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黄圃飘色PPT学生作品
2
黄圃飘色保留了历史上岁时民间艺术的精髓,是岁 时节令、喜庆活动文明社会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也是 广大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艺术表现。黄圃飘色 具有强烈的本乡特色,与番禺沙湾飘色、吴川飘色以及 中山崖口飘色等有着明显的区别。黄圃飘色,主要由色 柜、色心、色脚、色梗、色扛等组成。它构思独特,每 版飘色的色梗上支撑着一个幼女,叫“色心”,色梗下 还坐着一个小童,叫“色脚”。1998年,黄圃镇被广 东省文化厅命名为飘色艺术之乡。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黄圃飘色是广东省的汉族民俗艺 术活动,以其色芯小巧玲珑、飘逸、 姿、色彩多样为特色,历史悠久,原 为神诞日祈福祭祀巡游民间习俗,逐化,黄圃飘色始于明代,盛于清代 和民国期间,据清同治七年(1868年)《香山县志》记载, “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 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 出会景。”另据黄圃何氏族谱称:明洪武年间,安徽人何 腾伟被调往广东驻守,后到福建沿海剿匪,于洪武十一年 (1378年)举家定期居黄圃水井头地方,并从福建引进木 偶作闲时玩耍,后兴起扛神像巡游,到明末清初,每到农 历三月初三北帝诞,后人遂渐将木偶改为童男女装扮人物 故事巡游,称为出会景、飘色等。黄圃飘色为单个色芯, 由色梗支顶以人力扛抬作飘游展,内容以历史典故、民间 传说、戏曲故事等为表演主题,色彩艳丽、色芯娇俏,色梗 幼细、内涵丰富含蓄。出巡时伴有醒狮、秧歌、锣鼓、高 跷、色梗、八音锣鼓等道具。扮演色芯多为2—3岁,体重 20斤左右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