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1、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弄清其中每一个字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重点字和词,确定文章内容的重点。
在考试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粗心大意,漏掉题目中的关键词。
比如《又一个春天》,没有注意到“又”字,结果大写特写春天,写得最好也是跑题。
又如《小议‘八小时以外’》不在意“以外”两字,写成“努力工作”,结果是南辕北辙,名落孙山。
还有的人是不能理解题目中词语的意思,把文章写糟了。
比如《过犹不及》,不知道“过”是什么意思,以为是犯了错误来不及改正,那么文章当然是离题了。
认真阅读题目,除了仔细,还需要认真分析比较。
例如《要学会关心别人》,分析题目中的词,文章的内容和材料当然和“要”、“关心”、“别人”以及“学会”有关,再分析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文章的重点是“学会怎样关心别人”。
为什么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呢?我们可以使用比较法来认识。
如果把“学会”去掉,变成《要关心别人》,那么,文章的写法重点就变在“应该关心”上,和要解决为什么要关心的问题上,而不是去解决怎样关心的方法问题。
又如《我的母亲》与《我和母亲》就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的“我”仅仅是定语,而后者的“我”却是主角之一;《一件有启示的事》与《一件事的启示》也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应以叙述事情本身为主,后者应以议论由该事而引出的观点为主;《假于物》与《善假于物》更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应着眼于是否借助客观条件,后者应着眼于如何借助客观条件。
如果给的考题是《自学与成材》,却化大力气写古今中外刻苦学习取得成就,那么就离题了。
试与《学习与成材》比较,很清楚两者虽然都讲成材,但成材的前提和对象不同。
如果平常多对题目作同类置换比较的训练,那么可以有效提高,准确把握题目中的重点词语,明确文章写作内容的重点的敏感性。
2、分析题目词语的深层次的意蕴,发挥命题题意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有的题目出得比较含蓄,比如《路》,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写。
可以写实有的路,也可以写抽象的路、象征的路。
诸如:城市的道路建设、人生的曲折之路、改革的腾飞之路等等,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都不会离题,而文章的高下在于发掘题目的深刻性。
鲁迅《故乡》结尾写道:“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如果能有这样的发挥,写出它的哲理,那么审题的功夫就到家了。
还有的题目是用比喻类比的词语出的,需要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树木、森林、气候》,不能就“词”论“事”,写树林中的气候。
题目的含义包含着对环境问题的深层思考。
又如《小议‘八小时以外’》,如果仅仅是写“八小时以外’做了些什么,
不注意发挥题意的丰富性,做一些深刻的思考,涉及到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生的话题,那么文章不但大为失色,还可能无事可议不合议论文体的要求。
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
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
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
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
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
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代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
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1)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
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2)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
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
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
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蒙眬,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
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
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联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如《成功》这个题目的已知因素只有一个,即“成功”,意思比较概括笼统,如果在“成功”这个因素上增加几个相关因素如“谁成功了”“什么事成功了”“怎样成功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就具体了。
同样,《笑容》《失败》《过错》《忏悔》《欢乐》《渴望》等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审题。
审清人称
审清副词
题目中的一些副词往往起限定、提示作用,对作文的内容作了潜要求。
比如“这也是课堂”中的“也”的言外之意就是这本不是课堂,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另外一种课堂。
如果学生写成一般语文课数学课就不符合题意了。
再如“有时,我也想——”这个题目中的“有时”的潜台词就是“偶尔”,不是经常如此,“也”表明不是自己的初衷,有跟随别人之意。
如果写成我一贯的想法,如理想之类就和原题的要求背道而驰了。
“门其实开着”和“()其实很快乐”这两个题目中的“其实”的潜台词便是“表面并不……”。
作文的立意必须站到“表面”外,撕去罩在事物本质之上的面纱。
“门其实开着” “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
“其实很快乐”,“其实”——强调“顿悟”或“深思之后”的“豁然开朗”,或顿悟才发现的快乐,或深深思考才发现的快乐,或经历一番体验才发现的快乐……要写出发现的过程而不能写成《这事很快乐》、《成功的快乐》等。
“我依然———”的潜台词应该是“我在经历了什么之后,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暂时失败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
广州中考作文题是"又见枝头吐新芽”,中的“又”字,表示“再次”“第二次”。
命题作文“最好的奖赏”,就“奖赏”而言,既可以是物质的、实在的、可视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的、情感的。
有题目中“最”的限制,构思时就要尽力避开物质的、有形的“奖赏”,而选精神或情感上的“奖赏”,即使一定要涉及“物质的”,也要注意“实”与“虚”巧妙结合,巧妙地将“物质”深化为“精神”、“情感”,以“虚”为“最好”。
如果考生忽视这一点,写自己帮父母劳动而得到父母“美食”的,写自
己打工赚了钱父母又“奖赏”钱,写自己苦练技术,在演唱、钢琴等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获得“最好的奖赏”,题目中“最好” 的潜台词:在帮助父母劳动时,增强了毅力,锻炼了能力;在打工时,接触了社会,增长了见识,懂得了劳动的艰辛;在获得一等奖的同时,培养了勤奋严谨的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精神食粮,这些才是“最好”的奖赏。
中考作文审题,对于“最”“也”“还”“更”“其实”等一类副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更用心关注才是。
须知,副词不“副”,在命题作文中,对中心词往往起着限制、修饰作用,规定着中心词的方向、范围、程度等,其功能的巨大,实在忽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