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官方祭孔对民间祭孔的影响

浅析官方祭孔对民间祭孔的影响

浅析官方祭孔对民间祭孔的影响
孔子作为“四大圣哲”之一,在我国被世代祭祀。

祭孔成为国家重要的祀典,分为官方祭孔和民间祭孔以及家族祭孔等形式,其发展表现为孔子及其先祖和后人的封号不断提高,孔子后世子孙历代世袭封赐,祭孔礼仪不断升格,并不断向地方和海外扩展。

同时官方祭孔对民间祭孔乃至民间信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标签:祭孔;官方祭孔;民间祭孔
祭孔以鲁哀公在孔子离世时祭祀孔子、孔氏家族祭孔和孔子的学生祭孔为源头。

其发展以官方祭孔为主流,以民间祭孔包括家族祭孔为辅,从中央不断向地方推广,祭祀规模不断提高,并不断向海外传播。

一、官方祭孔
官方祭孔始于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下令祭孔,而皇帝祭孔则始于汉高祖刘邦。

官方祭孔是由中央政府祭孔逐步发展到中央和地方各州县举行祭孔的,祭孔的规模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给孔子加封的封号越来越高;二是对孔子的后人不断提高加封赏赐规格;三是不断提高礼仪规格;四是祭孔活动不断向地方和海外的推广。

(一)追封孔子。

孔子的封号最早始于鲁哀公称其为“尼父”,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追谥加封,从公到候再到圣到王等,不断升高。

“汉平帝元始元年追谥褒成宣尼父。

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封褒尊侯。

后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改谥为文圣尼父。

唐高祖武德七年诏为先师……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谥玄圣文宣王……元武宗大德十一年加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九年改称至圣先师孔子。

清世祖顺治二年加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民国改称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①解放后,我国大陆地区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二)加封孔子后世孙。

据《孔子世家谱》记载,封赐孔子的后人,始于汉高祖,封孔子的第九代后人孔腾为奉嗣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汉文帝封孔子第十代后人孔忠为褒成侯,汉元帝永光元年赐爵孔子十三代后人孔霸关内侯,食邑八百户,黄金二百斤,此为世袭爵位奉祀的开端。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宗愿为世袭衍圣公,从此衍圣公世袭开始,直至1935年孔子第七十七代后人孔德成被南京国民政府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

(三)祭孔礼仪规格不断提升。

文庙的祭祀规格,从汉高祖开始,汉代皇帝祭孔用太牢,地方祭祀用犬。

南朝齐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在廷议学校释奠礼仪时,决定“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

②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升孔子庙为大祀,笾豆十二,舞八佾。

历代孔子庙祭祀有四进祭祀、春秋祭祀和每月祭祀等三种情况。

此外,不定期举行的有国子监文庙的祭告和献功,曲阜孔子庙的皇帝亲祭幸鲁、遣官致祭和遣官祭告,由于曲阜孔子庙具有孔氏家庙的性质,还有时享、祫祭、荐新、祭告等名目。

(四)祭孔向地方和海外扩展。

祭孔规格的提高还表现在从中央机构不断向地方和海外扩大,这是随着儒家思想和儒文化教育不断受到重视,不断向地方推广和向外传播而伴生的。

祭孔自曲阜开始,唐贞观四年开始推广到全国各郡县设孔庙祭孔,明代和清代继续发展,并因庙学一体,随着学校教育的推广不断向地方推广开去。

孔子思想的对外传播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公元前后开始,传播的范围主要是东亚,包括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

第二次是从十六世纪开始,
传播的主要范围是东南亚和欧美,包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孔子庙和祭孔仪式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民间祭孔
民间祭孔的主要特征是非官方组织,而是出于民众的自发自觉的祭祀行为,祭祀的目的通常不具有政治性,更多体现为功利性和文化、情感色彩。

孔氏家族的祭孔无疑是一种特殊的民间祭孔行为。

孔子死后,被其后人祀于家庙。

在孔伋死后,孔子按礼制不能在孔氏家庙中祭祀,于是改为在孔子庙中祭祀,也即由孔子原故居所改建的最早的孔庙,后来孔庙经过多次新建、修建扩充。

除了曲阜孔庙兼为孔子家庙,还包括孔子后世分散在各地的子孙在其聚居地得到官方允许或家族自行修建的家庙。

在孔氏家庙举行家庭祭孔活动是家族祭孔的主要形式,到当地文庙祭祀,是孔子后人的另一种祭祀形式,此外,还包括在家族或家庭中举行的一般性的祭祖活动。

中国历来主张家祭先祖,国祭英烈,学祭孔子。

祭孔在民间孔氏家族后人之外的其他民众中以文人为重要主体,以文化为主要动因。

三、官方祭孔对民间祭孔的影响
早期祭孔属于民间祭孔,按《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自孔子离世至孔霸被封为关内侯并要求以其所得封赐食邑奉祀孔子,民间祭孔持续四百多年后开始官方祭孔。

官方祭孔随其规模提高,对民间祭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扩大了民间祭孔的地域和人员范围,也改变了单纯的出于怀念和景仰的祭祀目的,赋予民间祭孔更丰富的意义。

(一)官方祭孔扩大了民间祭孔的范围
官方通过在各地修建孔庙,并颁布法令在各地学校祭孔孔子,把祭孔向地方迅速推广,扩大了民间祭孔的地域范围。

公元59年,汉永平二年,令郡县学校祭祀周公,以孔子为配祀。

公元489年北魏、公元505年梁分别立孔子庙于京师,公元550年北齐令郡国学校均建孔颜庙。

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公元630年,诏州、县皆立孔子庙,从此孔子庙推向全国各地,到清朝末年,孔子庙已经普及到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全国各地。

因孔庙的推广和官方的祭祀,使全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去了解一个被官方隆重祭祀的圣人,从而产生崇拜心理,孔子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

通过官方不断增加祭孔的配祀人物,不断扩大民间祭孔的对象范围。

官方祭孔过程中,采用了配祀制,并不增加配祀的人物数量,因此扩大了民间祭孔的对象范围。

在各地的文庙还建立了当地的名宦祠、乡贤祠等,受到附祀的人物包括当地的名宦、乡贤、忠义死节之士、节妇孝妇和文昌帝君等等,以至于凡是为官宦、儒者、有忠孝节义之人均被列入国家及地方官方祀典之中。

不但涵盖了民间信仰的绝大多数真人神,并且为民间祭孔提供了大量的祭祀对象。

(二)官方祭孔影响民间祭孔的主要方式
首先,神化孔子及其弟子或者后世在文庙受到奉祀的先儒先贤,使其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或者受命于天的神圣身份,从而符合民间崇拜对象的内在要求。

“周灵王二十一年也,孔子生而首上圩项,因名曰丘。

”“传云孔子未生时有麒麟吐玉书于阙里,其文曰:‘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

”这段地方志记载,既要表明孔子出生前的种种圣人预兆,或说有祥瑞出现,或说有神仙出现,预示着孔子生而不凡的先天身份发,又要表明孔子在相貌行为上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从而神话孔子,使之符合民间崇拜的形象要求。

其次,通过充分对儒理的天理化、绝对化、尺度化、普及化和世俗化改造,创造了民间祭孔的理性前提和价值认同。

历代官方祭孔尊孔是重视儒家思想与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内在目的在于以儒家思想维护其统治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

儒家思想中对“天”、“理”极为重视,把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论看做是源于天理人性的,因此遵守和奉行则成为必然要求。

当儒家思想被提升到天理高度的时候,遵奉天理和天理的传播者便成为自然而然的民众行为。

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成为唯一官方认同的思想,强化推行和传播。

汉朝提出郡县学校祭祀周公配祀孔子,及至后来学校与孔庙同步向地方推行,把孔子升为主祀,以其弟子为配祀,学校附于孔庙之中,祭孔、尊孔成为学习文化的前提和不可分割的部分,甚至是目的。

隋朝开始设立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发展,使得寒门弟子可以通过苦读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考试,跻身于官宦之列,改变出身地位,由此对儒学和孔子的守崇拜成为读书人及读书人家的共识,不仅具有理论上的认同,更具有非常实际的功利意义。

加之历朝对于忠、孝、节、义之士之妇的彰表,儒家所要求的道德成为衡量人善恶的标准,对儒家文化的掌握程度也成为衡量人高低贵贱的标准之一。

儒家思想的尺度化和普及化,促进了孔子及其他先儒先贤的神圣化,也推动了民间尊孔祭孔的发展。

再次,官方祭孔不断提高祭祀的规格,不断把祭孔活动向地方推广,并且不断提高对孔子的追封,对孔子后人的封赐,不断扩大配祀、附祀的人员范围,其本身对于民间祭孔起着正面的引导作用。

儒家思想在中国作为具有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存在两千多年,历代封建王朝,都尊孔祭孔,即便是战乱、分裂或外族统治中原也不曾间断过,而且规格不断升高,一度成为与祭天地同等重要的国家祀典,其规格达到大祀。

孔子的嫡长孙世袭衍圣公,可以跨越诸多朝代,并不因朝代的更迭而改变。

帝王的态度引导着民众的态度,改变着民众的行为,官方祭孔引导着民间祭孔。

此外,文庙当中附祀的名宦乡贤,通常是当地具有一定政绩功劳的人,曾经造福当地,使当地百姓从某些方面受到恩惠,被朝廷准为文庙附祀,百姓从各自的实用和功利立场出发祭祀,以满足各自不同的需要。

如建宁唐代名宦建州刺史李频,不仅有惠于民,而且成神后也多有神通,受到历追封,由官方祭祀,也受到民间的祭祀。

官方祭孔引导影响着民间祭孔,祭孔本身又对民间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随着传统文化热,祭孔发展迅速,不但民间祭孔在各地活跃起来,曲阜的祭孔活动近年出于发展文化旅游等的需要,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官方性质,同时近年经常举办海峡两岸联合祭孔和国际联合祭孔的活动。

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如何对待祭孔活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