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读好书
光明日报 [ 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 ]
今天,是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
连日来,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息。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读书作为获取知识、增长学问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书,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阅读是一个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民族保持创新生机的动力所在。
通过读书,特别是读好书,人们可以凝炼思想、净化灵魂,可以明辨是非、感悟人生。
阅读是我们民族古往今来的优良传统,读书学习备受社会重视和推崇。
古今中外传统文化经典,曾经给了一代又一代人们丰富的精神给养,从中收获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有所下降,曾经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担忧。
最近发布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68.8%的人认为当今社会阅读对个人生存和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
2009年,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0.1%,同比增长了0.8个百分点。
这表明,重视阅读正逐渐被社会的大多数人们所赞同,在这方面我们还应当继续做很大的努力。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阅读相应地也有了新的特点和新的需求。
围绕着阅读而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入思考。
事实上,倡导全民参与、全民读书,落脚点是要读好书,学有所获。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良师益友。
提倡阅读,要求质量,讲方法。
在今天,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是一个重要问题。
曾有报道说,云南一高校对校内图书馆2009年外借热门图书进行统计并公布,在前100名外借热门图书排行榜上,竟无一文学名著上榜。
与其相似,某社会调查中心开展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0.2%的人通常购买专业学习用书,47.7%的人通常购买科普、生活类书籍,购买文学名著的人只占33.8%。
这提醒我们,倡导全民阅读,需要积极引导人们去读经典、品经典,让经典走进日常生活,通过阅
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奋斗理想,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国
民的整体素养。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
“第七次全国国
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媒介阅
读人数逐年增长,2009年我国国民中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占24.6%,其中网络在
线阅读以16.7%排第一,手机阅读以14.9%排第二,另外还有人通过电子词典、电子书
等进行阅读。
倡导全民阅读,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为人们的阅读提供更
多便利、快捷的方式,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
(光明日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环球走笔:勒住浮躁静享书香
人民网 [ 2010年4月23日星期五 ]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即“世界读书日”。
向那些为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和文化进步做出贡献的人表达敬意,同时鼓励人们去发现阅读的快乐,是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初衷。
4月23日似乎是一个注定与书籍相关的日子。
1616年4月23日,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和秘鲁作家加西拉索·德·拉·维加同日作古。
许多著名作家如法国作家莫里斯·德吕翁、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和哥伦比亚作家曼努埃尔·梅希亚·巴列霍等,也都是在4月23日出生或辞世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今年“世界读书日”之际,厄瓜多尔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手组织12岁至25岁的青少年参加“书籍与玫瑰”文学竞赛活动;在俄罗斯,人们以多场圆桌讨论会和音乐会等形式向人类的精神瑰宝致意;印度尼西亚自2006年开始庆祝“世界读书日”,今年将举行流动图书馆、朗诵比赛等多项活动;美国马里兰州的肯辛顿4月25日将以嘉年华般的热烈欢庆“世界读书日”,届时上百位作家、诗人、出版商等将云集肯辛顿……
美国人喜爱读书。
在地铁或机场,我常会看到不少人手捧书卷埋头阅读。
与传统意
义上的图书不同,现在许多人手中拿的是由亚马逊公司出品的“Kindle”电子阅读器,可以通过无线上网在45万种书籍、杂志和报纸中选择阅读。
最近,美国苹果公司的ipad 平板电脑热销,这一重量只有680多克的新型触摸式电脑除具有“电子书”功能外,还可看电视、听音乐、玩电子游戏和上网。
与此同时,实体图书正在消亡的说法时有耳闻。
书籍进入电子时代,引来多少有些沉重的忧思。
我曾采访过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艾米,她的《小海狸及其回声》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28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
艾米告诉我,电子产品极大地分散了人们的精力,潜心读书的美国人越来越少。
书籍是社会的基础、教育的基石。
如果停止读书,仅仅依赖电视、互联网获取知识和娱乐,一些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将会丧失。
电子书籍无法让读者体验难以言表的“书香”和反复欣赏精美插图的愉悦。
但她也承认,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电子书”,是因为它能够不断更新,携带方便,“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未来趋势”。
飞速发展的电子时代让大多数人身不由己地陷入网络的海量信息,使恬静与幽思成为难以企及的生活状态。
千姿百态的信息诱惑和蜻蜓点水般的一知半解使人们的认知流于空泛,失之精深。
就如不断重复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样,再也无暇回首凝望山下的万般景致。
对很多人来说,一年到头都在电子世界中漫游,却难得认真品味一部好书。
面对电子时代的眼花缭乱,勒住浮躁的马缰,酿就一份平和的心态,静享几缕书香,或许才是对“世界读书日”初衷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