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7.1酸及其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探究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2.归纳酸的物理性质及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不断提升实验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在一张白色的纸上用蘸有蓝色的石蕊试液的笔书写“我爱化学”,稍后又喷洒了一种无色的液体,神奇的发现“我爱化学”变为了红色。
让同学们猜测无色液体是什么并思考其原因。
【学生回答】思考后不能得出正确答案。
【教师总结】这和酸的性质有关,具体是什么原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酸及其性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第一部分:常见的酸【提出问题】回顾实验室闻药品气味的方法。
【学生回答】闻气味时不可凑近瓶口,要小心打开瓶塞,用手在瓶口处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标签的内容及注意观察颜色、状态,分别打开瓶塞观察到什么现象,稍后让学生整理相应的内容填入教材表格。
【教师总结】通过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应的答案进行核对。
【提出问题】如果浓硫酸不小心沾到皮肤上,该如何处理?【学生回答】用大量的水进行清洗。
【教师总结】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时应该十分注意,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应立即用大量的水进行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
【提出问题】在实验室中会使用到不同浓度的硫酸,所以需要对浓硫酸进行稀释。
如何稀释?【学生回答】有两种答案,一种是把浓硫酸加入到水中;另一种是把水加入到浓硫酸中。
【教师总结】在浓硫酸稀释的过程中,一定是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因为浓硫酸稀释会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把水加入到浓硫酸中,会产生液体飞溅。
第二部分:酸的化学性质【提出问题】结合实验台上的样品(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镁条、生锈的铁钉、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以化学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准备】各小组探讨、进行以下实验,分别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镁条、生锈的铁钉、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的7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稀盐酸,观察并且记录现象。
【教师强调】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保证安全。
【师生共同实验】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稀盐酸,再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观察并且记录现象。
【学生实验】以化学小组为单位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方案:分别向盛有镁条、生锈的铁钉、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的5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稀盐酸,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经过学生的操作得出结果,并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NaCO3+2HCl=2NaCl+H2O+CO2↑Fe2O3+6HCl=2FeCl3+3H2O Fe+2HCl=2FeCl3+3H2OAgNO3+HCl=AgCl↓+HNO3【视频播放实验】用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只有氯化钡的现象不同,有白色沉淀产生,其它的都与以上现象一样。
【师生共同归纳】酸的通性:1.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2.能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能与铁锈反应,生成盐和水。
4.能与部分盐反应,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盐。
环节三:巩固提高1.先思考导入的问题:无色液体是什么及解释其原因。
2.书写稀硫酸和镁条、生锈的铁钉、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1.无色液体是酸,可能是盐酸或者硫酸等。
原因是酸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
2.Mg+H2SO4=MgSO4+H2↑ NaCO3+H2SO4=Na2SO4+H2O+CO2↑Fe2O3+3H2SO4=Fe2 (SO4)3+3H2O BaCl2+H2SO4=BaSO4↓+2HCl2AgNO3+H2SO4=AgSO4↓+2HNO3板书设计7.1酸及其性质一、常见的酸1.浓盐酸2.浓硫酸:注意浓硫酸稀释的方法二、酸的化学性质1.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与金属镁等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与铁锈反应生成盐和水。
4.与部分盐反应,生产新的酸和新的盐。
7.2碱及其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2.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3.会写NaOH、Ca(OH)2分别与CO2、CuCl2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来理解碱的化学性质;2.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3.学会用碱的有关性质解释有关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碱性质的开放性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NaOH和Ca(OH)2的性质。
【教学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7.2碱及其性质一、常见的碱1.氢氧化钠2.氢氧化钙二、碱的化学性质1.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紫色石蕊变蓝色,无色酚酞变红色。
2.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Ca(OH)2=CaCO3↓+H2OCO2+2NaOH=Na2CO3+H2O3.碱与某些盐的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2NaOH+CuCl2=Cu(OH)2↓+2NaClCa(OH)2+ CuCl2= Cu(OH)2↓+CaCl2Ca(OH)2+Na2CO3=CaCO3↓+2NaOH7.3溶液的酸碱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2.学会利用pH试纸来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3.了解常见物质的pH值;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亲自实验,掌握正确的酸碱性检验方法,并能说出生活中一些常见溶液的酸碱性;2.能通过实验现象对某些问题初步做出正确的科学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指示剂遇到酸、碱、中性溶液颜色的变化,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2.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酸碱指示剂与溶液pH的测定方法【教学难点】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新课导入生活中我们常听说醋酸、盐酸、果酸有酸性,是酸性溶液,还听说烧碱和熟石灰这些物质的溶液有碱性,是碱性溶液,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呢?环节二新课讲授第一部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1.实验:检验溶液的酸碱性(1)凡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并且该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2)凡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都是碱性溶液,并且该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3)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也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我们称为中性溶液。
(4)如紫色石蕊试液及无色酚酞等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
注意:我们有时候还用蓝色或红色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酸性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1)酸性物质:山楂、柠檬、柑橘、西红柿、过氧乙酸等。
(2)碱性物质:茶叶碱、烟碱等。
3.区分酸溶液和酸性溶液、碱溶液和碱性溶液注意:酸溶液是指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是指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因此酸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而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同样,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例如:硫酸铜、氯化铵的水溶液显酸性,而不是酸;纯碱、肥皂的水溶液显碱性,但不是碱。
4.补充知识:酸、碱、盐的概念(1)酸:溶于水后都能解离出相同的阳离子——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NO3、H2SO4、H2CO3等。
HCl=H++Cl-;H2SO4=2H++SO42-;(2)碱:溶于水后都能产生一种共同的阴离子——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NaOH、Ca(OH)2等。
NaOH=Na++OH-;Ca(OH)2=Ca2++2OH-;(3)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如:NaCl、NH4NO3。
NaCl=Na++Cl-;NH4NO3=NH4++NO3-;第二部分: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过渡:怎样用pH试纸测定pH值呢?讲解:用pH试纸测定pH值的方法: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或用胶头滴管滴加,待显色后(大约3秒)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值,颜色最为接近的值即为pH值。
用pH试纸测出的pH值是整数值。
过渡:请同学们练习用pH试纸测定部分溶液的pH值,探究溶液酸碱性和pH的关系。
学生实验:实验步骤:1.请同学撕取三条pH试纸,每条撕成两段,即6小段分别放在一个点滴板的六个凹陷处。
2.分别向上面滴加一滴盐酸、醋酸、果酸、烧碱溶液、石灰水、蒸馏水。
3.待大约3秒后,读数填表,找出规律。
学生总结常温时 pH=7, 溶液呈中性; pH<7, 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碱性。
过渡引入新问题:盐酸、醋酸、果酸都显酸性,pH值都小于7,哪一种酸性更强呢?烧碱溶液、石灰水都显碱性,pH值都大于7,那一种碱性更强呢?它们的强弱又和pH值有怎样的关系呢?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思考。
教师实验:实验步骤:1.取大约5毫升的盐酸溶液于大烧杯中,向其中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溶液变红)。
2. pH试纸测出溶液的pH值(值为3)。
3.烧杯中加入约150毫升的蒸馏水,观察现象(溶液依然是红色,但变淡了)。
4.用pH试纸测出溶液的pH值(值为5)。
5.向溶液中加入大约250毫升的蒸馏水,观察现象(溶液依然是红色,但已变的很淡很淡了)。
6.用pH试纸测出溶液的pH值(值为6)7.向溶液中继续加蒸馏水,观察现象(溶液的颜色会越来越淡)。
8. pH值会越来越大,但不会等于或大于7。
讲解:由此我们得出:pH<7, 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酸性溶液再稀都不可能pH ≥7。
同样,用烧碱溶液做实验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碱性溶液再稀都不可能pH≤7。
问题讨论:做完上述实验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思考1:把pH试纸伸入待测液,会有怎样的现象?用水湿润pH试纸,用有水的玻璃棒蘸取,用有水的胶头滴管滴加,这样测得的结果会怎样?思考2:酸性溶液稀释后pH值会怎样变化?碱性溶液稀释后pH值会怎样变化?思考3:pH试纸比酸碱指示剂优越在哪里?生:(学生讨论完问题后,各组派代表举手回答问题)过渡:物质的pH值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阅读常见物质的pH值和pH与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