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太极

关于太极

关于太极1.太极“太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

就迄今所见,“太极”一词,出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

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太极与八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太极也是道教易学,道教哲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2.太极拳“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

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赵堡、武当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3.太极与太极拳“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

简单地说,太极拳就是把“太极”的阴阳之理,融到“拳”里的每个招式里面,而成为太极拳”。

4.太极拳起源及特点“(1)起源元末明初,武当道人张三丰开中国“内家拳”之先河。

其后发展出“太极十三势”,为太极拳的原型,后发展成为武当太极拳。

17世纪中叶,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陈卜九世孙,祖籍山西泽州,今晋城市)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内家拳精髓,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在长期的流传演变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道家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2)特点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

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yan一声)月刀等。

太极拳这枝中华武术奇葩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

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

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纽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重要载体之际,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太极拳文化,武当山钟云龙,陈师行等道长相继开办武当武术传统训练班,21世纪开始,吸引诸多海外人士,来武当山学习武当武术,太极文化。

又着手新建太极馆,对来武当山寻求太极文化的人士,提供一个完善的,核心的场所”。

5.拳术派别“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

在大学体育中我们所学的二十四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汲取杨氏太极拳之精华编串而成的。

它只有24个动作,其内容比较精练,也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对基本功要求不高,易学易记”。

6.太极拳的意义“(1)练脑太极拳对脑的功能起着积极的调节和训练作用。

太极拳要求精神专一,全神贯注,意动身随,内外三合(内三合指意、气、力相合,即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这些细微,复杂,独特的锻炼方法和要求融合在太极拳练习过程当中,是对大脑很好的锻炼。

进而调整身体诸系统的功能,使其趋于正常,诸脏器达到坚强有力,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防身的目的。

太极拳是“以静制动,虽动犹静”,动与静结合的锻炼方法。

这有益于对大脑皮层兴奋,抑制的调节。

它对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引起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等有显著疗效。

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亦可逐渐消除疾病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病理兴奋,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太极拳强调在周身放松条件下进行锻炼。

它不仅要求躯体放松,而且更要求大脑放松。

在大脑支配下,神经,肌肉放松又能反射性地使全身小动脉(高血压主要表现小动脉收所)得到舒张,同时缓解小动脉壁的硬化。

这样血压随之下降,并趋于正常,对高血压患者更为有利。

在脑力,体力劳动后进行全身放松,能使兴奋的神经,疲劳的肌肉恢复得比较快,这就是练拳比静止更能消除疲劳的原因。

(2)练气太极拳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统摄诸神经系统下,使全身处于松静状态,随着深长的呼吸,促使内脏器官和外部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腰,脊,四肢螺旋缠绕将沉蓄与丹田(小腹)之气,运送到全身,此时末梢神经会产生酸,麻,胀,热的感觉,即通常所说的“气感”。

有此气血运行感的人皮肤红润,其体温可增高1度左右。

通过气的运行,肌肉每平方毫米约有200条毛细血管打开使用(在平时只有5条左右有血流过)。

而毛细血管是依照一定周期来开闭的。

因此它们的搏动,,好像给身体增加了几百万个微小的“心脏”。

这些外围小心脏的大量开发,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对心脏病的防治极为有利。

通过肢体的顺逆缠绕运动,不仅锻炼了肌肉的弹性,而且提高了血液循环的速度,因而可防治因血行受阻而产生的心脑血管的病症。

练太极拳可使呼吸逐步加深,因之横膈膜下降的较多。

通过横膈上下鼓动,牵动胸腹运动加强,对五脏六腑起到“按摩”作用。

这是药物所达不到的效果。

如此,胸腔,腹腔的器官血流旺盛,吸收机能加强,对诸脏腑产生的疾病,如肠胃消化不良,糖尿病,二便失禁等会收到良好的疗效。

太极拳的深长呼吸使肺腑排出大量浊气,吸入较多的氧气,提高了肺部的换气效率,同时增强了肺组织的弹性。

这可使肋软骨骨化率降低,胸廓活动度加强,对肺病和肺气肿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吸气时吊裆(指轻轻的收缩肛门肌肉,就像会阴吊着一样)会阴轻轻用意上提,吸气时放松。

这样会阴一提一松,练久了会感到会阴部随着呼吸张弛起伏。

这是肛门括约肌的运动,可防治痔瘘病,脱肛,子宫脱垂和某些慢性生殖系统疾病。

(3)练身1、躯体太极拳要求上身中正,上下一条线,“顶头悬,尾闾收”即百会穴与会阴穴在一条直线上。

这样不但可使气血上下疏通,而且能避免未老先衰,低头猫腰,脊椎萎缩等病态。

通过太极拳顺顶贯顶,脚底生根,会产生上下对拉的意念;加之手眼相随,使颈椎左右摆动,前后摇转等,可对颈椎疾病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2、腰太极拳特别注意腰部活动,要求“以腰带脊”等等。

通过腰部锻炼,可增强肾功能,同时对脊髓神经及植物神经有良好的功能刺激,再加上腹肌和膈肌运动的配合,对腹内器官淤血的消除和肠蠕动功能的改善尤有积极影响,对腰背疼痛的防治更有突出作用。

3、眼神练太极拳时是否精神贯注,主要表现在眼神上。

俗语谓:“神聚于眼”,“眼为心之窗”。

练拳时眼神要随着实手的动作向前平视,动作变化时首先要意动,指挥眼神转向欲去的方向,然后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做到意到,眼到,手到,足到,达到“形神合一”。

这样的练法,不仅能使眼球神经得到锻炼,也有助于视力的改善和增强。

4、关节和韧带太极拳要求节节贯穿,周身一家。

在腰脊,关节的带动下再配合回旋缠绕运动,就能使肩,肘,膝,胯,踝,腕等关节,达到节节贯穿,周身一家的地步。

如此则能增强各关节的机能和防止其发生退化现象,并有助于关节韧带、软骨组织的正常功能。

5、肌肉肌肉的质量主要看弹性和坚实程度。

长期演练太极拳能使肌肉坚实有力,从而防止大腹便便,行路困难。

通过肌肉张弛和关节伸屈的运动,一方面可使劲法运用自如;另一方面由此产生的有节律的挤压,对静脉血回流心脏会起到促进作用。

6、腿和脚太极拳着重虚实转换的锻炼。

不论上肢、下肢、躯干及内脏各部“处处均有一虚实”。

以腿为例,体重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反之亦然。

腿部通过虚实锻炼能增加很大的力量。

在以脚为例,当脚跟、脚掌、脚趾相继下落抓地为实,脚心(涌泉穴)轻轻上提为虚,叫做实中有虚。

经常做脚底板贴地,足弓上提的活动,一紧一松的虚实交换可使足部的肌肉和韧带得到充分的锻炼。

长久下去,不但可以矫正平足,同时可使足弓增强弹性,达到健步轻灵。

太极拳能健身治病时确信无疑的,但有一个条件,即必须坚持下去,要把练太极拳当作日常生活中如同吃饭一样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

只要坚持,就能达到百病不侵,精神旺盛,身体健壮的锻炼目的”。

7.大学生练太极拳的意义大学生学习太极拳首先是锻炼自身的身体为以后的学习工作的生活打下良好的物理基础,其次练习太极拳可以很好的培养大学生的耐心,让大学生们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体会。

并且,对于太极拳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认识中国文化的过程,可以在学习中领会“太极”的本质,心平气和的面对生活。

最后,学习太极拳可以初步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武术的兴趣,从另外一个角度更加深入的明白文化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