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粘胶短纤产品介绍

粘胶短纤产品介绍

第一章粘胶短纤产品介绍粘胶纤维属再生纤维素纤维。

它是以天然纤维素为原料,经碱化、老化、磺化等工序制成可溶性纤维素磺酸酯,再溶于稀碱液制成粘胶,经湿法纺丝而制成。

在12种主要纺织纤维中,粘胶纤维的含湿率最符合人体皮肤的生理要求,具有光滑凉爽、透气、抗静电、染色绚丽等特性。

粘胶纤维,分为粘胶长丝和粘胶短纤,其中粘胶短纤因为其特性类似于棉,因此又称作人造棉。

近年来随着粘胶短纤自身产品升级以及下游纺织工艺的提升,粘胶短纤“出于棉而优于棉”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广泛应用于高档服饰。

1.1 粘胶纤维的历史粘胶纤维是古老的纤维品种之一。

在1891年,克罗斯(Cross)、贝文(Bevan)和比德尔(Beadle)等首先以棉为原料制成了纤维素磺酸钠溶液,由于这种溶液的粘度很大,因而命名为“粘胶”。

粘胶遇酸后,纤维素又重新析出。

根据这一原理,1893年发展成为一种制造纤维素纤维的方法,这种纤维就叫做“粘胶纤维”。

到1905年,米勒尔(Muller)等发明了一种稀硫酸和硫酸盐组成的凝固浴,实现了粘胶纤维的工业化生产。

1.2 粘胶短纤的生产原料一、浆粕粘胶纤维的基本原料是纤维素(浆粕)。

按原料来源,可分为木浆、棉浆和草浆(甘蔗渣、芦苇、竹子)。

目前,国内粘胶纤维行业主要原材料是棉浆、木浆,原料相对单一,供求紧张。

从棉浆的供应情况来看,由于国内剥绒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棉短绒和棉浆粕的产能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快速扩张的粘胶纤维的生产。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粘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田克表示,过去剥绒率在13%~15%,现在已经到了8%~10%,750万吨的棉花只有七八十万吨棉短绒,而这七八十万吨棉短绒还不是都用来做棉浆,使得制造粘胶所用的棉短绒进一步减少。

从木浆的供应情况来看,由于国内适用于做木浆的木材资源紧缺,每年需大量进口,在价格和进口数量上受制于国外。

表:近年国内浆粕市场供求能力变化情况二、其它化工原料1.烧碱烧碱制造方法有:苛化法、水银电解法和隔膜电解法。

其中,水银电解法和采用离子交换膜的隔膜电解法所生产的产品纯度高,适宜粘胶纤维生产用料。

粘胶纤维生产对烧碱质量要求很高,含杂质越少越好。

盐类杂质,如NaCl、Na2CO3等,影响浆粕浸渍时膨润不匀,使碱纤维素黄化不正常;盐类又是强电解质,使粘胶熟成过快;烧碱中的铁和锰等杂质,能使碱纤维素老成加快;此外。

铁质还影响粘胶过滤,或者受氧化作用生成有色物质,斑染纤维。

2.二硫化碳外观为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易燃、有毒,有恶臭,但纯CS2并无恶臭,只有微弱芳香味,CS2恶臭来自于无机的或有机的硫化物杂质。

CS2沸点46.4℃,是一种优良溶剂,也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可燃液体。

CS2气体与空气混合后有强烈爆炸性。

CS2对人体有毒性,能通过呼吸系统和皮肤进入人体,因此,在生产、运输、贮存和使用等过程中应采取特别相应的安全措施。

CS2在水中溶解度很小(20℃时0.2%),比重又大,因此运输、贮存时多用水封。

CS2是由含碳物质(如木炭、焦炭、甲烷、丙烯、石油混合气等)与硫磺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

根据加热方式不同,又分为电炉法、外烧炉法、沸腾床法和等离子法。

CS2在粘胶纤维生产中用于碱纤维素黄化,生成的纤维素黄酸盐,用稀碱溶解制成粘胶。

3.硫酸纯硫酸是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密度1.834g/cm3,沸点338℃,凝固点10℃,硫酸是强酸、强氧化剂和腐蚀剂,硫酸与水混溶时放出大量热量,使用时特别注意。

粘胶生产用硫酸要有较高的纯度,而且其中氧化氮、铁、铅等杂质不能过多。

粘胶纤维生产用硫酸主要配置粘胶纤维凝固浴。

4.硫酸钠硫酸钠(Na2SO4·10H2O)又名芒硝,无色晶体,带苦咸味。

相对密度1.462,熔点324℃;100℃时失去全部结晶水转化为晶体。

工业用无水硫酸钠又名元明粉,含硫酸钠90~97%。

粘胶纤维生产用硫酸钠主要配置粘胶纤维凝固浴。

5.硫酸锌硫酸锌(ZnSO4·7H2O)又名白矾,无色晶体,相对密度1.966,是粘胶纤维凝固浴组分。

6.水粘胶纤维生产耗用的水量大,水质要求高,根据用途的不同,粘胶纤维用水通常分为工艺用水(用于溶液配制、纤维洗涤等)和一般用水(用于冷却、洗涤等)。

一般用水是经过混凝和过滤处理的清净水;而工艺用水则需经过混凝、过滤并经软化处理的软水,其硬度不超过0.1~0.3。

1.3 粘胶短纤的生产工艺粘胶纤维的生产,就是通过化学和机械的方法,将浆粕中很短的纤维制成各种形态并具有所要求品质、适合各种用途的纤维成品。

各种粘胶纤维的生产都必须经过下列四个过程:粘胶的制备、纺前准备、纤维成型、纤维的后处理。

一、碱纤纤维的制备1.浸渍。

浸渍是粘胶纤维原液制备的重要工序。

碱和纤维素的相互作用首先加成化合物,进一步形成醇化物。

2.压榨。

经过浸渍以后,必须于过剩的碱液分离,因为过量的水和碱会直接影响黄化反应的正常进行,还会产生多种副反应,消耗大量的二硫化碳。

所以,浸渍后的纤维素需要进行压榨,使α-纤维素含量控制在28%-30%,NaOH含量控制在16%-17%。

3.老成。

老成是借空气中的氧化作用,使碱纤维素分子链断裂,聚合度下降,以达到适当调整粘胶粘度的目的。

二、纤维素黄酸酯的制备黄化是粘胶制造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此工序中,使难溶解的纤维素变成可溶性的纤维素黄酸酯。

三、纤维素黄酸酯的溶解纤维素黄酸酯与溶剂接触,首先黄酸基团会发生强烈的溶剂化作用,纤维素开始溶胀,纤维素的晶格彻底破坏,大分子不断分散,直至形成均相得粘胶溶液。

四、粘胶的纺前准备1.粘胶的熟成纤维素黄酸酯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即使在常温下放置也会逐步分解,酯化度下降。

粘胶在放置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化化学变化,成为粘胶的熟成。

粘胶在熟成过程中,水解反应和皂化反应同时存在。

当粘胶中碱的质量分数低于8%-9%时,则以水解为主。

一般,粘胶中碱的质量分数都在4%-7%,因此,粘胶在熟成过程中主要发生水解反应。

2.粘胶的过滤在溶解以后的粘胶溶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粒,其数量可达3-4万立方米,含量一般不超过粘胶重量的0.01%-0.02%。

这些微粒在纺丝过程中会阻塞喷丝孔,造成单丝断头。

因此,需要过滤。

通常粘胶在纺丝前要经过三道过滤。

其后,粘胶溶液经过纺丝成型工序以及后加工处理最终形成产品。

表:棉型粘胶短纤维质量指标1.4 粘胶短纤的用途粘胶棉型短纤维切断长度35~40mm,纤度1.1~2.8dtex(1.0~2.5旦)与棉混纺可做细布、凡立丁、华达呢等。

粘胶毛型短纤维,切断长度51~76mm,纤度3.3~6.6dtex(3.0~6.0旦),可纯纺,也可与羊毛混纺,可做花呢,大衣呢等。

而富强纤维是粘胶纤维的改良品种。

耐碱性好,织成织物挺括,洗涤后不会收缩和变形,较为耐穿耐用。

纯纺可做细布、府绸等;与棉、涤等混纺,生产各种服装。

第二章粘胶短纤的供需情况2.1 近年我国粘胶短纤产能产量情况近年我国粘胶短纤产能产量对比图单位:万吨20015010050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产能产量由于粘胶纤维生产工艺流程长、“三废”污染大、原有设备老化,以及生产成本较高等原因,西方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日本已逐渐停止了粘胶纤维的生产。

目前全世界粘胶纤维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集中在我国。

至2009年底,粘胶短纤的产能已经增至188万吨,产量达到了146万吨,同比增加44.84%,创历史新高。

2.2 近年我国粘胶短纤进出口情况一、近年我国粘胶短纤进出口情况近年我国粘胶短纤进出口情况单位:万吨121086422006200720082009进口数量出口数量09年粘胶短纤出口大幅增加,全年出口量达到了9.3万吨,虽然未能有效突破07年的水平,但是较08年增加了1.9万吨,增幅25.69%,创历史次高水平。

二、2009年我国粘胶短纤进出口形势分析1.进口根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共进口粘胶短纤52201吨,较08年大幅增加,增幅40.71%。

主要来源地依旧以奥地利、台湾、印尼、泰国等,从做这些地区的生产情况可以判断目前我国粘胶短纤依旧以差别化纤维为主。

主要开源国的进口量也有明显增加,其中仅奥地利就增加5113吨。

2.出口09年粘胶短纤出口大幅增加,出口量达到9.3万吨,虽然未能突破07年的水平,但较08年增加了1.9万吨,增幅25.69%,创历史次高水平。

该年度出口量前五位的国家依次是:土耳其、美国、巴西、印度尼西亚、台湾。

此外,出口也开始出现多元化得局面,产品开始从常规纤维转向一些差别化产品,如高模高量、阻燃、有色等。

2.3 近年我国粘胶短纤表观需求量变化近年来,粘胶短纤行业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在09年产能大幅扩增之后,目前仍有近百万吨的在建产能,预计到10年底,粘胶行业总产能将达到220-250万吨左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纺织品的要求也不仅仅是遮羞保暖这么简单,具有环保、功能性等性能的纺织服装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以纤维素为代表的生物质纤维,以其吸湿、透气、舒适等优良特性和丰富的资源优势,赢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第三章 2009年我国粘胶短纤市场格局分析3.1 市场供应情况国内粘胶短纤产能主要分布于江苏、新疆、山东、河北、浙江等省份,这些地区贴近资源分布地或市场分布地。

由于环保的限制、产能饱和等因素,新增产能正在向次发达地区转移,如苏北、安徽、江西等地,此外新疆地区凭借资源优势继续受新产能青睐。

虽然江苏木恰恰你产能位居全国首位,但是由于部分新增产能09年年底投产因此整体产量略低,而新疆地区开机率较高,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3.2市场需求形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全国纱线产量累计为2405.6万吨,同比增长12.7%,结束了2005年以来连续3年纱线年产量增速回落的格局。

从下游需求分布来看,江苏、浙江市场仍是最主要的需求省份,山东、河南、福建等地也有较大增幅,特别是福建省,根据估算09年消化粘胶短纤总产量超过10万吨。

在采购方面,随着下游纱锭数不断扩增,十万锭以上纱厂增加,二、三十万锭的纱厂也不断出现,一些大单采购也随之产生。

这些大型纱厂凭借大单优势可以以更低的价格采购原料,形成成本优势。

3.3 国内粘胶短纤主要生产企业在国内厂商中,行业前3大厂商的短纤产能占行业产能的50%左右,集中度非常高。

相对于下游纺织行业而言,国内粘胶企业有一定的定价权,但由于行业的技术和资金壁垒不高,因此定价权并不突出。

上市公司中,山东海龙、澳洋科技、吉林化纤、新乡化纤和南京化纤粘胶短纤产能分别达到27万吨、24万吨、6.5万吨、5.5万吨和3万吨,所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8.6%、16.5%、4.5%、3.8%和2.1%,其中山东海龙、吉林化纤、新乡化纤还具有粘胶长丝生产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