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_现状与问题_李彦秀

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_现状与问题_李彦秀

一、引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顺应了认知语言学跨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对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英汉翻译、学习词典编纂、语篇分析、言语交际等均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以“隐喻”、“对比”、“语料库”、“英汉”、“汉英”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进行篇名检索,选取2004年至2013年间有关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 期刊论文33篇(限于篇幅,本研究不讨论英汉隐喻翻译研究论文)。

在分析33篇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隐喻类型、研究层面、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角度,考察了近10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二、隐喻类型及研究层面隐喻的分类及其依据研究是隐喻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不同的学术流派因研究目标、研究视角等差异使隐喻分类各异。

没有任何一种分类是无懈可击的,但没有分类就没有认知和科学研究的深化。

从不同层面对隐喻进行研究,则有助于全面地揭示隐喻的特征和内在规律,同样可以促进隐喻认知和研究的深化。

(一)隐喻类型比较普遍接受的隐喻分类是由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和Johnson 提出的,他们根据始源域不同,把概念隐喻划分为实体隐喻、空间/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1]。

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Halliday 则认为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又可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2]。

国内学者以隐喻的表达形式、功能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将隐喻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而从隐喻句法特点的角度,又可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介词性隐喻等[3]。

鉴于隐喻分类的标准不同,按照上述分类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近十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涉及的隐喻类型。

因此,本研究对涉及的隐喻类型的描述不完全拘泥于上述分类。

1.所涉及的隐喻类型大体上可分为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概念隐喻”和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隐喻”。

从概念隐喻分类来看,涉及的隐喻类型有时间收稿日期:2014-02-0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YJA740027);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1WX25)作者简介:李彦秀(1985-),男,助教,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学研究,E-mail :@.文章编号:2095-3046(2014)04-0068-04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4.015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现状与问题李彦秀,陆梅,李萍(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跨语言研究是当今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因而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成为国内学界高度关注的领域。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选取2004~2013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 期刊论文33份,主要从研究牵涉的隐喻类型、研究层面、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近10年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

研究表明,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关键词: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理论;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志码:A江西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第35卷第4期2014年8月Vol.35,No.4Aug.2014隐喻、空间隐喻、情感隐喻、颜色隐喻、动物隐喻、人体隐喻、通感隐喻等。

根据语法隐喻的分类观,涉及的隐喻类型主要有情态隐喻、语气隐喻、(英汉科技语篇中的)名词化隐喻。

依托上述类型划分进行隐喻研究,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某一类英汉隐喻的“异”和“同”。

但研究对象涉及面过宽,不容易深入探析英汉隐喻异同的产生动因、理解过程和作用机制。

与之相对,部分研究选取与某一组英汉对等词相关的隐喻或隐喻性习语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比较系统的个案研究。

其优点是研究较容易操作和深入,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对象涉及面过窄,因而缺乏普遍的解释力和代表性。

例如,围绕英汉语中“风/ wind”的隐喻映射、“眼/eye”的概念隐喻、“水/water”的概念隐喻、“冷/cold”的隐喻习语、“心/heart”的隐喻习语等,进行宏观或微观的对比研究。

英汉语中的隐喻系统是庞大复杂的,因此个案研究有其特定的优势和价值。

2.隐喻存在具有普遍性,不仅频繁出现在日常用语中,亦存在于专业领域语言中。

从普通用途英语(EGP)和特殊用途英语(ESP)的角度,我们认为涉及的隐喻还可分为普通隐喻和专业领域隐喻。

例如,针对英汉体育报道、英汉财经报道、英汉学术书评、英汉科技语言等领域内隐喻的对比研究,大大拓展了隐喻研究的范畴。

综上分析,近年对英汉隐喻类型的对比研究仍相对缺乏。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已有的隐喻分类和标准,同时应更多关注英汉隐喻类型的对应和不对应关系。

(二)研究层面为实现特定的研究目标,跨层面多维的隐喻研究已成为必要。

早期的隐喻研究主要限于词汇层面,近年越来越多的国外研究扩展到了语法、语用、语篇、非语言等不同层面[4]。

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主要涉及认知层面、文化层面、词汇层面、语法层面、语篇层面,基本跟上了国外隐喻研究的步伐。

客观来说,不同的研究层面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均有其价值所在。

隐喻研究层面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条件、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等因素。

三、隐喻理论与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核心任务是揭示英汉隐喻异同的规律,并对造成异同的相关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隐喻类型研究和跨层面研究为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也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

因此,有必要理顺近年研究中隐喻理论的应用,探讨其对英汉隐喻“异”和“同”的阐释力。

(一)隐喻理论的应用和探索近年研究对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主要涉及现代隐喻理论、语法隐喻理论及国内学者的理论探索。

1.现代隐喻学理论。

具体主要有Lakoff与Johnson(1980)的概念域映射理论,Lakoff(1987)的理想化认知模型[5],Johnson(1987)的意象图式理论[6],Fauconnier(1994)的心理空间理论[7],Fauconnier与Turner(1998[8];2002[9])的概念合成理论。

概念域映射和意象图式理论是用来阐释隐喻语言的常规模式。

由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是单一的,概念域映射和意象图式理论对隐喻的解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概念合成理论则从两个心理空间开始,建立跨空间映射,并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建立层创结构以实现认知运演,弥补了意象图式理论映射单一性的不足。

此外,Talmy(2000)的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理论[10]在英汉隐喻运动表达的对比研究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2.语法隐喻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Halliday 首次提出该理论,极大地扩展了隐喻研究的范围。

他认为隐喻不仅出现在词汇层面,也发生在语法层面;当语法形式或语法范畴发生转换时,就产生了语法隐喻。

1999年,Halliday和Mathiessen提出新的语法隐喻体系[11],详细地论述了语法隐喻的本质、种类、意义等。

从本研究选取的论文看,语法隐喻理论在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中的应用还不多。

因此,从语法隐喻角度进行英汉隐喻(类型)对比研究仍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3.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理论探索———语言世界观。

很多学者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认知作了对比研究,但对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则很少被论及。

陈家旭(2006)[12]认为语言世界观是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主要哲学基础:语言世界观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反映了语言和思维的辩证关系,能从哲学的高度解释语言研究和语言学习的许多根本性问题。

语言世界观的问题是由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特提出来的。

概括地讲,语言世界观的主要观点是: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语言影响思维和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认识世界的图像和方式不同;语言世界观与语言的民族性是一致的。

语言世界观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35卷第4期李彦秀,等: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现状与问题69第一,语言是各个民族的世界观,语言间的对比就意味着世界观的对比。

因此,应更加注重从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认知进行对比研究。

第二,语言世界观不仅承认语言的共性,更强调语言的个性和民族性。

由此可见,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不仅要注重共性的对比,更要注重个性差异的对比。

本研究选取的论文中,约79%采用了现代隐喻学理论,从词汇、语法、语篇、认知,文化等层面探讨了英汉隐喻的构建与作用机制,并阐释了造成异同的动因;约15%的论文采用了语法隐喻理论,主要对英汉情态隐喻、英汉语气隐喻、英汉科技语篇中的名词化隐喻,以及英汉科技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类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理论探索方面的论文则仅占6%,可见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理论构建方面略显薄弱。

(二)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综合上述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相关理论,近年研究对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语言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导致英汉隐喻存在“同”和“异”。

例如,汉语中能够被隐喻为名词的动词总数明显低于英语,英语具有“名词优势”,而汉语有“动词中心”的特征,因而英汉学术书评中的语法隐喻存在差异。

2.在文化方面,不同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大环境不同。

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差异,故英汉两族人民在进行隐喻认知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例如,汉语中对情感的概念隐喻化认知深受中国古典哲学、传统文化及中医理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汉语中独特的人类基本情感的隐喻化认知。

3.人类的生理构造、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功能具有相似性,使人类在认识世界中获得类似的身体体验及物质经验。

因此,不同民族会有一些相同的文化积累,从而产生共识文化,基于共识文化就产生了语言和认知上相似的隐喻。

例如,许多与身体部位相关的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体现出相同的认知策略。

4.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趋同倾向,势必造成更多的共识文化语义[13]。

人类语言不是自我封闭的系统,而是处于开放的状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域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交往日益频繁。

跨文化交际得以迅速发展,某种语言特有的隐喻映射会进入另一种语言,为他国人民所接受[14]。

比如,中国人常说的“风水”已经融入英语词汇(fengshui);英语中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软着陆”(soft landing)、“牛市”(a bull market)、“熊市”(a bear market)、“峰会”(summit meeting)等隐喻已经在多种语言中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