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概论结课小论文电子1103 李志11214066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广义说,各种信息的传递均可称之为通信。
但由于现代信息的内容极为广泛,因而人们并不把所有信息传递纳入通信的范围。
通常只把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等信息的传递和传播称为通信。
面向公众的单向通信,如报纸、广播、电视便不包括在内。
但这种单向传播方式,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
现代通信技术的主要内容及发展方向,是以光纤通信为主体调卫星通信、无线电通信为辅助的宽带化、综合化(有的称数字化)、个人化、智能化的通信网络技术。
(1)宽带化宽带化是指通信系统能传输的频率范围越宽越好,即每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越多越好。
由于通信干线已经或正在向数字化转变,宽带化实际是指通信线路能够传输的数字信号的比特率越高越好(一个二进制位即“0”或“1”信号,称为1比特。
数字通信中用比特率表示传送二进制数字信号的速率。
)而要传输极宽频带的信号,非光纤莫属。
据计算,人类有史以来积累起来的知识,在一条单模光纤里,用3—5分钟即可传毕。
1966年高锟博士建议用带色层的玻璃丝,即光纤,作通信传输线。
这一建议很快得以实现。
20 多年来,光纤通信发展异常迅速。
据统计,到1991年底为止,全球已铺设光缆达563万公里,估计到1995年,铺设光缆总长度可达1100万公里。
光纤传输光信号的优点是: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传输损耗小,中继距离长;抗电磁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好,元串音干扰;体积小,重量轻。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传输速率和增长无中继距离;从点对点的光纤通信发展到光纤网;采用新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光纤放大器和光电集成及光集成。
(2)个人化个人化即通信可以达到“每个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与任何其它人通信”。
每个人将有一个识别号,而不是每一个终端设备(如现在的电话、传真机等)有一个号码。
现在的通信,如拨电话、发传真,只是拨向某一设备(话机、传真机等),而不是拨向某人。
如果被叫的人外出或到远方去,则不能与该人通话。
俪未来的通信只需拨该人的识别号,不论该人在何处,均可拨至该人并与之通信(使用哪一个终端决定于他所持有的或归其暂时使用的设备)。
要达到个人化。
需有相应终端和高智能化的网络,现尚处在初级研究阶段。
(3)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要建立先进的智能网。
一般说来,智能网是能够灵活方便地开设和提供新业务的网络。
它是隐藏在现存通信网里的一个网,而不是脱离现有的通信网而另建一个独立的“智能网”,而只是在已有的通信网中增加一些功能单元。
在没有智能网时,如果用户需要增加新的业务或改变业务种类时,必须告诉电信局,电信局一般都需要改造一些通信设备,费钱费时,用户难以接受。
有了智能网,这些都很容易办到,只要在系统中增加一个或几个模块即可,所花费的时间可能只要几分钟。
当网络提供的某种服务因故障中断时,智能网可以自动诊断故障和恢复原来的服务。
上述四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没有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都难以实现;没有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也就很难实现智能化和个人化。
通信技术的“四化”实际上就是彼广为宣传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技术内容。
现代通信与传统通信最重要的区别是:在现代通信中,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是紧密结合的。
要实现上述四化,必须开发许多领域的技术,如微电子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新的电子器件、。
高性能的微处理机、新传输媒体(如光纤、更高波段的电磁波)、新交换技术等。
从国外通信技术的发展看,大约从70年代开始,通信即进入了现代通信的新时代。
目前,各项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处在方兴未艾之中。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主要是指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传感技术则是信息获取技术。
人们一般是通过耳听目视获得几乎全部信息的。
因此,扩大耳听目视的自然范围,克服空间、时间及人体器官的有限响应,如波长、灵敏度、信息量的局限等,成为信息获取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为了望远,人们发明了光学望远镜、射电天文望远镜;为了观微,人们发明了光子、电子、离子显微镜;为了观内,人们发明了调光、超声波、,微波、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了观大,人们发明了飞机与卫星的各种波段的航空航天遥感。
这一切都大大扩充了视听的范围。
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自那以来,短短30余年,世界主要国家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航天产业,迄今已有22个国家组织发射了航天器;有58个国家投资发展航天技术,总投资高达近万亿美元;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航天技术成果。
航天遥感的出现,给人类观测地球提供了最有效的场合。
它的迅速发展使得在资源勘探、海洋开发、农林管理、气象预报、环境灾害监测、地貌测绘等应用领域中,发生着革命性变化。
美欧日等24 国发起了一项规模极为庞大的“行星一地球计划”,计划10年内发射24个地球遥感卫星,耗资150亿—300亿美元,目的是监测地球环境的变化。
在空间已经采用的信息获取新技术是各类星载遥感仪器,如照相机、电视摄像机、红外及多光谱扫描仪、电荷耦合固态推扫式摄像器、微波辐射仪、合成孔径雷达等。
目前的发展以信息传输型的遥感仪器为主流,而不是从空间回收拍摄的胶片。
其中利用卫星红外传感器获得目标已取得显著进展,可以从空中对1/2地球表面进行实时监视,如帧频(每秒钟传送图像的次数)为每秒2次,每个像点用一个10位数码描述,每位数需硬运算10次,卫星上需要一个100亿次的计算机,而发展这样的计算机需要近10年时间。
第三次或第四次产业革命相并列看待,而认为在第一次“革命”之后,一些重要事件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
这种看法是有其道理的。
人们震惊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产生大量新的经济现象,为确定现阶段新技术革命的历史地位,才继二次、三次革命说之后进而提出四次产业革命的论点。
一些描述强调目前发生的变化的重要性,借以唤醒那些仍沿着传统思路看问题,以第一次产业革命基础为发展战略出发点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国策决定者。
如托夫勒的浪潮论,奈斯比特的趋势论,以及许多关于大国兴衰史的讨论等,这些震聋发馈的疾呼确实起到了唤起人们以新的眼光看世界、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催化剂作用。
宏观他讲,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的新高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尚没有达到第一次产业革命所达到的那样的高度。
首先,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
其次,市场经济制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异。
第三,第一次产业革命基础上所形成的大机器工业,仍然是所有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基础,更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尚待健全的生产体系。
第四,都市化或城市化仍然是现代社会结构的重要存在形式和发展方向。
这并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性进展是不重要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相反,这种影响十分巨大。
它正在强烈冲击着第一次产业革命形成的产业基础,也强烈地震撼着第一次产业革命基础上确立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如都市化的集中性出现分散化趋向;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生产要素结构及组织形式的巨大变化;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速等。
现对几个问题进一步分析如下:1.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以往产业革命时期所没有的新兴产业。
二是第一次产业革命基础上形成的传统产业体系步人衰退,信息技术等新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成为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出路。
三是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呈现取代物质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越来越重要比例。
新兴产业,一般称新高技术产业。
是以新高技术为基础形成的产业,包括新兴工业和新兴服务业。
一些描述,有时包含服务业,有时又仅指新兴工业。
要清楚地廓清产业结构,认识物质产业和服务业的结构关系,应该把新兴产业主要归为新兴工业,包括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电子产品及电子元器件,各类通信设备、器材,工业自动化设备如机器人等物质产品的生产。
这里的问题只有“软件产业”的归属问题。
软件产业已经成长为超过计算机硬件产品生产的产业,它不生产物质产品,但却是物质产品(计算机)的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
没有软件,计算机是一个元用的空壳。
因此,软件产业应随计算机归人信息工业。
信息工业之所以新,不仅表现在它是过去没有的产业,而且还在于信息工业对传统产业依赖程度低,物质资源对信息工业关系度较小。
知识,就像煤炭、钢铁是传统产业的动力和物质基础一样,成为信息工业的深厚资源。
传统产业是相对新技术产业而言的,主要指工业革命基础上所形成的纺织业、机器制造业、煤炭、冶炼等产业。
这些产业曾经“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
现在,这些被称为“烟囱工业”的产业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而成为“夕阳工业”。
工厂开工不足,工人大量失业,市场日益缩小。
传统材料大量节约,甚至被取代。
传统产品大规模、单一化生产,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主要是指在传统产业的采掘、加工、制造、管理等方面,采用信息技术,提高产业自动化程度。
改造可使传统产业恢复生机,但要想恢复昔日地位是不大可能的。
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使更多的人力、物力用于服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需求多样化,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许多过去由家庭服务、自我服务实现的消费需求,现在由社会部门担任了。
生产社会化发展,不仅表现在有更多更大的工厂、车间、商店,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诸环节中成千上万经济、社会单位的紧密联系上。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生产、生活社会性的实现,提供了广泛便利的手段,如办公自动化、国际经济关系中交往手段的电子化,都起到了推动服务业长足进展的作用。
基于服务业的突出发展,有人认为,现在已进入服务时代、服务社会。
相反的看法则认为,即使是发达国家,现在也仍不能断定已经由工业社会进入服务社会,基本根据在于相当大量的服务业是物质生产部门职能的外化。
原来作为企业内部事务的市场分析可能由专门的咨询部门所取代;原来由劳动者操作的工序,现在则有可能由机器人取代,劳动者成为研制机器人、编制机器人操作程序的研究服务人员。
信息技术使劳动者信息器官功能延长,与直接生产过程的联系间接化了。
所以,不能够简单地依服务业产值比重超过物质生产部门而断定是服务社会;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发展,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从业人口愈益减少,物质生产部门产值的相对比重降低确是各发达国家的基本现实。
2.生产要素结构与管理形式的变化农业社会,农业生产要素由农民、土地、简单的农具和畜力构成,农民分散在土地上操作。
工业社会,工业生产由工人、机器等工业生产资料以及资本构成,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集中化操作。
工业革命形成了与机器大生产相适应的工厂制度,资本家直接监督工人劳动。
在规模较小的企业中管理者采取直线控制;稍大些的企业通过一层层的管理,由上到下形成“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