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学情检测地理试题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下图为腾讯QQ发布的我国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亿人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人们惊奇的发现这张图印证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A. 以长城一线为界B. 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C. 以长江界D. 黑河--腾冲一线为界2. 形成我国如图人口分布大势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因素B. 经济因素C. 社会因素D. 历史因素3. 图中人口合理容量最小的主要因素是( )A. 高寒B. 干旱C. 湿热D. 冷湿【答案】1. D 2. A 3. A【解析】【1题详解】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又称胡焕庸线,以此线为界,东南半壁占国土面积的42.9%,人口占94.4%,西北半壁占57.1%,而人口仅占5.6%,这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因此图中展示的QQ在线人数空间分布示意图印证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黑河—腾冲一线,D 符合题意;长城一线、秦岭—淮河一线、长江一线不是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排除A、B、C。
故选D。
【2题详解】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都有重要影响,我国是黑河—腾冲一线东南侧地势较低、地形和缓、气候温暖湿润、水源相对较多,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从而导致开发历史悠久,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所以人口分布密集,而黑河—腾冲一线西北侧深居内陆,多山地、高原,气候干旱或高寒,水源相对较少,人口容量较小,不利于人们生产生活,从而导致开发历史较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所以人口分布稀疏,由此判断,自然条件差异是导致我国如图人口分布大势的根本原因,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选A。
【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人口合理容量最小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具有高寒特征,大多数地区不适合种植业生产,提供的食物有限,宜居性较差,且因高寒特征使得生态环境脆弱,因此人口合理容量较小,因此图中人口合理容量最小的主要因素是高寒,A符合题意;青藏高原降水少的区域面积也较大,但海拔高,蒸发弱,且冰川和湖泊面积较大,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因此干旱不是导致当地人口合理容量小的主要因素,排除B;湿热和冷湿不是青藏高原典型特征,排除C、D。
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技术、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
我国的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仍然很多,但目前“人多地少”不再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反而出现了“农民虽多,地却不少”的局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造成“农民虽多,地却不少”的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 农业生产利润低B. 城市化水平提高C. 农业补贴增加D. 交通条件改善5. 在“农民虽多,地却不少”的局面下,农民收入却有增无减,其收入来源主要为()A. 务工B. 种地C. 补贴D. 经商6. 解决“农民虽多,地却不少”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是()A. 限制农民工进城B. 提高机械化水平C. 加强农业科技投入D. 土地流转或托管【答案】4. A 5. A 6. D【解析】【4题详解】“农民虽多,地却不少”反映的是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土地撂荒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投入大,产出小,利润低造成的,A符合题意;城市化水平提高是这个局面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农业补贴增加会导致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增加,不会导致“农民虽多,地却不少”这一局面,排除C;交通条件改善不是造成“农民虽多,地却不少”的局面的根本原因,排除D。
故选A。
【5题详解】农民在耕地上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许多农民就撂荒土地,进城市务工,获得更多的工资收入,因此在“农民虽多,地却不少”的局面下,农民收入却有增无减,A符合题意;种地利润较低、补贴数量有限、经商资金投入较大,因此种地、补贴、经商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B、C、D。
故选A。
【6题详解】“农民虽多,地却不少”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土地撂荒,土地利用率降低,威胁我国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把撂荒土地有效地利用起来;土地流转或托管,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构建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可以使农民更充分地参与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显化集体土地资产价值,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
因此进行土地流转或托管是比较可行的措施,D符合题意;限制农民工进城,不符合经济发展规模,排除A;如果农户不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无法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投入等方式经营撂荒土地,则无法解决“农民虽多,地却不少”带来的问题,排除B、C。
故选D。
【点睛】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土地流转或托管,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构建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可以使农民更充分地参与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显化集体土地资产价值,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
读我国东部某省(市)2006 - 2014 年人口增长率变动图。
完成下面小题。
7. 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A. 持续上升B. 持续下降C. 先增后减D. 先减后增8. 推断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城镇房价增长快B. 经济水平持续下降C. 产业结构调整D.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答案】7. C 8. C【解析】【7题详解】读图可知,2008~2012年,该省(市)自然增长率呈负值,但机械增长率呈正值,两者相加人口总增长率呈正值,即人口总数增加,2012年以后,该省(市)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之和为负值,人口增长率呈负值,即人口总数呈下降趋势,因此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先增后减,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题详解】读图可知,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呈正值(人口迁入为主),有下降趋势(迁入人口减少)。
城镇房价增长快,对人口迁入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图示时期人口一直以迁入为主,表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保持对人口迁入的吸收力,排除B;该省(市)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此布局不具有优势,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产业结构正在升级,所需劳动力数量的增长速度下降,导致人口迁入增长率下降,C符合题意;图示时期,我国东部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频率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排除D。
故选C。
下图是“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Ⅰ所对应的右图中城市化阶段是()A. a阶段B. b阶段C. c阶段D. 无法确定10. 下列属于图中阶段Ⅰ产生的城市化现象的是()A.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B. 城市化速度减慢甚至停滞C. 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D.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11. 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Ⅱ的主要表现叙述错误的是()A. 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B. 大城市中心区失业率增高、人口萎缩C. 整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比重下降D. 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答案】9. B 10. C 11. D【解析】【9题详解】读右图可知,图中a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慢,城市化速度慢,属于城市初始化阶段;图中b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快,属于中期快速城市化阶段;图中c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慢,城市人口比重高,属于后期城市化成熟阶段。
读左图可知,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Ⅰ郊区逐渐变成市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因此所对应的右图中城市化阶段是中期快速城市化阶段,即b阶段,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
【10题详解】读图可知,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Ⅰ郊区逐渐变成市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应属于快速城市化阶段。
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提高快,发展速度快,排除A;城市化速度减慢甚至停滞,属于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不是阶段Ⅰ(快速城市化阶段)的特征,排除B;阶段Ⅰ(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速度快,人口膨胀速度有可能超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城市环境承载力,因此市区可能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C符合题意;阶段Ⅰ属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不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排除D。
故选C 。
【11题详解】读图可知,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Ⅱ出现大量产业和人口向小城镇甚至乡村转移,这属于逆城市化现象。
图中显示,该阶段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这是逆城市化阶段的主要表现,A 不符合题意;该阶段大量产业由大城市中心区向外迁移,造成大城市中心区“空心化”,使得大城市中心区失业率增高、人口萎缩,B 不符合题意;该阶段部分人口由城市迁移至乡村,因此整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比重下降,C 不符合题意。
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城市地域面积不断增加,这是快速城市阶段的特征,不是阶段Ⅱ的特征,D 符合题意。
故选D 。
【点睛】逆城市化是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自然化倾向的追求、大城市工业向外寻找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
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简图,该城市常年盛行东北风。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若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其中文化区对应的区域是( )A. ①B. ②C. ③D. ④13. 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最佳地点是( )A. 甲B. 乙C. 丙D. 丁14. d 处的房价远远高于a 处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 上风上水,自然环境优美B. 距离商业区近,购物方便C. 远离工业区,环境污染较轻D. 文化氛围浓厚,人员素质高【答案】12. D 13. D 14. B【解析】【12题详解】若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图中①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广,应为住宅区;图中②功能区为城市中心,占地面积小,交通最为便捷,应为商业区;图中③功能区位于城市外缘,当地盛行东北风,③功能区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城区河流的下游,应为工业区;图中④功能区位于河流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质量好,适宜布局文化区。
由此判断,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13题详解】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对技术、环境要求高。
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甲地临近工业区和铁路,环境条件较差,不是最佳地点,排除A;乙地临近铁矿产地和河流下游,环境条件较差,不是最佳地点,排除B;丙地技术和环境条件不具有优势,因此不是最佳地点,排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