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法、磁法公式整理

电法、磁法公式整理

专业公式
一. 电法
t ρ:平行于良导体时的电阻率 t ρ:平行于良导体时的电阻率
mn j :测量电极MN 间的电位差
mn ρ:MN 间的岩石的平均电阻率
n:参加取s ρ平均值的个数
m:设计时的无位均方相对误差
(1)系统质量检查:采用均方相对误差M 来衡量精度
数据的视电阻率之差,即:
si ρ∆=si ρ∆-'
si ρ
_si
ρ:某检查观测的算术平平均只值,即
_si
ρ=
2
'
si
si ρρ+
i V :原始观测电位值 'i V :检查观测电位值
的极化场电位差,2V ∆:断电瞬间
(3).观测质量:(一) 异常区 采用均方相对误差(q M ):
n :检查观测点的总数 q
M
≤7% (以激电观测为主时,
电阻率观测质量要求可降为7%)
(4).正常背景区(采用均方误差q ε来衡量):
()
n
n
i si
si
q 21
2
'
∑=-=
ηη
ε
通常要求q ε ≤0.4~0.5
(5).异常下限(sx η): N sb sx )5.2~5.1(+=ηη
sb η:(可用s -
η值)
观测值 n :观测点(块)数
(3).测定数目N 超过30时,可绘出电参数分布曲线
第一步:分组。

由标本块数n ,由分组数与标本块数的关系曲线
查的,每组间隔s x ∆或g x ∆分别
测定极化率时采用算术坐标。

s x ∆:每组η的间
g x ∆: 每组ρ值在对数坐标上的距离间隔
第三步:绘图: 以每组块数在总块数中的百分比即频率为纵坐标
14. 交流激发极化法:(1).视频散率(
(6)观测精度要求:
一,f ρ 的精度要求 A :单点相对误差(%5±<δ)
B : 全区的质量评价(采用平均相 对误差%4<S
P ε为合格):
二:s P 的观测精度要求: A :在异常段采用平均相对误差(s
P _
δ

高精度: ≤S
P M 0.2%~0.3% (适用于背景值较低时) 中精度: ≤S
P M 0.4%~0.5% (适用于一般工作)
低精度: ≤S
P M
0.7%~0.8% (适用于异常幅度较大的地区)

.磁
法公式
气中,C 近似等于1)R :21m m 之间的距离长度
场源的磁量。

5.磁感应强度(B )):KH
H H B
00μμμ===
μ
:介质的磁导率(单位:亨利/米)
μ:真空的磁导率
(7104-⨯=π,高斯单位制中0μ=1)
, K :介质的磁化率
(单位:2S ) , B 的单位:韦伯/米2(Wb/m 2)或特斯拉(T)。

H 的单位:奥斯特(Oe )1T=910nT 1 Oe= γ510
SI(κ) )
9.根据κ的大小将岩矿、石可划分为(以SI 6104-⨯π为单位): 无磁性 κ<50 弱磁性 50<κ<1000 中磁性 1000<κ<5000
强磁性 κ>5000
10.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D
H X cos ⋅=
D
H Y s i n ⋅==
I
H Z t a n ⋅=
I
T H c o s ⋅= I
T Z sin ⋅=
H
Z I /tan =
2
2
2
Y
X
H
+=
2
2
2
Z
H
T
+=
X
Y D /tan =
φ
θ+=.
90)
算平均值的所有值)与 次观测平均之差该点各 n :参与实验的总数
m :总观测次数,即
参加实验的所有点上全部观测次数之和
次之差
之差的平方
观测与检测观测之差
n :检查点数
(3)可靠的磁法异常值采用3倍的均方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但
实际工作中一般选
m
a x
a Z :异常的极大值
(4)重庆奔腾万马仪器磁法中的WCZ-1质子磁力仪的精度: 高
精度 1nT
中精度 2nT
低精度 5Nt

1Z :
某点的原始观测值
.
(7)当评定观测质量时,在异常值较大及异常梯度变化较大的
的地区才使用(5)、(6)式
14.感应磁化强度(→Ji ): →
→=o
T Ji κ

Ji
的方向与正常地磁场强度→
T 的方向一致 15
15.总磁化强度(→
J ):总磁化强度→Ji 与剩余磁化强度→r J 的矢量和 即:→J =→Ji +→
r J 习惯上取1SI
的百分之五(SI 610-)或千分之一(SI 810-)来表示
16.磁参数测定及误差分析:(1)标本的检查观测工作量应达到总观测量的10%
(4)要求相对误差<25%,否则要加大工作量 (5)剩磁偏角r φ和倾角r θ的精度用绝对误差来衡
17.在我国范围内,4
10
)58.0~1.0(-⨯
=Z
特斯拉
18.无磁性或微弱磁性:小于6
10
300
-⨯CGSM 或1010300-⨯SI
组数据的个数,作为权系数
(3).均方差越大,数据越离散,均方差越小,数据越集中于平均值附近
21.标本磁参数常见值变化范围
常见值变化范围=σ)2
~
5.0(
±
c
u
(G d 为曲线两拐点之间的距离)
h x H
7.0max =
max
max 38.0a a Z H =
有极小值)


β
σs
⋅=s J
拐点间距离
min
d 为两极小值点间的距离
m
a x
m
a x
65.0a Z H =
下表1)
表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