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霸超励志演讲:哪有天生学霸,一切都是厚积薄发近日,微博上一位清华学霸的演讲火了。
不少小伙伴感慨良多,默默放下了手机:所谓天生学霸,不过是厚积薄发!这段视频的演讲者狄迪,是清华大学硕士生。
他通过几位学霸同学的事迹,向我们展示出清华人敢于担当、自信的一面。
短短11分钟视频,你可以迅速接触到数位清华学霸!厉害了,学霸!视频中的学霸,是2017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看看他们其中几位的简介,我们不得不承认:真的是厉害了!有多牛?往下看!万蕊雪清华大学医学院2013级博士生,师从施一公院士。
博士四年,她已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顶级期刊Science论文6篇、Cell论文2篇。
曾获清华大学研究生特奖、“学术新秀”,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每年全国仅五人)。
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探索生命的奥秘,做好科研,贡献人类,就是她的初心。
她的科研方向为剪接体结构与分子机理的研究,她曾为了做实验连续每天保持十四个小时的工作量,每三个小时只有五分钟的休息时间。
胡耀文清华大学物理系2014级本科生清华物理系历史上第一位”四大力学”全满分。
已正式发表SCI期刊论文9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3篇文章,分别刊登在Physical Review A, Scientific Reports和Journal of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胡耀文在2017年本科特奖答辩会上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他说:“学者也自应有学者的责任和担当。
我想做一些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事情”“我后来才意识到,如果不学物理的话,我会后悔一辈子。
”曾获2017年获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旋极奖学金,高通奖学金,三星奖学金,学堂班奖学金。
入选星火计划,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王子承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2012级博士生他从博士开始学习击剑项目,从完全零基础,到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冠军,再到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选拔赛亚军,仅用了不到五年。
2017年,他代表中国参加了第29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击剑项目的比赛。
曾获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冠军,清华大学马约翰奖。
于婉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2017级博士生2017年,她创作的《手绘清华》系列作品,用素描的方式描绘清华景色,也展现了清华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办《水木青藤》绘画作品展,出版《青藤画语》专著。
作品作为清华礼品赠与国内外知名大学领导、校友、艺术家等。
曾连续两次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二九奖学金、昌新艺术奖学金及“昌新最具潜力艺术家”奖等多项奖学金。
获全国专业艺术院校深具影响的“2017学院本色”展览“艺术传承奖”等多项专业艺术奖项。
怎么样?服气么?反正不少网友是服气的!网友:天道酬勤,无问西东这段视频下方,网友评论果然炸了锅。
不少人被学霸们深深感染:@越越姑娘Moon:名校是镇国重器,这才是名校学生应有的风采@唯有敬亭白v:不够努力的人才说自己努力了,够努力的人会感觉自己还不够努力。
@哈铁宫强:天道酬勤,无问西东@dodo付付:尊重敬佩认真努力的人还有人默默放(摔)下了手机,表明态度,脾气也是火爆:@哎呦喂啊呀:对着镜子看了看刷了一上午手机的自己,摔!也有人收获了满满的鸡血:@陈爱笑Iirs:我也希望67天后的自己高考成功!不留遗憾,理想大学等我!@厌世gyh:感触颇深,我…该努力了@爱吃樱桃的XIN语:刚二模过,都不想学了,看了这个又想努力了,共勉@软软的:加油吧!抗木昂!!!!!!!!!@Xy03486:现在我坐在图书馆在准备考证相信自己!事实上,科学研究早就发现:大多数人的智商没有明显差别,智商超常与智商低下同属极少数。
如果单论学业,成绩的高低更多因素取决于努力和方法。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霸也是普通人,一样会遇到挫折、困难。
比如,即使上文提到的几位,都曾有过怀疑自己、受挫的经历:万蕊雪初入施一公实验室,快节奏高效率的环境让她感到之前所受的试验训练,都如同过家家;胡耀文高考压线进入竞赛高手如云的物理系,第一节微积分课上他就开始怀疑自己;王子承第一次踏上全国大赛,甚至在团体赛上坐了冷板凳。
有这样一段说得挺好:有太多人把考上清北复交、C9高校归功于智商超常。
但正是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看到学霸背后的努力;即使看到,也不会承认,毕竟在这些人眼中,抬高别人的智商,比掩饰自己的懒惰,更容易。
所以,你还想给自己找啥借口吗?快收!励志全文奉上!不得不说,看过演讲全文,更是有打鸡血的效果!这么精彩的内容,当然需要全文送给大家:2017马上就要过去,在这一年中,你是否感叹世界如此喧闹,而我们声音却微不足道。
我是狄迪,2017年,我是清华大学的一名硕士生。
去年此时,我接过学生年度人物的奖杯,兴奋、忐忑。
我想用我的镜头,去记录这个千变万化的时代,看看哪些改变正在发生,哪些人正在行动。
而清华园里的我,却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这种困惑,你是否有过?今天的我们是否还能想起梅贻琦校长那句:“大学生者负新民工作之实际责任者也”?其实在清华园里,你总能找到答案。
这些人,这些事告诉我热爱、责任和自信的力量。
2014年,冷冻电镜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结构生物学领域风起云涌。
博士二年级的万蕊雪听取导师施一公教授的建议,开始独自承担酵母剪接体提取的工作。
这条路,她无所畏惧。
2016年春节,万蕊雪的研究小组在实验室里24小时连轴转,而她自己则负责晚上10点到凌晨6点的夜班。
每熬夜一宿,她需要完成两千步操作,甚至会为了睡着10分钟而痛心疾首:全世界就这么几台冷冻电镜,一分一秒都不该浪费。
正是这股精神,万蕊雪在RNA剪接领域不断完成突破。
我问她,为什么要这么拼。
她告诉我,她从高中就开始喜欢生物学,她希望能投身科学,造福人类。
我很羡慕,万蕊雪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已经走了那么远。
我相信很多同学和我一样,都在清华迷茫过:什么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什么是自己真正愿意投注一生的事业?在今年本科生特奖的舞台上,物理系系主任王亚愚老师骄傲地介绍了一位本科生——胡耀文,四大力学全满分的清华第一人。
他绝不仅仅是一个只会读书和考试的学生,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的他,在短短3年的本科时光里,已经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展开探索。
他珍惜课内课外的每一点时间,在哈佛研修时,他每天工作到深夜,直到睡着前一秒还在思考白天的课题。
胡耀文告诉我:在清华,他做了许多选择,得到很多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
但他乐在其中,不曾后悔,他意识到他是真正喜欢物理的,愿意为此付出一生。
有一份热爱的事业,是幸运而幸福的。
一个零基础的清华博士,到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冠军,需要付出多少天的努力?王子承告诉我,一天,每一天。
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梦见自己站上了击剑的冠军领奖台,而在此之前他甚至从未拿起过这柄剑;那天之后,这柄剑他再也没有放下过。
作为零基础的新人,王子承的每一步都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为了对得起心中的梦想、击剑队的传承和导师的支持,他把科研之外的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训练中去。
每一年的全国大赛见证了他的收获和成长, 2016年,他在10比13的绝境之下上演大逆转,15比14获得冠军!当胜利到来的那一刻,王子承抱着击剑队刘爽老师一起哭了,我知道,这是喜悦的泪水,这条路上,他始终昂首挺胸。
你或许会羡慕他们天赋超群,但他们却告诉了我一个小秘密。
万蕊雪初入施一公实验室,快节奏高效率的环境让她感到之前所受的实验训练都如同过家家;胡耀文高考压线进入竞赛高手如云的物理系,第一节微积分课上他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读物理的料;王子承第一次踏上全国大赛状态低迷,甚至在团体赛上了冷板凳……其实,没有什么大牛学霸,一切都只是厚积薄发。
2016年冬天,于婉莹在法国研修期间开始尝试用水性笔作画,独有一番意境。
回到清华后,于婉莹感叹身边的校园美景无数,而在园子中已经度过7年时光的她,却还没有把自己对生活的经历和感悟凝结于画作之上。
就这样她开始了清华园系列绘画的尝试。
一支普通不过的水性笔,在她的手上宛如魔杖,定格一幅幅清华风景,重温那些色彩斑斓的历史故事。
在这背后,是于婉莹扎实的基本功:本科研习国画、研究生转而攻读油画的她将中西方的绘画表现手法融为一体,酝酿出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
凌晨从画室离开的她,满脑子都是如何调整手上的作品。
于婉莹告诉我,她曾经很羡慕清华园里的同学们,投身科研,改变世界;而现在她坚信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样充满力量,能把人们内心的热情和勇气挖掘出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你看,是热爱,让清华园里学子们不忘初心,努力追梦,勇敢定义更新的世界;而责任,激励着清华人肩负使命,甘于奉献,用选择书写中国青年的担当。
2015年9月,随着一声长鸣的汽笛,主动选择休学参军的二十五个清华人开启军旅生涯,这一去,就是两年。
朱日和阅兵、国际侦查兵比武、北京特大暴雨抢险,这些你耳熟能详的事件,都有他们的身影。
清华学生,为什么去当兵?或许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相同的是心中的那份责任。
如今,他们的身份已经是清华退伍老兵,握过枪的手握起笔更有力,经得起急行军考验的双腿在操场奔跑,百步穿杨的目光如鹰如电,投向清华的讲堂。
我想,他们不会忘记对祖国的誓言,若有战,召必回。
清华学子,与祖国同命运。
他们毅然从军入伍,报效祖国;他们立足校园,服务社会。
这是清华人的担当。
2008年5月12日,一场地震撕裂了所有中国人的心。
清华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反应迅速,紧急组织献血,数千名师生排起了长队。
清华贡献了当时北京市输血总量的六分之一。
这就是清华红会的影响力。
如今,这样规模的献血活动已经成为清华园的常态,不一样的是清华红会信息化的操作、有序的组织。
三十年来,清华红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清华公益人,他们用爱和责任,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今天,他们已经走上一带一路,开启清华人的全球健康实践。
清华人,走出校园,到世界需要的地方去!这一年,李亚东办好了休学手续,只身前往非洲,走遍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尼日利亚6个国家,采访了近300家中国在非企业。
这一段珍贵的经历让他决定:不仅他要扎根非洲,要让中国文化也扎根非洲!李亚东创办了非洲第一本中文机场杂志《东非瞭望》,把非洲大地上的中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我时常在想,一个本科生,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休学只身前往非洲,去探索未知的土地?李亚东告诉我,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是青年人的使命。
他知道无论何时何地,清华始终在背后注视他、支持他。
自信自强的清华人,追求卓越,用行动发出时代最强音。
2011年的一个夜晚,厄运击中了18岁的朱晓鹏。
一场突如起来的大病让他几乎丧命,也剥夺了他自由行动的能力。
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他被迫面对疼痛与无力。
而今天,朱晓鹏已经是清华数学系的一名博士生,积极投身于科研,立志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突如其来的病痛让朱晓鹏失去了身体的自由,他也曾封闭自己,不敢见人;他也想过放弃人生,浑浑噩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