行细节描写呢?三、根据文章的中心主题需要来确定细节描写的点位1、何为细节描写的点位?(全文布局性的构思)我们在作文时,有些叙述是必须要有的,比如写一件事,你得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不可能每一段都是细节描写。

所以,所谓的“选点”问题,实质上就是在作文时决定选择在文章哪个位置进行细节描写的问题。

比如以“母爱”为话题作文,我们怎样选择在文中哪个位置进行细节描写?可以选择在当“我”做作业时,妈妈给“我”加上一件外衣时的动作点;也可以选择在妈妈注视“我”读书时的神态点,还可以是选择在妈妈教育“我”如何做人的对话时进行人物细节描写。

总之,这个选点在某种意义上和选材相关,但不管选哪个点,都应该是表现“母爱”主题的。

所以,如果不能正确选择“点位”,我们将无法展开描述,当然也就面临着跑题和偏题的可能性了。

只有在选择出最能表现文章中心主题的细节描写“点位”,并且在这个“点位”上加以特写和浓墨重彩着力渲染,文章才会达到中心突出,语言生动形象的高分效果。

注意:我们在作文时进行细节描写,并不是为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为指导,表达一定的情感。

而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主题、主旨,是作者通过写人或记事、绘景或状物所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道理。

不同的中心,选择的进行细节描写的点也应该是不同的。

因此,在选点时,首要的原则就是要选择那些对中心起作用的点,也就是最能表现中心的点。

例如,一个学生一次写了一篇比较成功的习作,选材是拔河,通过拔河要表现的中心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他很聪明,没有从头到尾叙述拔河过程,而是选择了拔河时他感觉最艰难的一个点进行了细节描写,描写己方同学们弯曲的双腿、紧绷的肌肉、倔强的眼神、努力的姿态……一时间真是把那坚持的执着和那不屈的精神再现了出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后来,写另一篇文章,他又把自己这段得了高分的文字照搬了上去。

但是,却得了很低的分。

为什呢?因为文章的中心变了。

后一篇习作所记的事件仍然是拔河比赛,但文章的中心却是写班主任老师宽厚慈祥的微笑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温暖,这样一来,将大量篇幅放在拔河细节描写上显然是不合中心,至少也是详略不当或偏离文章中心。

也就是说,文章中心要表现老师的微笑的力量,选点细节描写的地方应该是老师的“微笑”,围绕着这宽厚、慈祥的微笑展开细节描写,将这微笑的魅力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来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文章中心。

所以,在开始写作之前一定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好描写点,绝对不能单纯为描写而描写。

选择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描写点,并对其进行详细精彩的细节描写,实际上就是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行文。

在表现中心的地方展开细节描写,实际上就是详写;而其他地方不展开就是略写。

这样文章的详略问题也就解决了。

四、细节描写的角度在确定细节描写的点位后,怎么把这个点位展开并且使其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表现力呢?这就关系到细节描写的角度问题。

作文时细节点往往一闪而过,如果不加以具体描写的话,三言两语就没有什么可写的了。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上月台的动作其实是极短时间内发生的动作,但是朱自清把它细化了,详尽地描写了,那就成了细节描写。

那么,怎样才能展开有效的细节描写呢?一般情况下,初中生的作文细节描写建议综合处理,角度要求完美化,也就是完全化,即要求对一个点的描写,各个角度全都具备。

以动作综合细节描写为例,选好事情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动作点之后,就要进行多角度观察,对这个动作点进行充分而细致的描写。

第一要正面观察人物的动作,注意他的表情、语言,体会其心理,第二也要观察周围人物的反应。

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和描写,才能把这个动作点写得生动。

综合分析一下,我们把角度分为四类:角度A——动作本身,即动作发出者及其行为;角度B——动作对象,即动作承受者及其行为;角度C——动作环境,即动作发生时周围的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及其周围人物的反应;角度D——动作心理,即动作发生时的心理活动。

这四类角度,既包括人物描写又包括环境描写,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动作描写,又有外貌、语言、心理的描写。

所以,我们称其为完全化或完美化的综合角度。

举例:片段一老师走进教室以后,眉头一皱,仿佛一片乌云浮上脸庞(A)。

正在抄作业的同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作业本收进了课桌;原来聊天的同学,立刻拿起了课本(C)。

我赶紧摁手机,手却像得了帕金森病一样抖得厉害(B)。

老师以威严的目光扫视了教室一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A)。

我提到嗓子眼的心总算放了下来(D)。

这个片段虽小,从角度来看却很全面。

需要注意的是,角度A和B的划分是相对的,将老师定为A的话,那么“我”就成了B,若将“我”定为“A”,那么,老师就成了“B”。

这要由文章的中心和主要人物决定,主要人物是谁,那谁就是动作的发出者——A。

注意:角度全面,并不一定细节描写就精彩,还要注意角度的搭配与组合。

(2)角度的组合。

细分一下,角度的组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简单组合:ABCD、BACD、CDBA、BAC、CDA、BC……简单组合就是只有四类角度或三类甚至两类的组合,每类角度只出现一次。

这种简单组合,意味着有角度,但是展开远远不足。

②、复杂组合:ABCDBACD、CDBABAC、CDABC……复杂组合,就是四类角度都具备,且有重复出现的情况,但各类角度平均用力,笔墨均匀。

这种复杂组合,角度有所或充分展开,但可能会导致详略不当,重点不突出。

③、角度详略组合:ADCDBDCD、ADAABAC、CDDDDC……角度详略组合,就是四类角度不一定都具备,只详细节描写绘其中的三个或两个角度。

这种注重详略搭配的角度组合,笔墨集中于两三类角度,使其充分展开,突出重点。

注意:我们说综合细节描写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四类角度的展开,只是开阔同学们写作的思路,提供给大家思考的余地。

并不要求角度一定要全面,面面俱到。

恰恰相反,我们反对死板地罗列角度,僵化地运用角度,而应随着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地搭配、巧妙地组合各个角度。

同时,在搭配、展开角度时,注意角度的详略问题,突出最能传神的地方来。

片段二那天,我们上地理课,一位同学和老师顶嘴。

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班主任的耳朵里,只见她踱进教室,扫视大家,问:“谁干的?站起来!可以从轻发落。

”教室里只有四种声音:老师的脚步声、我们的呼吸声、心跳声、钟表的滴答声。

“快站起来!别耽误大家时间!”由于是下课时间,大家都浮躁了起来。

“就是!”同学们应和着。

他站起来了,满脸涨得通红。

老师首先表扬了他的诚实,接着把他平静地带到了办公室。

点评:这则片段选取学校课堂上一个常见的“点”,事情不大却很真实具体。

有班主任的动作、语言,有班里同学的动作和反应,也有“他”的动作和表现。

可见,在选择细节描写的“点”时,无须选择那些惊天动地的大“点”,只要符合主题,都能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并且写出了真人真事,真情真意和真感受。

而这样的“点”,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比比皆是吗?世事洞明皆文章呀。

五、对人物进行必要细腻的描写人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对其进行的描绘,它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五个方面。

无论是小说,还是记叙文,叙事散文,人物描写都必不可少。

人物描写得生动与否,关键就要看是否近些恰当的细节描写了。

如果一篇文章能够做到对典型的情节典型的人物进行恰当准确的细节描写,那么,文章中的人物就有了血肉,人物就有模有样。

显然活了起来,这样的文章必然就显生动了,我们的写作水平的进步可见一斑了。

把人物写活,可以从一下五个方面进行。

1、让身份遭遇在外貌中暗示出来。

外貌描写,主要是对人物的肖像、衣着、轮廓进行描绘,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往往可以从他的穿着体现出来:一个一心赴于工作上的人,往往衣着比较随便,一个爱打扮的人,常常醉心于她的漂亮衣服上。

可见,一件裹住身体的衣服,就能流露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果能关注人物身上的这些细节,并对之进行如实的描绘,就能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也能体现其生活状况,或社会主题。

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为什么个性都比较鲜明?为什么能深刻折射出当时社会主题?因为鲁迅比较擅长于对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

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写出了孔乙己不伦不类的身份,“穿长衫”写出他是个读书人,“站着喝酒”又体现他更短衣帮的身份没什么区别,可见其矛盾的身份,是什么造成他如此特别的身份呢?一个读书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境遇呢?这不禁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这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他身材很高大”通过孔乙己的身材的描绘,暗示了他有劳动能力,下面作者笔锋一转,对孔乙己衣服的“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