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校长新生寄语讲稿

大学校长新生寄语讲稿

大学校长新生寄语讲稿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寄语新生内心文韵的丰润,远比学专业重要上名校“已用尽吃奶的劲儿”的未必有戏,进贵大“现在使劲儿吃奶”的成才有望同学们,十年寒窗终成就,一朝高中榜有名。

你们从懵懂无知到学有所成。

不经意间,已经走过了12个求学春秋。

也许,没有一段很合适的话能确切表述你们这12年的经历。

因为,它背负了太多的希望和期盼,也留下了无数的艰辛和汗水。

无论你们还是你们的父母,都会为今天的成绩感到自豪和骄傲。

XX级新生同学们,你们的到来,对贵州大学,将是历史性的、标志性的!在你们身上,将开辟贵大教育的新纪元,并将载入贵大发展史册。

你们将头顶贵大“两个第一”的光环,你们将亲身营造和感受其他贵大学子不曾感受到的“两个第一”。

第一个“第一”,你们将是贵州大学按照“通识教育”模式培养的第一届学生。

第二个“第一”,你们将是贵州大学新创建的“阳明学院”迎来的第一届学生,将亲身营造并体验属于阳明学院、属于你们自己的学习形式、文化氛围。

在你们跨进贵大校园的第一天,作为你们的校长和老师,我想送你们两句话:一是内心文韵的丰润,远比学专业重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钱伟长先生古稀之年执掌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时就提出:“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甚至要规定同一宿舍的学生不能来自一个专业。

”。

他指出,大学招生原本就是理多文少,而理科科目在拉开分数档次时又占绝对优势,学理科的常常变成一把一根弦的琴,人文素养的培养每每被忽视、轻视、漠视。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拥有广博的学识向来是中国传统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事实上,许多伟大科学家的人文素养都很高——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钱学森、钱伟长,等等,均是。

在我看来,在大学一年级对同学们进行“通识教育”,是造就大师的必经之路,是国际一流大学教育教学的通行模式,是贵州大学一流办学条件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具有坚实基础、宽广视野、可持续发展的拔尖人才的必由之路。

今年7月,贵州大学成立“通识教育”学院——阳明学院,在全校全面开展“通识教育”。

你们有幸成为了贵州大学第一届开展“通识教育”的探路者人、亲历者。

“阳明”即“王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因反对宦官刘瑾,被梃杖四十,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驿丞。

在那里,王阳明“龙场悟道”,成就了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并萌发“致良知”思想。

听到这里,我想你们大家就多少明白了冠名“阳明学院”的真正意义以及校长、老师对你们的期待。

我们贵大不想只是培养有点小技能、小手艺,可混碗饭吃的工匠,我们要培养的应是“有用之才”——志向高远,堪担大任的英才;富于创新,能力出众的俊才;自强不息,学技兼优的良才。

同学们,既然讲“通识教育”,其核心就在一个“通”字,是讲知识的复合交叉和融汇贯通,并不强调看重学的是哪一门专业。

“通”能厚积,“通”能薄发。

事实上,本科是基础,很基础,太基础。

那种以为本科学什么,将来就只能做什么,就必须做什么的思维,不仅早已过时,而且还有些愚昧。

可枚举的事实例证数不胜数。

我们贵大的杰出校友叶小文,是学哲学的,而现在他却是国内著名的宗教学家,还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大提琴演奏家;我们贵大的另一位杰出校友龙永图,是英语专业毕业的,但他却是享誉国内外的经济贸易专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首席谈判代表;再以一位我们贵大的杰出校友周卫健为例,她也是外语专业的学生,而她现在却是国际上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你们是否知晓《中国大学生演讲网》截止昨天(XX年9月14日)晚上8点列出的中国著名演讲家排名?排在第一的是谁?你们自然会喊出马云、白岩松、李开复、易中天、俞敏洪以及郎咸平等名流名家之名。

可排名的结果是,白岩松排第四,马云排第五,俞敏洪排第七,郎咸平排第十七,李开复排第二十二,易中天在前四十位排名中没有出现。

排名第一的是谁呢?是站在这儿的你们的校长郑强。

你们的校长强哥本科学的是什么专业呢?不是文科,是理科;不是演讲,是化学。

同学们,高水平教育,往往并不看重学什么专业,而是看重全面素质的培养;看重独立思考、秉守正义、勇于担当。

独立思考,就是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哪怕孤单、孤独。

秉守正义,就是视真理为崇高,视正义为生命。

像“老人摔倒后到底该不该扶”这样的问题竟然还成了当今社会讨论甚至迷茫的问题。

你们的校长教导你们,不管是否有诈,不管我们为曾经发生的讹诈付出过多大的代价,我们贵大学生都要义无反顾地去扶。

同学们,我还想对你们说,如果大家认为到大学来就是学个专业,我是哪个系的,毕业后哪个专业好找工作,这完全是过时的思维。

我以一个学者、校长,更是爱你们长者告诉你们,读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心文韵的丰润。

二是考上名校“已把吃奶的劲儿用完”的未必有戏,而考进贵大“现在用劲儿吃奶”的成才有望。

同学们,大学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培养了几个一流的科学家,不仅仅在于出了几位声名远扬的社会名流,而是在于培养了多少能为自己的爹妈尽点孝心,在于培养了多少能为自己的家乡和国家能做点贡献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四年你们毕业后,如果你们能够把在贵州大学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用到贵州建设上,用到西部发展上,仅凭这一点,你们的贡献也就不亚于清华北大浙大的学生!认同贵大学生的这种成长成才价值,认同贵州大学的这种办学理念,就是回归大学本质,就是真正懂得大学的真谛与本道!同学们,能读北大、清华、复旦、浙大,固然令人羡慕。

但,我决不认为,考上这些学校的高考佼佼者今后就一定会成功。

前不久,XX年海峡两岸暨港澳大学校长联谊活动在贵大举行。

在论坛上我当着清华、复旦、南大、浙大以及港大、台大等名牌大学的校长们的面讲,我决不认为,那些分数领先、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今后就肯定比今天考上贵大的学生成功!我倒是认为,在这几十年的中国,但凡以高分数考进“牛”大学的学生们,大多是把“吃奶的劲”全用上、全用尽的学生。

在我看来,你们考进贵大,不就是分数没有那些考入名牌大学的分数高吗?可你们恰恰是没有把“吃奶的劲”用尽的人,你们恰恰是在中小学受到的伤害比较少的人,你们恰恰是可教可调且具有无穷的后发成长成才优势的人!同学们,听强哥的,他们是把“吃奶的劲”用完了的,可能就没戏;而你们现在开始用劲“吃奶”,现在开始用足了劲“吃奶”,你们有戏。

但是,超越也好,有戏也罢,强哥给你们说的这些鼓励的话,绝不能凭空实现。

这世上,但凡只说不做,或者说了不做,做的梦大多都是白日做梦。

埋头做,多做少说,做了不说,才能梦想成真!这世上,只有肥皂泡泡是吹出来的,其它都是干出来的。

一句话,你们有机会超越名校学生,但前提是,你们从踏入贵大这一刻起就必须比他们更加努力,更加勤奋。

同学们,最后,我想说,怀揣梦想、敢于超越,既是我们贵大人的信念,更是我们对你们的希望!谢谢大家!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寄语新生:博闻博雅博学亲爱的XX级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迎各位新同学加入交通大学这个大家庭。

相信你们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在今天的典礼现场,也有不少你们的家长和中学老师,在此,我提议大家首先将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此时此刻,也许你们还在赞叹5000亩的霸气校园,但接下来你们可能就要为上课得早起、课间“拼车技”而苦恼了;也许你们还在赞叹“我是学长”“我是学姐”们的热情引导,但接下来你们需要接受的现实生活是“学长只能帮你到这儿了”;也许你觉得今天开启学霸模式尚早,但研一法硕的顾婷同学昨晚已经开始坐在教室自习了;也许你们还沉浸在“大一不军训”的暗暗窃喜中,但是我实在不忍心提醒你们,入学英语分级考试马上就要到来……同学们,你们能够进入交大,已经证明你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从今天起,大学的蓝图将在你们面前展开,这里有美丽的校园、知识的海洋、丰富的选择。

因此,我相信你们会有精彩的生活,也相信你们会顺利毕业,更相信你们会找到体面的工作。

但是,让我担忧的是,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下,你们能否在大学完成人生最重要的成长转变:从“习惯被安排”到学会主动担当,从被动学习到自主探究,从跟随别人到独立思考。

因此,在大学生活正式开始之前,我希望你们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唤醒”你们内心深处的梦想!正如我在给你们的第一封信里与你们分享的,“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1896年,因“兴学、储才、自强”之梦想,今日交大之前身南洋公学应运而生。

从建校之初的“精英治国”梦,到三十年代的“实业救国”梦,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知识立国”梦,一百一十八年来,交通大学始终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交通”为名,“大学”为道。

“交通”二字出自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易经》,“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阐释的是一种宇宙观和价值观,是对宇宙万物和谐共生的哲学认知,是对自然规律的独特感悟。

跨越三个世纪的交通大学,因气交物通的清明泰然、上下心交的有志一同,为国家、社会甚至全人类的福祉贡献卓著。

在这里,每座大门、每幢楼宇、每处雕塑、每个路牌都留下了一代代交大人奋发图强的故事,凝结着交大独有的气质、视野与追求。

今天,这里就是你们成就梦想的起点。

作为师长,我愿意成为你们的第一任“向导”,带着你们走进“百年交大之门”,领略大学之道、校园之美,和你们一起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交大校园每天最先迎来旭日朝阳的是东大门。

它传承了交通大学的血脉,见证了百年沧桑变迁。

无论从南洋公学到交通大学,从徐汇到闵行,始终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交大精神,是始终瞄准世界之巅、国本之需的交大视野。

南洋公学开办伊始,聘请美国人福开森为监院,开启中国近代引进西方高等教育新风。

二、三十年代,办学成效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东方MIT”。

在徐汇校区工程馆有一根看似平常的铜柱,它是1933年诺奖获得者、无线电之父马可尼到访交大时竖立的,纪念无线电课程在中国的开始……这些都印证了交大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和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

同学们,你们的视野也将决定你们的未来。

交通大学已经为你们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

在这里,你们有机会参加世界同步的研究,走在探求未知的最前沿;在这里,你们有机会师从国际顶尖的学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在这里,有很多同学在校期间就会有海外游学的机会,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融碰撞;在这里,你们甚至还可以作为主人与来访的各国元首面对面交流,展现你们的智慧和才华……穿过这座厚重的“历史之门”,愿你们秉承百年交大的独特传统,以全球视野观世界,博闻通达。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从位于东川路800号的“思源门”第一次迈入校园。

这座校门与闵行校区建于同年,见证了今日交大的又一次创业腾飞。

“思源”二字来自于我们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1930届毕业生集资在徐汇校区“执信西斋”门前竖立的“饮水思源碑”,诠释了其感恩的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