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在基本等高距为20米的地形图上,要了解相对高差小于10米的地形变化情况,需加绘:()
A.首曲线
B.间曲线
C.计曲线
D.助曲线
2.若由赤道向两极变形椭圆的形状变化为短半径不变,长半径逐渐增大,则该投影的变形性质为:()
A.等积投影
B.等角投影
C.任意投影
D.方位投影
3.比例圆结构符号反映事物构成的数量指标是运用各扇形的:()
A.面积
B.圆心角
C.半径
D.弧长
4.在1:25000地形图上,某点的横坐标注记为21731公里,则该点到中央经线的距离为:()
A.21731公里
B.731公里
C.231公里
D.31公里
5.测得a、b两特征点的高程分别为201.3米和207.5米,若相邻两条计曲线间的高差为5米,则a、b两点间的基本等高线有:()
A.4条
B.5条
C.6条
D.7条
6.在地理图上,用等高线表示地形时,等高距一般采用:()
A.等等高距
B.变等高距
C.较大等高距
D.较小等高距
7.下列地理事物中,适合用等值线法制图的是:()
A.人均产值
B.人口分布
C.气温
D.农作物分布
8.正轴圆锥投影适合的制图区域是:()
A.低纬度地区
B.高纬度地区
C.中纬度地区
D.赤道附近
9.下列不属于地图符号夸张表示的方法是:()
A.合并
B.位移
C.分割
D.降维转换
10.复式比例尺主要用于:()
A.小比例尺地图
B.大比例尺地图
C.平面图
D.地球仪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地图上只要经纬线处处是垂直的,则可以断定为等角投影。
()
2.在任何地图上都存在长度变形。
()
3.数学要素是保证地图具有可量测性和直观性的基础。
()
4.如果制图区域呈现南北、东西差别不大的圆形区域,则应选择圆锥投影。
()
5.分类和选取是地图概括的主要手段。
()
6.体积符号在地图上可以表现为点状、线状和面状三维模型。
()
7.在河流两侧跳绘的国界表示以河流的中心线或主航道为界。
()
8.基础资料与地理底图的提供者不拥有地图的著作权。
()
9.图形化简改变原来图形结构,在长度、方向和轮廓形状上都产生变化。
()
10.水系用兰色表示主要是考虑到颜色的象征意义。
()
三、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
1.简化
2.变比例尺
3.长度变形
4.地理图
5.实地图
四、简答题(共35分)
1.简述地图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5分)
2.方位投影有何特点?适合何种区域制图?(4分)
3.为什么我国编制世界地图常采用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5分)
4.影响地图概括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分)
5.利用动线法可以表示移动事物的哪些信息?(5分)
6.简述地理图的编制特点。
(6分)
7.专题地图由哪两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有何关系?(5分)
五、论述题(共20分)
试述色彩在地图中的作用及在专题地图制图中应用。
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 D
2. C
3. A
4. C
5. C
6. B
7. C
8. C
9. D 10.A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
2.√
3. ×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
1.简化:是显示空间数据的重要特征,删弃不重要的细部。
(3分)
2.变比例尺:是指当制图的主区分散且间隔的距离比较远时,为了突出主区和节约图面(1分),可将主区以外部分的距离按适当比例相应压缩(1分),而主区仍按原规定的比例表示。
(1分)
3.长度变形:是指长度比与1的差值。
(3分)
4.地理图:是指概括程度比较高(2分),以反映要素基本分布规律为主的一种普通图。
(1分)
5.实地图:实地图是空间数据可视化的地图,包括纸介质地图和屏幕地图(1分)。
它是将地图信息经过抽象和符号化以后在指定的载体上形成的。
(2分)
四、简答题(共35分)
1.①图形要素:是地图所表示内容的主体(2分);②数学要素:是保证地图具有可量性、可比性的基础(1分);③辅助要素:说明地图编制状况及为方便地图应用所必须提供
的内容(1分);④补充说明:对主要图件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补充(1分)。
2.方位投影的特点是:在投影平面上,由投影中心各方向的方位角与实地相等,其等变形线是以投影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2分)。
这种投影适合制作区域轮廓大致为圆形的地图(2分)。
3.这种投影属于面积变形不大的任意投影,从整体构图上有较好的球形感(1分)。
陆地部分变形分布比较均匀,其轮廓形状比较接近真实,并配置在适当的中心位置(1分),完整地表现了太平洋及沿岸国家,突出了我国与太平洋各国之间的联系(1分)。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角度变形在10°以内,面积变形在10%以内,变形较小(2分)。
4.影响地图概括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图的用途和主题(1分);②比例尺(1分);③地理区域特征(1分);④数据质量(1分);⑤图解限制(1分)。
5.①反映移动的起点和终点(1分);②表示行进路线;③流向(1分);④流量;⑤流速(1分);⑥性状指标(1分);⑦相互联系(1分)。
6.①地图内容的高度概括性(2分);②地图设计的灵活多样性(2分);③制图资料种类的多样性与精度的不均一性(2分)。
7. 专题地图由专题内容和地理底图两部分组成(2分)。
地理底图是专题地图的地理基础,它是建立专题地图的骨架和转绘专题内容的控制系统(1分),专题内容依附于地理底图,其内容表达、传递和提取都要通过地理底图,地理底图是专题地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分)。
专题内容是专题地图的主题,处在第一层平面,地理基础处在第二层平面,地理基础不能干扰专题内容的表示(1分)。
五、论述题(共20分)
颜色的作用:①地图设色能提高地图的清晰性和易读性(2分);②增强整体图面的视觉对比度(2分);③增强地图的表现力,突出图形在背景上的轮廓(2分);④协调图形的视觉平衡效果(2分);⑤增加地图的层次结构都有明显作用(2分)。
在专题地图制图中的应用:必须在色彩基本原理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图内容、用途以及表示方法,经过制图者的创意,取得图面设计的色彩效果(3分)。
①在表示专题现象的质量差异或类别时,运用色彩的色相差异(1分)。
②在表示专题现象的数量差异时,连续的数量变化以色彩的亮度变化较好,不连续的数量变化可采用色相变化(1分)。
③在表示专题现象的动态变化时,运用色彩的前进色、后退色概念,以及色彩的深浅连续变化表示事物相对意义上的运动状态(1分)。
④在设色时注意用色的双重意义(1分)。
⑤用色上的可区分性与和谐性的统一(1分)。
⑥对大小不同的图形面积采用不同的设色方法(1分)。
⑦色彩的数目及其组合情况(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