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各位同学好,心理健康是现代人非常关心的话题。
所谓现代人有两个含义,第1个含义是已经具备了现代素质的人。
第2个含义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
我们在这里指的是第2个含义的现代人,随着社会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给现代人带来了挑战、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压力。
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这堂课,我希望把我们对心理健康的所思所想跟大家做一个分享,也激发大家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的思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现代人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无论哪一个社会时期的人,都需要面对。
第1个挑战是适应,我们需要适应什么?第一,生活从简单变成复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校园你从宿舍走到教室,我想15分钟足够了,从教学楼、换到、另外一个教学楼10分钟就足够了。
而现在的大学,绝大多数的校园都会有新校区。
当同学们如果想在学校选课,然后你要看这个课开在哪个校区?当你准备从校园里出道另外一个地方的时候,你首先要关心我们校区的学生的班车是几点发车,也就是说现代人生活的真的好不容易要记忆,比原来更多的东西需要面对更多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生活从简单变得复杂。
当这种复杂发生的时候,他对人的要求就会变高。
心理的素质,从而也就会有不同的变化。
第二,在生活当中,现代生活的节奏,从慢到快。
举个例子,大家进入大学以后,当你刚刚进入大学一年级,首先大家会有各种各样的新生课堂,有很多的学长来告诉你怎么样去适应学校,可能还有更多的课程等着你,告诉你怎么样能够快速的成为一个大学生。
你会发现人们对你成为一个大学生角色的转变,要求速度要非常快,不可能等待你。
用一年的时间来适应大学生活。
在现代社会的要求当中,你就太慢了。
很多的时候,包括将来你从大四的学生变成一个社会工作者,他也会要求你快速的转变角色,从学生转变成一个我们叫做职业工作者。
现在社会对这种速度的节奏的要求会越来越快。
第三,在现代生活当中,人们的需要适应的过程是从被动变为主动。
比如说当学生准备去找工作的时候,在很多年以前,我们叫大学分配工作,安排你去哪里,你就会到哪里。
而到现在生活当中,很多的人不用考虑自己的专业,也不用考虑其他的一些方式,你只需要考虑我有哪些机会去做选择你会,发现这种生活的主动性也会也会增加。
那么当社会从简单变为复杂,从 come on。
到快。
然后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当中,人们要不断的适应,你会发现我们刚刚使用了不久,你要进入另外一个角色的适应,当从一个适应过渡到下一个石英的时候,我们把这个过程就叫做发展。
所以适应和发展是人类需要面对的一个话题,或者说挑战。
那么在现代生活当中,适应和发展有什么特点?第1个特点是相对平衡期变短,动态调整期变长。
这也是现代人感觉特别累的时候,我刚刚适应了一个生活,结果又需要适应另外一个生活,我记得有一句歌词叫做不是我不明白,而是对社会变化太快,表明了现代人的这样一种心态,总是存在一个动态的调整期,这是他的第1个特点。
第2个特点,在现代生活当中,个体有更大的自由度,去选择他的生活方式。
人有选择的苦恼,面对众多的选择的时候,其实他要求你要有能力去做出选择。
他对自由选择的人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么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一个特点当中,他会需要人们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我想我先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他在做走路这样的一个活动,和一个人他在开车这样的一个活动。
在我们完成这两个活动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是不是一样?我们请一个同学来回答,活动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是非常不一样的。
首先走路是人处于一个相对轻松的状态,人们在走路的时候不会不需要注意太多身边有危险的事物,他可以很多人他也比较习惯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所以走路的人他可以走神也好,或者是想问题也好,或者是欣赏周围的风景也好,它都是相对放松的,因此这也是一个相对简单的状态。
而开车他需要是注意力高度的集中,他因为身边存在着很多危险的事情,比如他要注意周围的行人,他要注意自己的车辆以及周围过往行驶的车辆,所以他不能不允许驾驶员过度的走神,甚至不能够说话,更不能欣赏周围的风景,所以开车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状态,需要人们有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
谢谢老师。
谢谢。
请坐。
刚才同学谈到了,走路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活动。
开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活动,在简单的活动当中,what可以不调,用我的思维和判断。
我可以边走,然后我的心理活动的思维活动,去放松做别的事情,只需要做一个很自动化的行为,更多的来自生理的调解,当出现复杂化的活动,在开车。
刚才同学描述,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除了注意力高度集中,还需要你有良好的判断力,我能不能超过前头的车?我跟那个车的距离有多远?所以我的知觉能力、判断能力、注意力,还有动作的准确性。
比如说我打方向盘的时候,我们都哗打成这样,车就跑远了。
然后我要调的时候,我是调一点还是调很多,你可以看到身体的调整。
当我从事一个很复杂的活动,那么我既需要我身体的过程,我还需要注意力。
有时候可能是判断力,然后它的距离的估计能力,需要各种心理活动的一个结合。
我们用这个现象就可以类比到当生活越来越复杂的时候,他对我们心里的要求,各种机能的配合就越来。
好。
第2个问题呢,我们就有必要看一下,如何才能够做到非常好的,让我自己的状态发展到一个最佳状态,从而有效的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心理健健康的内涵,心理健康。
所以低的一个要求。
不要有心理疾病,这种心理疾病可能是一种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等,也可以是一种人格障碍。
比如说反社会型人格,边缘性人格障碍,没有这些疾病,我们可以叫做达到了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标准。
人要求不能这么低。
也许啊还有第2个更高的标准,更本质的含义,心理健康。
是需要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态。
心理健康它是和更高质量的生活连在一起的。
因此在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里,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因此说心理健康,适合积极的发展。
相联系的。
根据这样的一个概念,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1个标准叫身体、智力、情绪,是协调的不矛盾。
当我可以去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可以身体跟得上,同时我的情绪是支持我在做这件事,我们就叫协调。
不协调会是什么表现?我好想努力去认真学习,给自己下了一个决心说,明天早晨我要6:00起来去背单词,这是我的愿望。
然后到了早晨6点的时候铃声响了,会怎么样?说明天明天我再来就会发现我想做的事情和实际,但我要做的事情,不能够协调,不能够一致。
这里头也许在我们的智力和情绪当中会有矛盾的地方。
心理健康的第2个标准,是人要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环境,同时包括你要和外在有一个适应,不光是和自己协调,你还能够适应外在的环境,人际关系当中,第1次谦让,心理健康。
还有一个很主观的判断方式,有没有幸福感?你可以问问自己,我幸福吗?我给我自己的幸福打几分,它会让我们跟心理健康,有一个衡量,最后一个心理健康的标准,它是指向结果,这个结果指什么?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状态是可以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能过上有效率的生活。
当我们定了一个目标,我一定能够找到相应的方法,把我的目标实现,这就叫有效率。
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并能够寻找到其中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刚才我给大家基本的介绍了一下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下面,我们进入讨论的环节,请大家讨论一下4个问题。
第1个问题是心理健康是目标还是过程。
第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不是社会上公认的好人?第三,我们应该是注重工作成绩,还是应该注重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心理健康的人是否都是一样的。
好,请大家讨论。
谢谢您。
谢谢。
或者是什么样的。
是不是?讨论出结果了吗?下面我们请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讨论的有什么观点看法?老师好。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应该是一种过程,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少把心理健康专门的设定为一种目标,为了心理健康而去追寻心理健康。
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心理的调试,然后达到心里的一种积极乐观、健康的状态,从而保持生活、学习、工作上的一种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不能与社会上公认的好人画等号。
我们认为社会上公认的好人应该是思想道德比较崇高的那一部分人,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内心比较和谐的人。
所以我们认为两者是不能画等号。
谢谢老师。
还有哪个组的同学?老师您好,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工作成绩和人际关系,两者是不能割裂开来的。
因为如果一个人只注重工作成绩,他如果不注重人际关系的话,他的工作成绩可能在达到一定的成绩之后,就很难以再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程度。
所以说二者它并非是单独的,而是一个协调然后产生作用的。
然后第2个问题是心理健康的人是否都一样?我们组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独特的,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
所以他们各自的特性不同,然后就造就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他们可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心理健康的标准,所以说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是不一样的。
好,谢谢。
刚才两个组的同学发表了他们自己的看法,有没有其他组的同学不同意他们刚才两个人的说法?有意义吗?好,我们来看一下,心理健康到底是一个目标还是过程?刚才我们同学说的非常好,实际上心理健康是一个在动态的过程当中,人们是在不断的平衡和调整过程当中,在追求着一种心理健康状况。
人不是为了健康而健康,人健康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自己过一种更积极向上的生活,我是同意刚才这样的一个观点。
第二,心理健康的人是不是社会上公认的好人?可能在这个里头,我们需要有一个理解就是说什么是好人?至少我觉得好人有一个目标是他让别人很舒服。
能不能这么说?他让别人很舒服。
我觉得这一点是符合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
人际关系良好。
好人,但是没有说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他让自己舒服不舒服,心理健康的人会既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
我们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公认的好人和心理健康的人不能完全画等号。
第三一个是注重工作关系,还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刚才我们讨论也非常好,不能单纯的说人应该注重哪一个心理健康的状况,更多的是多元化的。
每个人都会有他自己的看法,然后在不同的认识当中达到一个认知的协调、和谐的发展。
最后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否都是一样的?讨论的结果也很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们在对积极的心态、优越的人生在考虑的过程当中,条条道路,通罗马,每个人达成优秀的状况,每个人达到积极的状况,都采用的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在做。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是否都是一样的,我们会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经过刚才的讨论,我提出这样的一个看法,当我们在说心理健康的时候,可以从两个方面说,第1个方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内应该达到内部和邪内心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整个人做事可以心口如一,可以想做什么,然后内心就可以支撑到什么?我们叫内部的和谐。
第二一个,外部的适应,对外的时候,对环境是适适应的,跟人是能够和谐相处的,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当一个人从两个方面来了解和帮助自己的时候,我们可能就认为达到了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