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2019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xxxx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卷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①小小说在我国其实原来就有,外国也有。
但由于中国近些年来小小说比较流行,读者面很广,于是才把“小小说”当成一个新的概念。
这个概念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值得探索。
②小小说并非单指短小的小说。
短小,只是它的外部特征。
小小说仍然可以看作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
短篇小说的一般特征,小小说都是应该具备的。
但是小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本质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
小小说是短小的,从里到外都是小的。
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断。
这个片断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
最重要的是发现。
发现,必然就伴随着思索,并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
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但是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因为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
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
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
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
并且,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
写小小说确实需要一点“禅机”。
③小小说虽然不大可能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但可以有一点哲理,不过不能在里面进行完整的哲学的思辨(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可以)。
小小说的特点是思想清浅。
半亩方塘,一湾溪水,浅而不露。
小小说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朦胧性。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篇小小说发表了,创作过程并未结束。
作者还可以继续想下去,读者也愿意和作者一起继续想下去。
这样,读者才能既得到欣赏的快感,也得到思考的快感。
追求,就意味着还没有达到。
追求是作者的事,也是读者的事。
小小说不需要过多的热情,大喊大叫,指手画脚,是会叫读者厌烦的。
小小说的作者对于他所发现的生活片断,最好超然一些,保持一个客观者的态度,尽可能地不动声色。
小小说总是有个态度的,但是要尽量收敛。
可以对一个人表示欣赏,但不能夸成一朵花;可以对一件事加以讽刺,但不辛辣。
小小说作者需要的是聪明、安静、亲切。
④小小说是一串鲜樱桃,一枝带露的白兰花,本色、天然。
小小说不是压缩饼干、脱水蔬莱,不能把一个短篇小说拧干了水分,紧压在一个小小的篇幅里,变成一篇小小说。
小小说不能写得很干、很紧、很局促。
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
小小说自成一体,所以也叫“微型小说”。
小小说就像咫幅盆景,可以仿宏伟之自然。
小小说就像宋人在扇子上画龙舟竞渡图一样,用笔虽极工细,但是一定要留出很大的空白,不能挤得满满的。
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
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
中国画也讲究“计白当黑”。
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
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
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⑤小幅的画尤其要讲究“笔墨情趣”,小小说也需要精当的语言。
古人论诗时说,七言绝句就像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
写小小说也应如此。
小小说最好不要有评书气、相声气,不要用一种半文不白的轻佻的语言。
小小说当有幽默感,但又不是游戏。
小小说不宜用奇僻险怪的句子,如宋人所说的“恶硬语”’。
小小说的语言要朴素、平易,但有韵致。
1.“小小说”又可以称为。
(1分)2.第②段中的“慧眼”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小小说也包含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B.小小说应对客观事物保持收敛的态度。
c.小小说也能包含完整的哲学的思辨。
D.小小说的题材应该储存一段时间。
4.第⑤段中“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5.从→主题的表现→手法上的特殊性→四个方面,依次说明了小小说的特点。
(4分)6.作者在第④段中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
请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3题。
(22分)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⑴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
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
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
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
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⑵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⑶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
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
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⑷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
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
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
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
⑸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
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
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⑹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
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
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⑺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
“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
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
”(“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
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⑻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
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
想象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
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⑼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
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⑽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
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
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
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涵。
⑾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
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
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藉。
⑿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
运河水在静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
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辱不惊了吧。
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
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因吧。
⒀雨又下起来了。
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
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
石板也全都湿渡流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
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
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
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7.作者在第⑷段中叙写了古镇石板的。
(1分)8.第⑽段“铁血内涵”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9.文中描写雨水的主要作用是(3分)⑴⑵10.第⑾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3分)11.下列对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6分)A.作品以“石板”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显得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B.第⑴段总写河下镇古色古香的风貌,由面及点,引入对石板的描述。
c.第⑴段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以青灰色的镇子来衬托石板的古老。
D.第⑼段提到皇帝的辇乘曾经过古镇,揭示了石板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原因。
E.第⑾段的第一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笔触从历史转向现实。
F.本文将叙述、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语言舒缓流畅、娓娓道来,读来清新自然。
12.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请概括“从前”在文中的主要内容。
(3分)(l)(2)(3)13.纵观全文,简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80字左右)(4分)(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
(5分)[注:考生答题超过5空,按前5空顺序评分]14.(1)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2)横柯上蔽,;,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3)水因地而制流,。
(《孙子·虚实篇》)(4),晴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5)素骥鸣广陌,。
(陶渊明《咏荆轲》)(6)年年岁岁花相似,。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7)凡人不可貌相,。
(无名氏《小尉迟》)(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517题。
(8分)步入衡山范成大应有人家住隔涣,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逍遥自在。
15.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
(l分)16.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17.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
(17分)岁己未,河朔大旱,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
厌禳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
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
是物不死,旱胡得止?”帅闻,以为然。
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
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
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
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
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
人情初不怿也。
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
人无复议驴。
[注]厌、镶:古人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
小数:小法术。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 (2)人情初不怿也()(3)弥月不解()(4)岁卒以空()19.在下列加点的词中,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A.请诸帅而释之B.而谓我之愆c.未几而雨D.某谢而觉20.“人无复议驴”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