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精选(已更新)【共38篇】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精选(已更新)【共38篇】

浅析如何进行中学语文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中学语文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下面就如何进行中学语文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语文教师尤其如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

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

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语文教学形式“生活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应该丰富多彩,同学生生活相映成趣。

语文教学应该务实,让语文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

要引导学生明白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的,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

在教学形式上,“不要担心把语文课上成文艺课、文化课。

”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可以朗诵,可以表演,可以看电影,可以做游戏……只要是与教学内容相关,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形式都可采用。

而黑板擦、粉笔盒、椅子、纸袋上的广告、食品袋上的说明书、随机拍摄的照片……都曾是我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具,只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语文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

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语文作业”深受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

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与生活是统一的整体,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三、强化学生发展观念,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创造性心态的形成创造性人格主要是指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

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育实践活动,把学生向这方面引导。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够达到人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水平。

要从思想上确认和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创造条件首先要拓展学科教学的时空,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学科教育体系;其次要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一要凭借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设置适当的教学情景和氛围,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中形成创造能力;三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时间,面对可能影响孩子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不应该轻易地放过,更不要去轻易地去否定孩子稚嫩的好奇心,即使他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幼稚和单纯,他对问题的看法多么荒诞或遥远,哪怕前面有失败在等着他,也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去积极地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增强他们战胜困难和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和前程,我们应该用真挚的关爱促使他们去为自己热爱和追求的理想孜孜不倦地奋斗,促进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只有这样,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的理智思维和创新心态才能会促使他正视一切难题,调整自我的心态,勇敢向前。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从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角度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才是最终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大胆发挥创造精神与才能使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题“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人文性与工具性过去的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也还了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攻击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

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会城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

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自主与主导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对此,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

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

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

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

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的。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的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合作与独立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

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美得享受。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有的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

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我们要提倡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割除,但我们不能骄抂过正。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不断改进,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出与投入比率低。

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

2、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3、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积极性差。

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

二、基本对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最基本的对策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做法是:(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创设自学氛围,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给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时有法可循。

教师还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功感。

还可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

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