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
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
定》。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
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
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
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
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
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
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
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
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必修模块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作为构建知识体系的主要线索,在贴近真
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必修教材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组织起来的内容体
系。
课标中必修模块有4个主题“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
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该教材把“信息技术与社会”进行分解,融入以
“信息处理与交流”的主线中,“信息资源管理”也渗透到“信息获取”章节内
容当中。全书共分为七章,各章内容前后呼应,对教与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
作用。如下表所示:
章、节
前后呼应(模块内外、
学段内外、科目内外)
对教与学的指导与启
示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l 信息及其特征 l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本章主要为全书的总领和引子;假定初中阶段已经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经验,可以使用一些工具进行初步的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发布等活动 可采用演绎归纳法组
织教学,结合实际例
子加深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 信息获取 l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l 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l 文件的下载 l 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 在学生已有网络经验的基础上,构筑更加上位的方法,促使更新理念的形成;以操作系统中的文件资源管理为起点,逐步丰富和深化文件概念;可以参照学生在图书馆借书的实践经验;从文件看管理,开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
验,比较各种信息获
取的效率与特点;网
络信息搜索实践与评
价,使用搜索引擎的
策略与技巧;文件查
找方法例举,文件下
始养成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习惯;本模块从使用者角度看问题,而“网络技术应用”中从工具原理层次看问题形成对搜索引擎相关内容的错位 载方法例举;典型优
秀数据库介绍,数字
化信息的分类实践
第三章 信息的编程和智能化加工 l 信息加工概述 l 信息的编程加工 l 信息的智能化处理 从描述计算机自动化信息加工开始,引出后继内容,又为“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以及“人工智能初步”模块形成思想铺垫 实例剖析,示范并讲
解;实例演示,参与
体验,专题讨论
第四章 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 l 文本信息加工 l 表格信息加工 改变初中阶段对工具的依赖性,超越具体工具,以方法为主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活动目的 实例列举与归纳;目
标分析,
图表加工实例列举;
要点讲解与自主探索
相结合
第五章 多媒体信息加工 l 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 l 音频、视频、动画信息的加工 第三、第四、第五章共同构成“以计算机独立运行为主的自动化信息加工——人机结合的基于工具软件的信息加工——智能化信息加工”这样一个既代表发展历史又客观陈述计算机信息加工不同状态的信息加工序列 实例分析展示,合作
体验过程;简单的讲
解,学习者根据兴趣
选择不同的任务进行
实践
第六章 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 l 信息集成 l 信息发布 l 信息交流 信息集成以第五章为基础进行综合;信息发布以第二章网络资源获取过程中的经验为基础;信息交流则注重对日常感性经验的发掘和提升 示范与讲解,学生自
主实践,讨论;发布
的尝试,效果自评、
互评、总评;点评与
技巧提示
第七章 信息资源管理 l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l 个人数字化信息管理 l 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 以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与第二章网络文件资源下载与管理相呼应;为学习“数据管理技术”模块作准备 调查与讨论;专题网
络搜索,总结;探索
解决途径和使用方法
第一章是各章的总领,第二、三、四、五、六、七章则围绕信
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安全维护的线索展开,前面内容为后面作
铺垫。对于课标提到的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则先从自动化信息加工的个
性化(编程技术)以及智能化(人工智能)地解决问题入手,然后再到使用通用
软件工具(文本、表格及多媒体技术)人性化地解决问题。
三、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估计大多数学生已有一定基础,对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应该问
题不大,但小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可能存在学习困难,因为他们可能初中时基本
没有正规的学习过信息技术。针对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分层次
教学、学生帮扶等教学手段。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发挥集体备课优势,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1、上好每一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讲练结合,启发
学生思考多做多练,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从兴趣出发,借助范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知
识,培养基本技能。
3、通过“活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能
力。
4、将评价作为促进教与学的一种手段融入教学过程中。
5、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与操作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
一、第五学段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1 学习要求,学分、课程介绍,调查问卷 1课时
1 信息及其特征 1课时
2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1课时
2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搜索引擎(一) 1课时
3 搜索引擎(二)、搜索技巧(一) 1课时
3 搜索技巧(二) 1课时
4 压缩与解压缩、文件及其类型、网页信息的保存 1课时
4 多途径下载文件与下载效率的提高 1课时
5 信息加工概述、信息编程加工 1课时
5 信息的智能化加工 1课时
6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1课时
6、7 字处理软件、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 2课时
7 表格数据的处理 1课时
8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 1课时
二、第六学段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8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课时
9 数字化图象的设计与加工、数字化图象的采集与加工 2课时
9 数字化图象的简单合成 1课时
10 数字化音频的采集、数字化音频的简单加工 1课时
10 视频、动画信息的简单加工 1课时
11 信息集成 1课时
11、12、12、13 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多媒体信息的集成) 4课时
13 信息发布 1课时
14 信息交流 1课时
14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1课时
15 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 1课时
15 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 1课时
16 复习 2课时
考试 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