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复习提纲及答案

毛概复习提纲及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P3-P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P5-P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2)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P13-P16(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P22-23(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方针5.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P29-31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P38-43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前途和步骤 P38-4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步骤: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和任务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阶段的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反对“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

3.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P43-46(1)。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它包括新民主主义的国体和政体。

具体内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的基本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的特点: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P49-53在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

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形成的条件:首先是由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第三,近代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

统一战线的内容:包含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

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同时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

统一战线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党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坚持又联合有斗争的原则,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

(2)。

武装斗争武装斗争的必要性: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凭借反革命暴力对付中国人民,人民没有议会可以利用,也没有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只有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

(3)。

党的建设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党内出现各种复杂的思想,且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是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

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5.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P53-5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的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P66-69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P71-7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P85-86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P86-90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P96-97(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P98(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学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们生活水平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们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现金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P104-107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