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临时起搏器的应用护理查房2016
临时起搏器的应用护理查房2016
( 3 )各种原因引起 Q-T 间期延长,并发尖 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4)原发性室速、室颤、心脏骤停。 (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缠、 心房扑动需行超速抑制治疗。
感知后的反应 I = inhibit (Demand mode) T = triggered D = dual O = none (Asynch)
Chamber paced 起搏的心腔
Chamber sensed 感知的心腔 Action or response to a sensed event 感知事件触发的心腔
工作原理
人工心脏起搏器发 出脉冲电流→电极 →心肌→引起心脏 兴奋收缩,从而替 代了原有的心脏起 搏点,控制心脏按 一定节律收缩。
连接电缆
电极的连接杆必须完全 插入连接器内。 旋紧旋钮 极性
远为负极 近为正极
电极类型
心内膜/经静 脉电极
通过静脉进入 心脏
心外膜 电极 心内膜 电极
制起搏器发放脉冲,并重整脉冲发放周期,避 免发生心室竞争心率 当自身心率快于起搏器预定频率时,起搏器脉 冲发放功能全被抑制,完全是自身心律,心电 图上见不到起搏信号
室 性 融 合(Ventricular fusion)
波形不定,介于起搏和自身波形之间
感 知:起搏系统发现心脏自身电活动
灵敏度设置:可以被起搏器感知的最小心内信 号,能够触发或抑制起搏器发放冲动。 程控灵敏度时,数值越低,则灵敏度越高。
注意事项
1. 术中应建立静脉通路,备好抢救药品。 2.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注意观察有无气胸、血 胸并发症发生。 3.安置临时起搏器时,当心内膜起搏电极进入右心室 后,常因机械刺激引起室性早搏和短暂性室性心动过 速,电极固定或稍后退出即可使之消失,否则持续的 机械性刺激可能诱发心室扑动或颤动。术前应使患者 情绪稳定或用少量镇静剂,术中应保持良好的静脉通 路以利于抢救。 4.临时性心内膜起搏电极与心肌接触不良时,可致间 歇起搏或起搏完全失效。适当增加起搏输出值,嘱患 者左側卧位,尽量平静呼吸等可能有助于恢复起搏。 必要时可在X线透视下重新调整电极位置。
起搏频率
Paced Interval 起搏间期
Paced Interval
输出阈值
能够持续夺获心脏的最小输出脉冲
3 mA
2 mA
1 mA
感知灵敏度
起搏系统能够看见或感知信号的强度,通过感知灵敏度 进行调整,单位为mv; 感知灵敏度数值设的越低,起搏器对心脏内信号越敏感
Sensitivity (mV) 5 (mV)
永久植入型起搏试验及应用阶段
-
1958 年 全球第一例永久植入型心脏起搏器植入手 术在瑞典完成 1967 年 按需型起搏器问世 VVI / VVT 1977 年 双腔技术标志着进入生理性起搏时代 1978 年 开发并应用可程控技术 1982 年 频率适应性技术应用于临床 1997 年 自动化技术应用于临床 1998 年 三腔技术应用于临床 2003 年 起搏器全数字化技术开发成功
起搏器的功能类型
频率自适应(R)起搏器:起搏器的起搏频 率能根据机体对心排血量的要求而自动调节 适应,起搏器频率加快,则心排血量相应增 加,满足机体生理需要。具有频率自适应的 VVI起搏器,称VVIR型;具有频率自适应的 AAI起搏器,称为AAIR型;具有频率自适的 DDD起搏器,称为DDDR型。以上心房按需 起搏器、双腔起搏器、频率自适应起搏器均 属于生理性起搏器。
5 mV 5 mV
2mV
1 mV
2 mV
1 mV
起搏心电图
常见名词解释
感知:起搏系统发现心脏自身电活动 感知灵敏度:起搏器在心脏内所能感觉到心房或心室自 身电活动的能力 起搏:起搏器向心脏发出电刺激信号以使心脏跳动 抑制:在感知期内感知到的心脏自发信号阻止了起搏器 发放刺激 阈值:能够使心脏跳动的最小起搏刺激输出强度 融合波:自身和起搏波动融合
2.5 (mV)
1.25 (mV)
临时起搏器的适应症
1、治疗性起搏 (1)缓慢心律,各种原因引起的房室传导 阻滞、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伴心源 性脑缺氧综合征(阿-斯综合征)发作或近 乎晕厥者。 (2)急性心肌梗死:①新发生的室内双支或 三支传导阻滞,作预防性起搏。②急性前壁 心肌梗死出现二度Ⅱ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③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 导阻滞,经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血流动力学 改变者。④严重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伴低血 压、晕厥、心绞痛、末梢循环不良而阿托品 不能纠正者。
(VVI)
心房(atrium)起搏
(AAI)
双腔起搏
(DDD
用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和超 速抑制终止快速型心律失 常 主要用于心脏手术所致暂 时性房室传导阻滞,以维 持正常心功能 主要用于心肌衰弱患者
安 置 方 法--术前准备
1.药品:皮肤消毒液,局部麻醉用1%利多卡因。 2.临时起搏器(包括起搏器备用电池),一次性临 时起搏电极,穿刺针,动脉鞘,J型导丝,一次性 消毒包,无菌手套,帽子,口罩,无菌纱布。 3.抢救仪器:心脏监护仪,心脏电复律除颤器, 氧气,气管插管等。 4. 急救药品:多巴胺、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 5.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中需与医师配合的事项, 签署知情同意书。 6.建立静脉通路。 7.通知介入室医护人员,立即做好手术准备。
心外膜/心肌 电极
穿过胸壁固定 于心脏外
工作原理—以心室(Ventricular)起搏为例
电极置于右心室,当自身心率低于起搏器设定 频率时,起搏器按规定的频率发放脉冲起搏心 室 心电图表现为心室起搏信号后紧随一宽大畸形 QRS波
工作原理—以心室(Ventricular)起搏为例
如果有自身心搏,起搏器能感知其QRS波,抑
起搏器参数的调节
感知灵敏度
抑制型和触发型
起搏阈值 起搏频率
电源开关
起搏电参数的调节
1.起搏频率(Pacing Rates ) 起搏器连续发放脉冲的频率。一般为40~120 次/分,通常取60~80次/分为基本频率 2.起搏阈值(Output) 引起心脏有效收缩的最低电脉冲强度。心室 起搏要求电流3~5mA,电压3~6V。 3.感知灵敏度(Sensitivity ) 起搏器感知P波或R波的能力。心室感知灵敏 度一般为1~3mV。 起搏器参数由医生根据病情调节,护士每班要 观察与记录
起搏治疗历史
体外试验及应用阶段
1819年 Aldini (Italy) 电刺激死者停跳的心脏,引起跳动 1929年 Conld 电脉冲刺激心脏,可使心脏随频率跳动 1932年 Hyman / Hyman Machine Artificial pacemaker, 7.2 Kg; 由于二次大战,未用于临床 1952年 Zoll 将经胸壁起搏应用于临床
2、体外脉冲发生器(pulse generator)
3、电源
NBG Codes
第一位字母 第二位字母 第三位字母
起搏的心腔
A = atrium V = ventricle D = dual (both atrium and
ventricle)
感知的心腔 A = atrium V = ventricle D = dual O = none
起搏器的功能类型
双腔(DDD)起搏器:心房和心室均放置电极。 如自身心律慢于起搏器的低限频率,导致心 室传导功能障碍,则起搏器感知P波触发心 室起搏(呈VDD工作方式)。如心房的自身 频率过缓,但房室传导功能是好的,则起搏 器起搏心房,并下传心室(呈AAI工作方式)。 此种起搏器能保持心房和心室的顺序收缩。
VVI 需要/抑制
起搏器感知自身除极 但自身心率低于起搏频率,起搏
VOO 异步起搏模式(固定)
起搏器按固定频率发放脉冲,对自身 心率不做反应
起搏器临床应用与选择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①窦房结功能障碍而房 室传导功能正常者,以AAI最佳;②完 全性AVB而窦房结功能正常者,以 VDD最好;③窦房结功能及房室传导 均有障碍者,宜选用DDD;④需要从 事中度至重度体力劳动者,应考虑加 用频率自适应功能。
手术操作步骤
1.患者平卧于介入室导管床上,连接好心电监护仪作心电 监护。 2.手术者术前戴帽子、口罩,手消毒,穿无菌手术衣,戴 无菌手套,常规消毒手术区皮肤,铺无菌洞巾。 3.静脉选择:可采用左或右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4.局部麻醉: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部位皮肤及皮 下组织。 5. 用18号穿刺针穿刺右股静脉或左、右锁骨下静脉成功, 在X线透视下沿穿刺针送J型导丝(穿刺锁骨下静脉时,将 J导丝送至锁骨下静脉,再进入上腔静脉内,以确保导丝 在刺锁骨下静脉,避免误穿锁骨下动脉),撤出穿刺针, 在穿刺处做一2mm切口,沿J型导丝植入6F动脉鞘,沿动 脉鞘送入一次性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心尖部。
目前临床已开始使用体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 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起搏器, 以及可提供除颤治疗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起 搏器CRTD(CRT+ICD)。ICD具备除颤、复律、 抗心动过速起搏及抗心动过缓起搏等功能。 CRT主要用于纠正由于双室不同步收缩引发的 心力衰竭。
类 型
心室起搏
-
1984年美国职业工程师协会将心脏起搏器与半导 体、激光等并列为上半世纪最杰出的十大发明。 2001年起搏器和因特网分享美国国立工程院最高 奖
组 成
1、起搏电极导管(双极导管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