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每一个姓氏都有故乡

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每一个姓氏都有故乡

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每一个姓氏都有故乡
中国有很多地方被人们认为是某些姓氏的起源地。

逢年过节,中国人有祭祖思宗的传统。

而在国人心目中,扬名建业,不但是个人生命的追求,更是有关家族的荣耀。

姓氏变迁的背后,是一部人口迁徙、发展的大史书。

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一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我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黄子孙对洪洞大槐树的眷恋之情。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年),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年),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600余年。

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

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

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洪洞大槐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

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

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江苏苏州阊门
据史籍、方志和族谱记载,苏州阊门移民集中于元末明初,当时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衡天下。

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

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

于是扬州、江都、泰州、淮安、泗阳、高邮、宝应、盐城、阜宁、东海以至于连云港等地,都有了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

如宝应县之刘氏、乔氏、王氏,兴化市之顾氏、张氏、朱氏、周氏、姚氏、杨氏,泰和县之葛氏、徐氏等,即是此次移民后裔。

大名鼎鼎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文人名士,其祖籍均来自苏州。

江西瓦屑坝
江西瓦屑坝也是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是当今安徽安庆一带众多姓氏所公认的始迁祖籍。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烽火连天,地处南北要冲的安庆府即成为群雄逐鹿的必争之地。

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你来我往,征伐攻杀,致使安庆一带战乱不已,屡次易帜,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相形之下,江西饶州路之鄱阳、万年、乐平、景德镇则较少受战乱波及,人口稠密。

明政府为鼓励向人口稀少的地区移民,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饶州路贫民纷纷北迁到安庆所属各县,形成一股移民浪潮。

此次移民,虽然史无明文记载,但在方志族谱中却有大量资料足以证明。

如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中,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姓氏即达18个,迁自饶州和江西的达26个,占72%以上。

据移民史专家葛剑雄等调查考证,今江西鄱阳县之瓦燮岭即为当年瓦屑坝故地。

广东南雄珠玑巷
广东南雄珠玑巷是宋元时期北方移民迁徙岭南的集散之地,是珠江三角洲众多姓氏念念不忘的发祥祖地。

据说,珠玑巷原为北宋京城开封府的一条巷名。

当宋室南渡时,南迁臣民落足南雄之后,为表达对故都的怀念,将自己的聚居之地取名珠玑巷。

这是效法东晋以来,偏安江南的历代王朝,侨置郡县的传统作法。

据曾昭璇、鲁宪珊两位先生对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考察,列出珠玑巷移民家族多达797支。

因而珠玑巷也就成为无数岭南人精神上的故乡,成为维系他们桑梓之情、宗族之谊的根之所在。

湖北麻城孝感乡
湖广填四川是流传于四川民间认祖寻根的俗语,意即四川民众来源于湖广。

元末之际,湖广一带是反元义军徐寿辉、彭莹玉等红巾军活动的主要区域。

元至正十七年(1937)徐寿辉部将随州人明玉珍率部西征,相继攻占重庆、成都。

至正二十年徐寿辉为陈友谅所杀,明玉珍遂据蜀称王,国号为夏。

明玉珍所部多为湖北人士,徐寿辉被杀后,其旧部多入川投奔明氏政权。

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民众入川。

及至朱元璋攻灭陈友谅之后,纵兵烧杀,四川更成为湖北百姓避难的乐土。

明洪武四年(1317),明将汤和、傅友德率兵入蜀,攻灭明氏政权,多次移民入川,大批湖北人相继入川,遍布四川各地。

明清之际,四川再次遭受严重破坏,人口锐减。

于是又有大批移民陆续入川。

其中大部分来自湖广,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基本格局。

由于湖北麻城孝感为移民入川的集散之地,故四川民众多把麻城孝感视作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山东枣林庄
山东枣林庄是移民史专家葛剑雄、曹树基先生近年来实地调查考证中新发现的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

在当今山东兖州县城北七里之遥的安邱王府村,据明代石碑所载,该村原名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

该村位于兖州东部丘陵山区,地处兖州府城郊,正当济南各州县南下的交通要道,元末明初,未受战乱波及,人口较为稠密,具备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

虽然在官方文献中未曾发现有关移民的记述,但在安徽濉溪县志中却发现了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由山东迁民本县的记载,并标明占本县人口80%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均为山东移民。

福建宁化石壁村
宁化壁,也名石碧,位于武夷山脉东麓,环境幽雅,堪称世外桃源,是历代南迁士民避乱求生、繁衍栖息的理想之地。

因而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士民避乱迁徙于此。

此后,在西晋永嘉之乱、唐末五代,宋室南渡及明清之际,每当中原动荡,社会激烈巨变之时,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大量移民涌入石壁,繁衍栖息,并由此而分迁闽南、闽西、粤东、台湾,及湘、桂、川、黔等地。

据史、志和族谱记载,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先后曾有106个姓氏在此生存栖息,并由此播向东南沿海,繁衍海外。

客家各姓氏族谱记载姓氏源流时,大多把从宁化石壁外迁的第一祖先尊为家族始祖。

因而福建宁化石壁被誉为客家文化的摇篮,客家民系的朝宗圣地。

河北小兴州
河北小兴州是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官方组织移民的又一集散之地。

为恢复和发展北平地区因战乱遭受破坏的社会经济,明朝从洪武初年到洪武末年,多次从燕山以北广大地区(俗称山后)向北平附近移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