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及技术[详细]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及技术[详细]
钢筋混凝土板跨越跨越
36
—引自陈国亮
二、 塌陷防治技术
处置示例:
网格板跨越塌陷坑
由于网格梁的相互连接作 用,构成整体受力结构,克服 局部塌陷。其尺寸根据路堤宽 度、荷载大小以及可能发生塌 陷的最大尺寸,用连续梁,悬 臂梁理论进行计算。
37
—引自陈国亮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及技术
地面塌陷篇
1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提纲
一、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二、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2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1.定义:
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 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2.分类:
自然塌陷
按成因分
人为塌陷
地面塌陷
按发育地质 条件分
18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1、塌陷防治理念
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 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 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例如,对于采空 区,在塌陷区形成 之前,就采取“超 前”防治措施,即 在制定开采设计时 就考虑预防措施。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1.2 岩溶塌陷的伴生与共生现象 ① 地面下沉或地面沉降 ② 地面开裂 ③ 塌陷地震
16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4. 地面塌陷危害
1)对居民地的危害
地面塌陷 会对房屋 带来严重 甚至毁灭 性的伤害。
17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2)对公路工程的危害 引起路基不均匀沉降
12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1 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岩溶塌陷沿河流分布
临近河湖岩溶塌陷-洞庭湖附近岩溶塌陷
13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3.1.1 时空动态规律
① 单个岩溶塌陷的发育过程及其动态特征 发育过程: 岩溶洞隙~土洞~塌陷的;
土洞
老土洞 新土洞
通常是采用打入桩、钻孔灌注桩、沉井和墩式基础
等把建筑物的基础置于基岩上。旋喷桩是桩基础应用中
较新的方法,施工迅速,工艺较简单,对洞穴堆积物的
加固具有良好的效果,得到更多的应用。
39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处置示例
40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2) 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27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3)地表封闭防渗 a. 植被防渗 b. 水泥土封闭 c. 氯丁橡胶板封闭 d. 玻璃纤维涂料封闭 e. 回填抹面封闭
28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一)控水措施 ② 地下水控水措施
根据水资源条件,规划地下水开采层位、开采强度、 开采时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动态监测。危险地段对 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浆或帷幕灌浆处理。
44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5)注浆法:用于埋深较深的岩溶洞穴、溶蚀裂隙、溶沟等进 行处理。
通过钻机钻孔至对应的溶洞、土洞或岩溶裂隙中,把水 泥浆液或其它化学浆液,采用加压泵送的方法,使浆液进入 需要注浆处理的部位。
45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死土洞
缓塌型 老土洞
对于已停止活动的死土洞,可不采取防塌措施。
缓塌型老土洞的特征是土洞充填物较疏松软弱,一般
呈软型状,具有地下流动的痕迹。 新土洞主要是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土洞充填物较 14
新,结构很疏松,含水量高,一般处于流动状态。
2020/9/30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岩溶塌陷 非岩溶塌陷
采空塌陷
黄土湿陷
3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 塌陷分布特征
4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引自刘传正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 塌 陷 分 布 特 征
5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6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地面塌陷分布特征
旋喷技术是利用旋 转提升、高压喷射水泥 浆凝结成松柱或不旋转 只定向提升喷射成板墙。
31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1) 填堵法 :一般用于塌陷坑较浅小时的处理。
具体方案有两种:一是用编织袋装粘土或粉质粘 土对塌洞进行回填,上面2米则用粘土覆盖并夯实, 防止积水入渗造成垂向潜蚀;
岩溶地面塌陷问题成为控制建设工期和工程安全的关键性问题!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1 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
① 岩溶强烈发育的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 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
② 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 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③ 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土为主,其底部粘性 土层缺失或甚薄的“天窗”地段;
二是用块径大于20cm的块石回填塌洞,上部2米 仍用粘土覆盖压实,防止积水入渗。
32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1) 填堵法 :
当坑内有基岩出露时,或陷坑内未出露基岩,塌坑 危害较小时,首先在坑内填入块石、碎石做成滤层,或 采用地下岩石爆破回填,然后上覆粘土夯实。
33
处置示例:
38
二、 塌陷防治技术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2.) 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3)框架梁
框架梁适用于在既有建筑物的基础下,用顶进法将 已成框架梁或涵洞顶进。梁的孔径视岩溶塌陷的直径大 小而定,梁的两端或涵洞边墙应置于稳定的地基上。
(4)深基础法
对于一些深度较大,同时跨越结构又无能为力的塌 陷坑,深基加固建筑物的基础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42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3) 强夯法:
43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4)平衡水气压力法:
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降,溶洞空腔中的水气压力产生 变化,经常出现气爆或冲爆塌陷,设置各种岩溶管道的 通气调压装置,破坏真空腔的岩溶封闭条件,平衡其水、 气压力,减少发生冲爆塌陷的机会
有稳定可靠的地基时,可用钢筋混凝土板跨过。一般釆 取就地浇筑,也有做成周边固定的钢筋混凝土板。
35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2) 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2)钢轨梁(板) 对直径较大且深的单个塌陷坑,或直径小、密集的
群体塌陷坑的场地,两端有稳定岩土体,且上部有较大 负荷时,可用钢筋混凝土梁或板跨过,两端应置于稳定 的基地上。
7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地面塌陷分布特征
采空区塌陷
8
பைடு நூலகம்、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地面塌陷分布特征
黄土湿陷导致的塌陷。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湿陷性黄土塌陷
9
媒体和社会关注
场地的土、溶洞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晶报
南方日报
广州日报
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深圳广播电台 网站
46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5)注浆法:
注浆钻孔定位 搭设设备平台
钻进成孔
材料准备 浆液配比
搅拌
搅注
拌 设
浆 泵
备就
就 位
位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注浆
下一段
处理
稳压
拔管
回填
灌浆
注浆完成、移位
注浆法流程
47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6) 旋喷桩加固法:浅部用旋喷桩形成一“硬壳层”, (厚10~20m即可),其上再设筏板基础。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1)塌陷前的预防措施
绕避岩溶强烈发育区
24
湖南常德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十八标段K139+410~K139+560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1)塌陷前的预防措施
25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2)塌陷后的治理措施
地面塌陷在我国的分布发育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规律性。
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岩溶强烈及中等发育的覆盖型 碳酸盐岩地区。
采空塌陷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矿山及其周围地区, 其中又以煤矿塌陷最为突出,
黄土湿陷则主要分布于湿陷性黄土发育的地区。 在时间上,近10~20年发育增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 经济发展,地面塌陷也愈来愈多,危害也愈来愈大。
19
二、 塌陷防治技术
2. 地面塌陷的前兆 ①地面形变: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 现环型开裂,地面出现沉降等。 ②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等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建筑物倾斜
20
地面出现沉降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2. 地面塌陷的前兆 ③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 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地下水位水量等突变; ④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⑤植物变态(颜色、生命状况)、动物惊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