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视界》读有感
这本书给我们呈现的是窦桂梅老师域外教育访问的“视界”。
叙事中,不时有与国内教育教学的比较和思量,在具体情境的观察、体验中,她对许多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了深一层的感悟和思考。
我也只是浅读,看完了这本书,确实“教育视界”一下扩宽了许多。
首先是关于“以学生为本”。
现在我国的教育观里就有“以学生为本的概念”,具体如何落实就有待实践了。
本书里提到三个细节,食堂里校长微笑着和每个学生握手,校长由于我国领导拖课而脸红了,观看学校乐队演出特殊孩子周边有老师或家长陪护,这三个细节虽小,但足以看出“以学生为本”。
我国虽然大力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概念,但具体实施也是一大难题,想要做好,更是需要好好筹划一番的,并且需要时间的验证。
就像雷夫所说“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
毕竟,教育无捷径”,而我们应当正处于“以学生为本”摸索的道路上,需要不断的实践,需要时间,需要付出。
其次是关于教师待生存状态问题。
我国正大力提倡“科教兴国”,因此,在我国教师的地位相对来说还是很高的,也是比较受重视的一种职业。
不过较之韩国和乌克兰,又略逊一筹,韩国十分尊重教师,以教授为例,教授到自习室里,学生要全体起立示礼,在机场教授因书籍、资料超重可以免罚单等等。
再有,韩国的教育规定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是可以进行适当体罚的,而我国规定不可以体罚学生。
而在乌克兰,他们对教师的尊重胜过对医生的尊重,他们有自己的教师博物馆,可以看到教师的工作记录等。
不过在美国,科技虽然发达,但教师的地位却不高,教师的工资太低,因此美国多数人不愿意当家师,而我国却是有非常多的人想成为教师。
也许要感叹中国教师的待遇还是不错的,但是不得不提的是中国教师目前的生存状态也并不是那么乐观。
教师的地位虽高,不过工资不算高,另外,教师面临的精神压力也是较大的,一方面是学校对于学生成绩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是家长的压力。
然后是关于学生梦想问题。
在书中写到了一个校长的办学梦想,就是“培养具有国际感觉的国际人才”,而这位校长也确确实实的在努力了。
关于梦想,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一直说人要有一个梦想,但梦想也不是说有就有的,而有的梦
想在小时候可能就被扼杀了。
这让我想起了三毛,她曾经写过一篇作文,写她想做一个拾破烂的人,而这篇文章非常不受老师喜欢,所以老师又叫三毛重写了,当然三毛以后在文学上的造诣都是后话了。
在中国对于梦想的解释比较抽象,梦想可能就是一个梦想而已,具体是干什么的,如何实现等等都太抽象了。
很多学生上了大学都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从而浑浑噩噩的念完了大学。
我觉得,很有必要让学生从小了解各个行业与职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的梦想,然后为之努力。
最后是关于学生习惯这一方面。
习惯是伴随人一生的东西,很难改变,所以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好习惯。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两个礼貌用语“谢谢”和“对不起”,然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过多的使用,对于别人的帮助不会说“谢谢”,那便是不懂感恩,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不会说“对不起”,便是不懂认错。
虽然平时一直强调讲文明懂礼貌,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
另外还有一个习惯便是微笑,一个微笑可以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善意、你的亲切,可以让看到的人顿时有了好心情。
在美国,不管熟识还是陌生,也不管你是否在于他们交谈,只要你的视线落到他们身上,哪怕是无意的,那热情的微笑便跃然脸上了。
微笑感染着微笑,期望我们所到之处都可以看到别人真诚美丽的微笑。
看完这本书,也很想去各个国家走一走,体验各国不一样的教育。
总之,教育无捷径,需要老师的谆谆教导,也需要学校良好的制度,更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未来我的教师生涯还很长,期望自己可以很好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