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的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的总结

对文言知识中活用现象的总结
常见的文言现象有:实词的一词多义,实词的活用现象,及实词的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其中关于词类活用现象的复习,鄙人做了如下的总结,希望同仁给予斧正。

如何复习文言知识中的活用现象呢?如果仅仅让学生反复去做,或者不停地去记,我觉得效果都不太好。

我个人认为,最好结合现代汉语的句法功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之后来记忆,可能更便捷,更有效果。

现在,我把我结合句法总结出的一点小规律,列叙如下: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例如:处于主语的位置:《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处于宾语的位置: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盟约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②《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

”(处于宾语位置)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处于主语位置)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比喻动作行为的状态。

例如:①《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例如:《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第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卒廷见相如。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例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例如:“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第六,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例如:予分当引决。

分:按照。

第七,方位名词,表示动作的趋向或方位。

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西:向……
第八,“岁、月、日”表示时局的频率。

月削月割。

日、月:每日,每月……
第九,其他时间名词。

项伯复夜去。

意义和平时一样。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例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例如: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②《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有时候,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

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

例如:
《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3.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B.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

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

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认为……是……”或“把……当做……”等等。

1.形容词意动。

《促织》:“成以其小,劣之。


2.名词意动。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可见,文言词类活用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古人书写的的简便。

而我们现代人呢,按照我们当下句法结构的理解,他们混乱了我们当下的语法规则,为此,我们给了他一个委婉说法:词类活用。

为此,我们的学生只有熟悉的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才能更准确理解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比较。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实际上不一定这样),而后者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

比较“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和“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两句中的“小”字,就可以知道:前者只是主观上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可能符合事实,也可能不符合事实),而后者则是实际上把木头弄小了,使它客观上发生了某种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