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准则
一、坚持准则的含义
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律
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这里所说的“准则”,不仅指
会计准则,而且包括会计法律、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与会计工作
相关的法律制度。会计法律是指《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国家
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制定发布或财政部发布的
关于会计核算标准、会计基础工作以及会计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制
度和办法,如《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
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制度是指
金融证券、税收等法律制度,如《票据法》、《现金管理法》、《支付结
算办法》、《个人所得税法》、《增值税暂行条例》、《企业所得税法》等。
会计人员应当熟悉和掌握准则的具体内容,并在会计核算中认真执
行,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应符合国
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国家、企业、债权人、投资人和其他相关当事
人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准则,才能以准
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发生道德冲突时,应坚持准则,以维护国
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和正常的经济秩序。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业
务时,应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
定,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
二、坚持准则的基本要求
1.熟悉准则
熟悉准则是指会计人员应了解和掌握《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
计制度及与会计相关的法律制度,这是遵循准则、坚持准则的前提。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企业、单位是在法律
法规的约束下进行经济活动的。会计工作不单纯是进行记账、算账和
报账,在记账、算账和报账过程中会时时、事事、处处涉及政策界限、
利益关系的处理,需要遵守准则、执行准则、坚持准则。只有熟悉准
则,才能按准则办事,才能遵纪守法,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完整性。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正确领会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
则、会计制度,而且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了解和熟悉与会计法
律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如税收、金融、证券、票据、合同等法律制
度。此外,还要熟悉本部门、本单位内部制定的管理制度,如内部控
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只有熟悉准则,才有可能提高会计人员的
守法能力,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
2.遵循准则
遵循准则即执行准则。准则是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工作的外在标准
和参照物。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和监督时要自觉地严格遵守各项准
则、自律在先,同时也要求他人遵守准则,将单位具体的经济业务事
项和经济行为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相对照,先做出是否合法合规的
判断,对不合法的经济业务不予受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科技的发
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业务也在发展变化,会计业务日趋复杂,
因而准则规范的内容也会不断变化和完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
经常学习、掌握准则的最新变化,了解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准则,还要在面对实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以及准则未涉及的经济业务或事项时,通过运用所掌握的会计
专业理论和技能,做出客观的职业判断,予以妥善地处理。
3.坚持准则
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国家利益、集体利
益与单位、部门以及个人利益时常发生冲突。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
实性和完整性,明确单位会计责任主体;;《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
人对本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也就是说,单位的会计
责任主体是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坚持准则,不仅是对法律负责,对
国家、社会公众负责,也是对单位负责人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有
的单位负责人为了本单位、小集团或个人的私利,指使会计人员账外
设账,私设小金库,乱发奖金,私分财物;有的为了体现单位“政绩”;
指使会计人员通过伪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等,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此外,会计人员作为社会成员的一
分子,有领导、同事、朋友、亲眷,也有七情六欲,在会计工作中也
会时常有各种因素的干扰,发生道德上的冲突。如果会计人员为了自
己的个人利益不受影响,放弃原则,做“老好人”,对单位领导公款
消费、私分财物,甚至直接授意伪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违规违纪
行为,不提醒、不抵制,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唯领导意图是命;对
关系好的同事、朋友放弃会计监督职责,凭证审核不严,开支标准尺
度放宽,能马虎的就马虎,能视而不见者就视而不见,甚至主动参与
串通作弊,就会使会计工作严重偏离准则,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
性就无法保证,作为会计人员,也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因此,要确保
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