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适宜性评价

生态适宜性评价

工业园区生态适宜性评价实例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例黄丽华王亚男摘要本文以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工业园区内部用地布局合理性评价中采用生态适宜度法进行评价,在详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自然、社会、环境三方面评价因子,建立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将工业园区规划用地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三类,据此提出调整建议,为工业园区用地布局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用地布局一、前言近年来随区域开发活动迅速发展,工业园区作为规范区域开发活动,促进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

而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特点具有较大差异,若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照搬相同的规划建设模式和强度,忽略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过度开发,将导致开发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带来较大的生态环境风险。

因此,通过对工业园区规划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优化园区规划的用地布局,避免生态环境风险的发生,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方法(一)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生态适宜度评价是从城市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各类用地的生态要求,评价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原则,从而明确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寻求最佳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评价方法。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目前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常用方法有地图叠置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等。

1.地图叠置法:是一种形象直观,可以将社会、环境等不同量纲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一种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

缺点是当分析因子增加后,用不同深浅颜色表示适宜等级并进行重叠的方法相当繁琐,并且很难辨别综合图上不同深浅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

2.因子加权评分法:因子加权评分法的基本原理与地图重叠法的原理相似。

它克服了地图重叠法繁琐的照相制图过程,避免了对阴影辨别的技术困难,该方法近年来已被广泛运用。

但是不论是地图重叠法还是加权求和法,从数学角度上讲,要求各个因子应该是独立的,而实际上许多因子是相互联泵、相互影响的。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专家们又发展了一种新方法,称为“生态因子组合法”。

3.生态因子组合法:生态因子组合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

层次组合法首先用一组组合因子去判断土地的适宜度等级,然后,将这组因子看作一个单独的新因子与其他因子进行组合判断土地的适宜度,这种按一定层次组合的方法便是层次组合法。

相反,则为非层次组合法。

显然,非层次组合法适用于判断因子较少的情况,而当因子过多时,采用层次组合法要方便得多。

但不管采用层次组合法还是非层次组合法,首先需要专家建立一套复杂而完整的组合因子和判断准则,这是运用生态因子组合法关键的一步,也是较为困难的一步。

三、生态适宜度评价在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园区的应用本次研究采用三级指标体系,利用GIS支持下的叠图法进行环境影n向识别,确定评价指标,采用生态因子组合法对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园区规划用地生态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

(一)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周区基本概况新疆石河子市北工业园区地处新疆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新疆石河子市东北部。

目前园区土地利用类型有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田、果园、其他用地等。

园区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包括园区外的石河子市、北泉镇、清泉集等环境敏感点,园区内的石河子山丹湖机场和红柳森林保护公园等环境敏感点(见图1)o根据《石河子市北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北工业园区为石河子市高载能化工产业工业区,园区内拟进驻的一、二类产业为轻工和精细化工,重点发展棉纺、建材、农业机械、精细化工等产业,三类产业重点发展氯碱化工、煤化工和配套产业。

圈1 石河子北工业园区遥感影像图及环境敏癌点分布囤(二)研究区生态适宜度评价1.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生态适宜度分析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

由于总体规划只将北工业园区的用地大致划分为一、二、三类工业用地,未对仓储用地、公共谩施用地、绿化用地作具体布局,同时不安排居住用地。

在此仅对工业用地生态适宜度进行研究。

本次研究在全面深入了解工业固区及周边地区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工业园区的性质与功能,兼顾到项目实施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系统考虑,在征询多位环境专家及对罗列的环境、社会、经济等多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北工业园区特点,构建起适合于北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l。

2.评价指标量化分级评价指标的量化和分级,是确保评价结果准确的关键技术。

本次研究在充分考虑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特征的前提下,将各评价指标的适宜度分为3级,分别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见表1),,同时为保汪评价的合理性,采用极大值正规化法,.对表l评价标准值进行同一化,考虑数据的统汁学特性,制定如下无量纲评价标准(见表2)。

表l 北工业园区生态适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注:表中特殊用地指园区中的森林公园或飞机场,按国家法律规定有特殊管理要求的甩地。

环境敏感目标指园区周边较大的人群聚居区及园区内的森林公园等大气环境敏感且标。

表2工业用地适宜度无量纲评价标准注:表中特殊用地指园区中的森林公园或飞机场,按国家法律规定有特殊管理要求的用地。

环境敏感目标指园区周边较大的人群聚居区及园区内的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目标。

区外主要交通干道指园区外的石莫公路、乌伊公路等高等级公路。

·3.不适宜临界条件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评价因子均是相互独立的,某些指标在一定条件下对工业用地的适宜度为零,如政府、学校、自然保护区等不管其他条件(如土地利用熵、基础设施)如何,均不适宜作为工业用地,但在GIS支持下进行图形空间叠置时,若其他评价指标(如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土地利用程度较大)均适宜,可能最终得到的评价结果为适宜或较适宜,为避免出现这样的结论,在评价时规定,某评价因子一旦满足以下任一临界条件:即用地位于学校、医院、文物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环境特别敏感,或常年主导的下风向为人群聚居区,则无论其余评价因子的适宜度如何,均视为工业用地不适宜区。

4.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在l:10000的工作底图上,按500m×500m划分方格,评价区范围包括整个开发区及周围地区,面积约80 krr12.采用GIS的3D模型分析、掩膜分析、缓冲分析。

叠加权重模型分析、插值分析等多种空间法进行空间模拟与分析,结合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模型,首先计算各单因子生态适宜度评价值,然后根据评价模型将各单因子生态适宜度评价值逐个方格叠加,根据综合评价标准,利用专题图绘制功能将工业园区工业用地分成适宜、较适宜、不适宜3个等级。

其中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模型如下:一 5.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与调整建议(1)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北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结果图(图2)统计结果见表3。

表3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分级统计裹┏━━━━━━━━━━━━┳━━━━━━━━━┳━━━━━━━━━━━┓┃生态适宜度评价等级┃所占面积/km2 ┃所占比例/% .┃┣━━━━━━━━━━━━╋━━━━━━━━━╋━━━━━━━━━━━┫┃工业区适宜用地┃19 ┃62 ┃┣━━━━━━━━━━━━╋━━━━━━━━━╋━━━━━━━━━━━┫┃工业区较适宜用地┃9 ┃29 ┃┣━━━━━━━━━━━━╋━━━━━━━━━╋━━━━━━━━━━━┫┃工业区不适宜用地┃ 3.2 ┃9 ┃┗━━━━━━━━━━━━┻━━━━━━━━━┻━━━━━━━━━━━┛图2北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结果图从评价结果可知,规划的工业用地总体布局方案较为合理,适宜作为工业用地的评价单元占62%,较适宜作为工业用地的评价单元占29%.不适宜的占9%。

不适宜区主要位于环境敏感区红柳森林公园分布区及与69233部队等环境敏感点距离的区域。

较适宜用地主要分布于区域内环境敏感点红柳森林公园周边区域,及目前居住人口较多,居民撤迁补偿工作量较大的区域。

(2)调整建议根据评价结果建议位于红柳森林公用的工业用地不适宜区调整为生态绿地用地,在森林公园外围建宽度不小于lOOm的防护林带。

红柳森林公园周边较适宜区在工业布局时,企业厂界与红柳森林公园边界距离不小于500m,森林公园的南侧边界建宽度不小于lOOm的防护林带。

目前居住人口较多的较适宜区,建议作为园区远期发展的预留工业用地,居民搬迁可分批分期进行,减轻搬迁补偿工作对园区建设进程的影响。

四、结论本文在构建合理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工业园区建设特点进行生态适宜度分析,并将CIS技术引入生态适宜度评价模型,就生态适宜度评价的定量化分析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石河子北工业冈区的应用结果表明,生态适宜度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区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彼此间的环境功能影响,找出工业园区发展的特点和限制因子,提出石河子北工业园区土地合理利用的调整建议,在开发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不同土地利用功能的协调。

由于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工业园区可供遵循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利用生态因子的信息(文字或图)相对匮乏,致使分析评价的因素不够全面,给单因子选择及评价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局限性,在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量化t需要进行地理、农林、生态、统计等学科的综合分析,并借助GIS技术的强大功能,使评估工作更加合理和完善,这也是今后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评价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1】朱坦,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规翅【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陈棠顾,等.深圳特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杜,1998.[3]郑爱榕,陈慈美,王宪.厦门地区主要用地生态适宜度评价[J】,台湾海峡,1997.16(4).[4]郑爱榕,蔡阿根,陈慈美,等.市域环境区划和用地生态适宦度分析方法【J】,台湾海峡,2000,19(4):435 - 438.[5】张红旗.GIS支持的县级区域柑艟上地适宜性综合评价[J].资源科学.1998,20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