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的研究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的研究

实施教学目标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2012年11月,初中化学学科教学研讨会)第一部分:关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改革一、课改实验带来的变化首先,是教师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

课堂教学改革之初,很多教师存在着怀疑、观望、排斥的态度,一是对原来的教学方法深信不疑,不相信新的教法能取得好的收效;二是担心课堂教学改革耽误时间、影响学生成绩。

现在多数教师基本上认同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很多老师尝到了课改的甜头,课堂改革获得了全体师生的一致认同并得以大力推进。

其次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围绕教材转,学生围绕教师转。

在现在的高效课堂,教师不再是绝对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学生站在同一个高度和老师展开对话、合作和交流,真正形成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变得更加和谐了。

第三,课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很多学校积极尝试,原来秧田式的座位根据老师的设计变成了棋盘式、座谈式,更便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交流。

一上课老师就讲、四十五分钟滔滔不绝的现象越来越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交流、展示的情形越来越多,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争辩和质疑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变得想说、敢说、会说,课堂气氛活跃了。

第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变成了在老师指导下的提前预习,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加,学习兴趣空前浓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五,课堂教学改革效果明显。

一方面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

不会说、不敢说,不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校学生的一个通病。

课堂教学改革对症下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展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形成共识,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实践,素质在学习中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老师们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老师的工作热情,高效率真正体现在了教学成绩的提高上。

二、课改实验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学模式的运用缺乏灵活性,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盲目、生搬硬套的现象,过分的依赖于某种教学模式,硬搬操作程序,不能就其确定的框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和创新;二是合作学习形似而神不似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合作学习还停留在一些混乱和肤浅的形式上,实效性不强;三是课堂教学的一些细节或者操作层面,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对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不够到位,致使学习目标制定不够准确、全面;导学案编制只是知识点的罗列,缺少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等等。

三、课改实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我认为,除了个别老师教学观念上还没有真正认同课堂改革外,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师们对课标和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教学目标意识差,一节课只是按教材的安排讲完了事,至于这节课应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却很少考虑。

正是由于心中缺少清晰的教学目标,致使课堂教学目的性不强,课堂检测随意,教学效果低下。

为此,从本学期开始,教研中心确定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的研究”的教研主题。

第二部分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

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首先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教学策略、拟定的教学程序,以及为实施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定存在的普遍问题众所周知,教学目标过于笼统一直是我们初中化学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忽左忽右。

我们来看几份前些日子,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改实验成果验收过程中听课时,收集的部分老师在导学案中呈现的学习目标。

初四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的学习目标:1.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掌握海水提取镁的方法。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常用的方法。

4.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意识。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一)的学习目标:1.认识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初步学会使用胶头滴管等。

2.掌握药品取用、物质的加热灯基本实验操作。

3.牢记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养成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意识。

初四化学第二单元第二节海水晒盐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1.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2.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结晶和蒸发结晶。

这些学习目标不论从哪来的,多数比较好地注意了一点,就是注意了面向学生,可以说算得上是学习目标,解决过去那种“使学生……”,“培养学生……”等主体是教师的语气。

但是从这些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很多教师受过去使用的《教案集》、《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以及不清楚教学目标的概念、理论所以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常常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目标模糊、笼统、抽象、不可测;(2)目标单一性、缺少全面性(3)目标确定的经验性(4)目标定位的不够恰当等问题使得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我们再来看一个典型的教学目标,这是《燃烧与灭火》一课设定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灭火的一般方法和燃烧及燃烧的三个条件2.使学生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和爆炸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2.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破除迷信思想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灾情所需要的机智和勇敢这节课确定的上述教学目标反映了目前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是表述形式杂乱,盲目套用,随意性大,缺少规范;二是表达内容宽泛,抽象概括有余,缺少准确性。

时至今日,《课程标准》的颁布,已经明确制订出目标,它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学什么”和检验学生“学”得怎么样,明确学生“怎么学”和教师“怎么教”的问题。

由此,我们深深感到,有关教学目标的一些相关问题已到了非重视、非研究、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显而易见,上述教学目标的叙写至少存在着如下的不规范:一是在确定三维目标时三重并举,把三维目标分列开来,把三维目标当作“一样粗的三条线”,这是错误的。

不能人为割裂成三大块。

二是上述范例的目标的叙写主体不规范,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均以教师为主体。

三是上述课时目标的叙写缺少“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理解、体会”等表现学生外显行为的动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标就不容易检测、指导和调控,评价教学实效的价值就不大。

四是三维目标在宏观上是等重的,但目标定位要有重点,在不同的课题、不同的班级都应该各有侧重,不需要每一节课都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并且目标要简单,不能繁杂。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为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1.落实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学段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有如下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技术、社舍、环境的相互关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探究话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祛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5.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科学素养的提高。

以上列出的是课程的总目标,对每一个具体教学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课程标准中都有具体的内容标准,而有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在总目标中体现。

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我们在进行每一个教学内容是还要注意对每一部分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

2.细化课时目标。

初中化学教学是通过一个个课题的教学实现的,每一个课题都是安排在一定的年级教材的特定单元中的。

教师要通过每一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来逐步落实课程目标。

化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要服从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目标体系。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把教材的内容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的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