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成语中的典故
成语中包含典故,有趣的数字成语就属于这一类,现举数例,以飨读者。
一字之师,宋·陶岳《五代史补》载:“郑谷在袁州府,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
’齐己不觉投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后用“一字之师”指能够给别人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三:“杨诚斋与同舍谈及于宝。
一吏进曰:‘乃干宝,非于也。
’问何以知之,吏取韵书以呈,‘干’字下注云:‘晋有干宝。
’诚斋大喜曰:‘汝乃吾一字之师。
’”
二桃杀三士,见《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载: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是齐景公的臣子,勇武骄横。
齐相晏婴欲除去这三人,便请景公将两个桃子赐予三人,使三人论功争食,结果三人都弃桃自杀。
后用“二桃杀三士”比喻用计谋杀人。
尤喻借刀杀人,贬义。
诸葛亮《梁父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李白《惧谗》诗“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东周列国志》七一回:“一朝中阴谋,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者?相国齐晏子。
”
三盈三虚,见王充《论衡﹒讲瑞》:“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
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说明当时孔丘的讲学很不受学生的欢迎。
而少正卯的讲学,由于他大力宣传了革新思想,却很有吸引力。
因而,在孔丘的私塾里,除了最顽固的颜渊以外,三次招徕的学生,三次都跑到少正卯那里去了。
对此,孔丘一直怀恨在心。
后来,
当孔丘摄行鲁相职务时,就迫不及待地杀害了少正卯,这完全是一种恶霸作风。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处境。
叶圣陶《倪焕之》一二:“这几乎成了‘四面楚歌’的局面,开垦的工作不得不暂时中止。
为了商量对付方法,冰如召开教职员会议。
”
五体投地,指两手、两膝和头着地,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比喻敬佩到了极点。
五体:两手两膝和头。
投地:着地。
语出佛经《楞严经》:“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曰佛言。
”意为阿难陀听了,一再悲伤流泪,他向释迦牟尼行最恭敬的礼节,并向释迦牟尼说话。
老舍《四世同堂》七一:“二小姐是真有两下子,真有两下子,我佩服,五体投地的佩服!”
六根清净,六根:佛教指人眼、耳、鼻、舌、身、意。
佛教认为,根除各种欲念,可以无烦恼。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一先总明闻经得六根清净果报。
”《水浒传》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净。
与汝剃了,免得争竞。
”《西游记》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返老还童容易得,超凡入圣路非遥。
”
七步之章,形容才思敏捷。
《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内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植应声为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
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九卿领徐方,七步继陈思。
”曹植曾被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故称陈思。
《三国演义》七九回:“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
犹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
八仙过海,相传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八仙过海时,各有一套法术,不用舟楫。
该成语常与“各显神通”或“各显其能”连用,比喻各有各的本领,各显各的身手。
民间因之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说法。
现多用来比喻在集体活动中,各有各的办法和本领来完成共同的事业。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三部二三:“你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每个人的本领都很高强,小弟是五体投地佩服!”
九天揽月,九天:指天的极高处。
揽:采摘。
到天上去采摘明月,比喻非常困难的事。
《离骚》上有一句“指九天以为正兮”。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在他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中,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迈壮语,表现了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和能容天地的博大胸怀。
十羊九牧,牧:放牧的人。
十只羊,九个人放牧。
比喻民少官多。
语见《隋书·杨尚希传》:“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古代以羊媲民,以牧人喻官。
此语也比喻政令不一,使人无所适从。
唐·刘知几《史通·仵时》:“杨令公则云‘必须直词’,宗尚书则云‘宜多
隐恶’。
十羊九牧,其令难行。
”
(乐山市更生学校陈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