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17
5. 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如日本佐野喜久在1989~2000年期间, 经过日中韩10多年、150多处遗迹中出土 的炭化米研究,认为“水稻直接从中国传入日本”。 公元前3世纪的弥生时代,日本已在种植中国当时 推广的水稻品种,此时朝鲜半岛还未种植。 日本水稻主要在公元前4世纪以后从中国传入 Î 首先传到距离中国大陆较近的九州地区 Î而后分南、北两路普及。
18°09’~28°14’。 我国现有6个省有野生稻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江西、
福建、湖南)。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8
东乡野生稻(江西省东乡县,北纬28°14’东经116°26’ 海拔45.8米),普通野生稻。这一发现使我国和世界的野 生稻分布北限由北纬25° ¨ 扩大到28°。
+ 主要的蔬菜如甘蓝、菠菜、芹菜;葱头、萝卜、胡萝 卜、四季豆、豌豆、南瓜、番茄、辣椒、马铃薯等,最早 都是从国外引入驯化培育而成。
+ 从西伯利亚引入饲料冰草,年产值达1000万美元。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15
3.澳大利亚、新西兰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处南半球,植物资源较多样,
但农作物品种稀少。 通过多年引种驯化,特别是对小麦、牧草等原始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6
我国是多种植物的起源中心 ¨ 666种经济植物中有 136种起源于我国,占20.4%(如水稻、大豆、茭白、白 菜、巨型萝卜、赤豆、柿、柑桔等)。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7
野生种质资源: 1978年开始全国野生稻资源考察和
搜集,获得野生稻种茎种子标本2222份。 我国野生稻分布范围为东径97°56’~117°08’、北纬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13
㈠㈠、、国国外外种种质质资资源源利利用用简简况况::
1.原苏联: + 原苏联农业最早发源于中亚,随着农业活动的北移,
许多作物从南往北迁移。
+ 原苏联栽培的软粒小麦、燕麦、黑麦,都是原产中亚
南部及外高加索一带。作物区植物种类由原来几千种增加 到20000多种,农业栽培界线向北推进200公里左右。
福建农科院等单位从台湾及国外引进农业优良品种 1000余份,如从台湾引入的“新红宝”西瓜,栽培量占全省 西瓜面积60%以上。
从泰国引入尖叶型油蕹菜、美国绿芦笋、日本无双大 白菜、胡萝卜及荷兰雪球花菜等。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33
国内各地之间的引种: 如水稻,浙江从广东引入广陆矮4号,上海从浙江
10
野生棉种 拟似棉
野生棉种 比克氏棉
二、种质资源的利用:
雷浙蒙江德大学氏农学棉院
第中二章国种农质科资源院的棉收集花和所利用 海南野生棉种植园
瑟伯氏11棉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12
植物是自然界重要组成之一,植物Î动物Î人类。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植物,今天世界上多种多样的谷物、 果品、蔬菜及许多奇花异木,都源于引种驯化。 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的变化与差异及地质变迁使得 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极不均匀Î人们根据需要,不断 搜集各种植物 Î 直接、间接利用。
27
6.宋、元时期 宋代,越南占城稻引入我国广东、广西栽培(重大
成就)Î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先作单季稻,先后发展 成早、中、晚品种 Î 为稻麦两熟和两季稻创造了有利 条件。 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 之路以后,一直到元末 Î 陆路 引种时期。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28
7.明、清时期 明代,郑和下西洋Î海道引种时期Î从南洋群岛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20
㈢㈢、、我我国国的的作作物物引引种种简简史史::
在漫长的作物引种驯化史中,各类作物的引种次序大致 是以谷类作物先行,继之豆类、绿叶菜类、油料、根类作物、 果树、纤维、药用作物。 随着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花卉、园林物的引种 驯化亦迅速发展,引种 栽培技术亦不断提高。
+ 原产南美赤道附近短日照地区的马铃薯,引种到苏联 后,成为其主要栽培作物之一,年产量达22500万吨。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14
2.美国: 现代化农业是建立在引种基础上。
+ 美国种植的水稻品种几乎全部从东方各国引入。在60 年代种植的1000余万公顷硬粒小麦,其领先品种亦是国外 种。利用土耳其小麦育成了抗黑穗病新品种,利用肯尼亚 的原始材料育成了抗秆锈病小麦;利用日本的原始材科与 美国小麦杂交育成了矮化品种等。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23
2.春秋战国时期 引种成功的蔬菜约10余种,如葱、蒜、 葵、芹、笋、姜等。果树近20种,有桃、李、梅、枣等。
部落间频繁来往,除了继续进行野生变家种外,农作 物的相互引种广泛,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国内引种 活动。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24
3、秦汉时期 已家化成作物的有禾、黍、菽、芋、麻、桑、胡麻等。 同时还驯化选育出作物的不同品种类型。 湖南地区的稻有籼稻、粳稻、粘稻及长粒稻、短粒稻。 蔬菜已增至20多种。 张骞通西域,开始从国外及新疆 一带引种苜蓿、石榴、绵苹果、花红等。
材料的收集,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奠定 了基础。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16
4.欧洲各国 欧洲是作物资源较贫乏的地区,农、林、牧作物的
原始材料,绝大多数系从外地引进,如林业,意大利、 南斯拉夫、比利时、德国、保加利亚等国家,大量引种 杨与柳Î杨树已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造林树种。
引入甘蔗、玉米、花生、南瓜、棉花、番石榴,中南半 岛的苦瓜,欧洲的石勺柏(芦笋),中亚的葱头等,选 育出莱阳梨、秋白梨、上海水蜜桃、山东肥城桃等优良 品种。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29
徐光启把甘薯从亚热带引种到温带地区,把芜青引到 上海种植,证明南种北移、北种南植的可行性。
徐光启的引种驯化,善于抓技术关键,甘薯由闽到 沪,温度差异大,重点解决了种薯贮藏与育苗技术。芜青 由北向南,重视土壤条件,注意选种。
提高选育效率。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3
3.技术先进:包括人工诱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 杂交育种、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分子标记辅 助选择、基因工程、航天育种等。
4.种质资源重要性突出: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 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等一系列工作得到了广泛 的重视和加强。
浙江大学农学院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21
元代引入丝瓜 Î 1506~1620年间,引入花生、玉米、 番薯、烟草、南瓜、苦瓜等 Î 17世纪,引进马铃薯、凤 梨、辣椒、番荔枝、番石榴、番木瓜等 Î 18~19世纪, 引进菜豆、番茄、木薯等 Î 20世纪上半叶,引入橡胶树、 甘蔗、咖啡、油梨等 。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35
㈣㈣、、华华侨侨在在作作物物引引种种方方面面的的贡贡献献::
侨胞常把种苗和栽培技术带回国内。 宋朝引入豆薯 Î 元代引入丝瓜 Î 1506~1620年间,有 花生、玉米、番薯、烟草、南瓜、苦瓜等 Î 17世纪,引进了 马铃薯、凤梨、辣椒、番荔枝、番石榴、番木瓜等(其中凤 梨的引进,被认为是仅次于马铃薯的又一重大贡献) Î 18~19世纪,引进菜豆、番茄、木薯等 Î 20世纪上半叶,三 叶橡胶树、甘蔗、咖啡、油梨等,相继引入华南地区 Î 50年 代后,侨胞引进了大量的经济作物种类和优良品种如粳稻良 种“科情3号”、槟榔、檀香、凤梨良种“剥粒波萝”、番石榴 良种“苹果番石榴”,名贵药材金线莲及香蕉良种等。
野生稻比栽培稻有较强抗病虫害性。
东乡野生稻
野生大豆资源: 我国野生大豆分布范围: 北:北纬52°55’; 南:到北纬24°; 西:到东径103°; 东:到沿海岛屿; 海拔高度:从沿海岛屿近海平面起,
到海拔2650米。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9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引入二九青、圭陆矮都得到大面积推广。并取得显著经 济效益。长江流域从广东引入的矮脚南特、珍珠矮,一 般比当地品种增产30%以上。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34
经济作物如糖蔗,国外引入POJ2878,从台湾引入台 糖134号新品种,成为华南的当家品种。 甜菜最早也是从国外引入在东北种植,其中有一些 具有高糖型、抗病型的丰产品种,曾在东北、内蒙古、 新疆等地大面积推广。 烟草原产于南美和中美,我国最早是从美国引入。 如云南生产的云烟1号,就是从美国引入的大金元品种中 选育出来的。浙江新昌与甘肃兰州 的香料烟亦从国外引入。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19
例如,中国的大豆引种到美国,50年代, 使美国大豆年产值超过了10亿美元。 我国的杂交稻 Î 引入美国后,产量比当地早熟品种平 均增产38% Î 日本、巴西、阿根廷,印度等20多个国家引 种我国杂交稻,均大幅度增产。 山东省莱州市高级农艺师李登海选育出来的“掖单13号” 玉米新品种,最高产量每公顷可达15440公斤 Î 引种到日 本后,产量和抗倒伏性均被评为第一。
浙江大学农学院
第二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25
4、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期由于引种驯化栽培技术的进步,作物品种显著 增加。 在《齐民要术》中列出了粟的品种有97个、黍12个、 果4个、小麦8个、水稻36个(其中糯稻11个)。 后魏时,蔬菜种类已有30多个,如冬瓜、胡瓜、茄子 等。不但品种增多,还出现了成片的商品性生产的菜圃。 水生蔬菜如藕、菱也相当丰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