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习题(三维设计)必修③第一单元第二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习题(三维设计)必修③第一单元第二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必修③第一单元第二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

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 )A.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B.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C.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D.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解析:要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将该药物分别放置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对反射弧的某一位点进行刺激,看兴奋能否通过药物放置点,观察指标为效应器的反应。

若将药物放于B处,刺激C点,因兴奋不经过药物放置点,所以该实验设置对于实验目的来说无意义。

答案:C2.下列有关神经信号的传导与传递,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不需要消耗ATP的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

兴奋在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刺激突触后膜完成的,是单向传递的。

答案:C3.(2010·盐城模拟)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接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是单向传递的,所以依图可确定A端与感受器相连接,B端与效应器相连接,传导方向从A端到B端。

刺激E点,兴奋不能传到D点,若再刺激D 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B4.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解析: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

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记忆的形成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大脑皮层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V 区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答案:B5.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C.ATP的合成和水解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通过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激活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这个过程消耗能量,自然发生ATP的合成和水解,注意受体在突触后膜上,不在突触前膜。

答案:D6.(2010·南京质检)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B.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方式形成突触C.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D.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解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个小枝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突触前膜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答案:B7.右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B.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C.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D.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解析:在同一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不同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当在a点给予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都偏转2次;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在e 点施加一强刺激,d点可测到电位的变化。

答案:C8.右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通透性减小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C.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D.当兴奋沿b神经元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解析:①为突触小泡,其内容物——递质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所以A、D错误。

②为突触间隙,其间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为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因此B错误。

答案:C9.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解析:能否复述医生的一段话与听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运动中枢的受损有关,而血细胞数量的变化与神经中枢无关。

答案:B10.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解析: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内,其余三项所述活动均涉及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

答案:C11.(2010·扬州质检)下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B.神经递质是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突触间隙的C.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D.某些麻醉药可以通过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发挥作用解析:在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细胞膜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信息传递,图中兴奋的传递即属于此作用;某些麻醉药可以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阻断兴奋的传递过程;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的,属于胞吐(外排)。

答案:ACD12.(2009·龙岩质检)对排尿反射弧不同部分受损引起的排尿异常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仍可发生B.排尿中枢受损,排尿反射消失C.膀胱传入神经受损,一旦膀胱充盈就引起排尿反射D.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一旦膀胱充盈就引起排尿反射解析:排尿反射的初级神经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还存在,只是不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膀胱传入神经受损或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则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引起排尿反射。

答案:AB二、非选择题13.(2010·常州模拟)下图表示人体内两种调节系统的部分结构或关系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1)若“+”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则图甲中a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____,①处的激素名称为________,作用为________(用“+”和“-”表示)。

(2)若乙图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①A代表反射弧的________,刺激图中的________位点,可产生缩手反射,该反射过程中,Z处传递的信号的形式为________。

②如果在Y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表,给予X点和Y点各一个适宜强刺激,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次数分别为________次和________次。

③已知某种药物可以阻断反射活动,为探究其作用机理,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药物放在Z点,刺激Y点,发现电流表发生偏转,而效应器无反应。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这种药物是通过阻断突触处的信号传递起作用的。

另一同学对此实验作了相应的补充,使之更严密。

你认为他的补充意见应该是______________。

解析:下丘脑的一些细胞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依神经节所在位置确定B是感受器,A是效应器,兴奋从B到A单向传导。

刺激X点,兴奋不能传到Y点,没有电位变化,电流表指针偏转0次;刺激Y点,由于电流计连接位点与Y点不等距,两次出现电位差,指针偏转2次。

依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应再设一组实验,将药物放在X点,刺激Y点,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药物放在Y点,刺激Y点,观察电流表发生偏转情况),从而得出结论。

答案:(1)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甲状腺激素-(2)①效应器X、Y 化学信号②0 2 ③将药物放在X点,刺激Y点,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药物放在Y点,刺激Y点,观察电流表发生偏转情况)14.如图1为人体手背皮肤(A)接受一定刺激后引起肱二头肌发生收缩而产生屈肘动作的神经传导路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某部分结构放大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2表示图1中________处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在该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