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地理图像教学
摘要: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地图学习,主要侧重在地图基本知识的学习,这显得有点舍本求末。
地图是一种工具,工具重在利用。
虽然利用工具需要了解工具,但是不能只局限于了解工具而忽视工具的性质和作用。
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下,地图的学习目标应比以前有所扩展。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地图学习,主要侧重在地图基本知识的学习,这显得有点舍本求末。
地图是一种工具,工具重在利用。
虽然利用工具需要了解工具,但是不能只局限于了解工具而忽视工具的性质和作用。
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下,地图的学习目标应比以前有所扩展。
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看法:
一、图像导入、创设情境策略,激发兴趣
以图像的美感导入新课。
教师精心选择艺术感染力强的图像,以图像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例如在家讲南极地区时,可让学生观看彩图“南极洲的企鹅和冰山”,当学生看到冰山下那漂亮而活泼可爱的企鹅时,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无限的喜悦感,教师再开展新课的教学活动,自然水到渠成。
上面只是本人对地理图像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一点初步与认识,难免有所疏漏,因此西同行指正。
我们不难看出图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掌握应用好地理图像,是教学的关键。
在课堂上采取有效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灵活应用地理图像,不仅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而且通过对学生识图、、填图、
绘图、读图、、用图等全方位地图能力的形成训练,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与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形成了科学的人地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根据不同图像的特点灵活设计教学程序
学习地图是为了会运用地图,因此,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初中生而言,教材中主要出现的图像从形式上看可分为普通地图、专题地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和史料图等几类,作为教师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善于在看图中获得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感性认识,并能较快地转化成地理空间概念,让学生看图只是基础,还要让学生学会用图与绘图才能达到学习目标,既要注意培养学生能用图像信息来理解、分析、归纳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同时又能选择和绘制地理图像来表述各种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
(一)、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材最根本的图像,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地理位置,阐明其空间分布,而且还表示它们的形态(如河流长度、水系特征)。
此类地图学习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看图名,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知识点链接;其次了解此图所展现的区域的地理位置,即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或其它相对位置;第三根据图例读出国家、省区、城市、铁路、山脉、河流等重要地名或重要矿产等。
然后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特点分析此区域的气候特点,从海陆位置还能分析区域的交通状况并由这些推断经济发展形式;从城市、铁路、山脉、河流
的分布状况分析并读出工农业、人口等要素的分布规律等,从而分析得出该地区的综合地理特征。
也就是要求学生明确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
比
(二)、地理统计图教学。
统计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有线状图、柱状图、扇形图、饼状图等。
统计图教学不仅要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注重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与精神。
统计图可依下列程序教学:“读图名——座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
如湘教版七上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与降水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这一课题,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学生“会画、会读、会表述”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这是地理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上这节课我引用的是三明的气温和降水的数据,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师生的评价,把三明气候的数据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绘制的过程,转化为形象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再通过“三明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告诉我们什么气候信息?”“探究怎样从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图中归纳一个地区(如三明地区)的气候特征?”等设问,最后再从地理图像转换为地理的语言和文字,达成了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判读
基本过程的学习和讲解。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取材于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材料,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及动手绘图的能力。
(三)、示意图教学。
教材中的示意图大部分是成因示意图,如果说地图侧重从空间分布,统计图侧重从量上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及联系的话,那么,成因示意图则侧重阐述它们的形成,成因示意图往往和统计图联合出现,它们在教材中联系是很紧密的。
成因示意图教学可这样安排:“明确地理位置——分析要素状况——揭示发展过程——抽象(或演绎)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