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编制依据 ........................................................
二、工程概况 ........................................................
一、编制依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层,其中
C40,板梁板为C30,地下室副楼顶板梁板为C30P6,其他梁板砼全部为C30.
三、混凝土工程质量缺陷防治
分析了施工阶段诱发混凝土工程质量缺陷的原因,并对其防治措施和缺陷的处理方法进
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提高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消除质量通病。
混凝土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寿命,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提高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消除质量通病,对杜绝工程质量事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造成混凝土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
3.1.2防治措施
1)?拌制混凝土所使用的粗、细骨料、外加剂和胶凝材料(主要指水泥)?等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使用前必须查验原材料的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并在监理人员见证下,按规定取样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同品种的水泥严禁混用,粗细骨料的选用严格控制含泥量在规定范围内并有良好的级配。
2)?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须经法定检测单位试验出具,以满足保证结构设计或施工进度对
其强度的要求,保证施工时对其和易性的要求,保证其具有良好耐久性能。
3)?配制混凝土必须严格按重量计量投料,加强对混凝土水灰比(W/C)的控制,控制混凝
土机械搅拌时间,在施工过程中要适时加强配料精度的检查,使其胶结材料、外加剂、粗细骨
过,
, 7
3.2.1成因
看图有误或施工测量放线有误,模板支设的刚度、强度不够,稳定性差,使模板产生变形和失稳,混凝土浇筑顺序不当且浇筑时一次放料过多等。
2. 2防治措施
1)?施工前认真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严格施工测量放线的程序,做到放线与复核相结合。
2)?模板支设要充分考虑其刚度、强度和稳定性,对高支模构件必须要编制模板装拼施工专项方案并进行验算论证。
对于直接坐落于房屋基土上的模板支撑系统,基土必须夯实并于竖
度
位(如梁柱接头)应分次下料,缩小分层振捣的厚度;按照规程使用振动器。
4、缝隙及夹渣产生原因:施工缝没有按规定进行清理和浇浆,特别是柱头和梯板脚。
预防措施:浇注前对柱头、施工缝、梯板脚等部位重新检查,清理杂物、泥沙、木屑。
5、墙柱底部缺陷(烂脚)产生原因:模板下口缝隙不严密,导致漏水泥浆;或浇筑前没
有浇灌足够50mm厚以上水泥砂浆。
预防措施:模板缝隙宽度超过2.5mm应予以填塞严密,特别防止侧板吊脚;浇注混凝土前浇足50~100mm厚的水泥砂浆。
6、梁柱结点处(接头)断面尺寸偏差过大产生原因:柱头模板刚度差,或把安装柱头模板放在楼层模板安装的最后阶段,缺乏质量控制和监督。
预防措施:安装梁模板前,先安装
3.4结构表面缺棱、掉角
3.4.1成因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差;产生变形或局部沉降,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好,浇筑后分层产生裂缝,拆模不当、过早或野蛮拆模,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裂缝等。
3.4.2防治措施
1)?做好模板及支撑系统的设计,使其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以满足上部荷载的需要。
态
,损
钢筋数量、规格型号与设计不符,质量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要求,混凝土强度过低等。
3.5. 2防治措施
1)?认真阅图,以设计图纸指导施工,对进场的钢筋要有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并在监理人员的见证下取样复试,合格后方能用于工程上。
2)?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对钢筋正确下料、安装并认真检查其规格、型号及使用数量。
3)?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商品混凝土进场后要先进行塌落度检测,控制水灰比,并按规定留置混凝土试块。
一致。
3.6胀摸
模板支撑不牢,或模板间的接头位置处理不当,在模板分项检查验收时未发现,浇筑砼时因模板承受施工荷载后造成模板位移形成胀模,多出现在梁侧模,剪力墙、柱位置。
3.6.2 防治措施
1)?做好模板及支撑系统的设计,使其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以满足上部荷载的需要。
2)?模板安装过程中注意检查梁侧模压脚板、方木间距是否按要求施工,柱、剪力墙加固系统如钢管箍间距,螺杆密度是否在要求范围内。
3)?严格控制施工荷载,混凝土浇筑高度不宜超过50cm,在同一地方振动时间不宜超过2分钟。
构件砼浇筑高度过高,适当放慢施工速度。
3.7 商品混凝土裂纹
分析商品混凝土裂纹产生的原因,根据理论与生产实践经验的结合,在特定的环境、气候下的应用。
1.现象:裂纹;沉缩裂纹;干缩裂纹;温度裂纹;缓凝裂纹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及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商品混凝土的应用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但在实际施工中,裂纹现象一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生产方与施工方的很大难题。
现就裂纹的产生原因与防治办法作以下分析。
3天内会放出50%的水化热,中部温度达热峰,高达50℃,甚至更高,内外温差大于25℃,如没有采取降温措施,导致内外温度梯度过大产生温度裂纹。
2.4每年的春冬季节,气候较寒冷,混凝土多会出现缓凝现象,随之也将出现一种缓凝裂纹,这是由于混凝土表面一层形成了一层硬化膜,但下部的混凝土仍未凝结,由于表面的硬化,使得施工人员误以为已经凝结,或赶时间赶工期,遂开始在混凝土上面施工作业,更
加导致了由于缓凝现象而出现的裂纹的生成。
原因可以归结为,缓凝剂的掺量大,气温比较低,阳光照射充足的地方,或风速大的地方,混凝土的表面要优先内部硬化,导致了混凝土面层上下硬化速度、化学收缩不一致而出现缓凝开裂。
3.裂纹防治措施
针对商品混凝土水灰比大,对于大面积混凝土的沉缩裂纹现象的防治措施:严格控制搅拌用水量,在满足泵送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梁板结构混凝土的砂率,满足抗压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尽可能的在混凝土中适量掺入粉煤灰。
对于干缩裂纹,首先要改变传统,混凝土浇筑后急早的养护,减少混凝土的内外湿度梯度。
商品混凝土施工对环境的湿度要求要比现场搅拌的混凝土高,养护条件也要大大提前。
主要表现为:
3.1混凝土浇筑振捣后,在浇筑面上空喷水雾,加大空气湿度,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状态。
3.2及时覆盖塑料薄膜
当混凝土初凝时,用手指轻按无指痕,表面可以浇水养护,水量随着混凝土的强度的增长逐渐的加大,在混凝土终凝后(一般12小时以后,表面变色),表面可以蓄水养护,养护时间最好不低于7天,因混凝土浇筑3天后,水泥浆体中的毛细孔已被水化产物填充,部分孔径变窄,水的蒸发速度就会减小,对干燥的环境的敏感性就减弱了,但浇水养护仍的继续,大约需要到浇筑后7天左右。
另适时的抹压也是很重要的,抹压过早,起不到消除裂纹的功效,过晚混凝土已终凝,抹压不起任何作用,压不动,一般抹压应在初凝后终凝前,多次抹压,先普遍压,在重点寻找有裂纹的地方抹压。
也可以用抹子裂纹处拍打,使得初凝二次液化,愈合裂纹。
在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如气温,环境气候,空气湿度等,选择表面是否需要保温材料或需加盖几层保温材料,以及保温材料的厚度、种类。
混凝土裂纹最好在终凝前用抹压法消除,一但终凝后出现裂纹,可以采用注浆法,具体步骤,应先清理裂纹,可用气筒吹,清理干净裂纹后,用膨胀胶泥(水泥:膨胀剂=9:1)注入,多次重复,如有更好的浆体更好,如环氧浆。
可保裂纹密封,且保护钢筋不锈蚀。
对生产单位来说也可以采用低热水泥,保证强度的同时,适量掺入≥二级粉煤灰,用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降低热峰值,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防止裂纹的产生。
缓凝裂纹的防治,抹压、拍打都比较困难,如要必须在表面施工或表面处理做面时,必需等待混凝土凝结好后再施工,否则容易出现裂纹,对于不做面处理的,可以也用注浆法,用膨胀胶泥搓抹于裂纹处,并做好养护处理,用湿的草帘覆盖养护,保护好混凝土表面,防止由于强光或强风带给混凝土表面的快凝现象。
另外,缓凝现象一般会是由于温度低的原故,所以最好要加强保温养护措施。
四、混凝土质量缺陷的处理
1)?对于数量较少的蜂窝、麻面、露筋的混凝土表面,可用1∶2.5水泥砂浆抹面处理,一般在处理前需用钢丝刷刷净浮灰并用水冲洗干净,润湿后直接抹水泥砂浆。
2)?当蜂窝和露筋严重时,应凿除其不实的浮动石子,用水冲洗干净充分润湿后,先刷一
道素水泥浆,再用比原混凝土强度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堵塞捣实。
3)当混凝土结构构件出现孔洞时,首先应剔凿掉其附近的不密实混凝土或裸露的石子,
用压力水或纲丝刷洗刷干净,保持湿润72h以后喷涂一道素水泥浆,用比原混凝土等级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堵塞捣实。
要控制好混凝土的水灰比,一般不大于0.5并掺经试验确定的一定数量的铝粉作为膨胀剂,为防孔洞顶部在填塞混凝土时形成死角,支模时在孔洞上部要形成一定的斜角,以保证混凝土的充盈,脱模后凿除多余的混凝土。
如孔洞较深,可用压力灌浆法。
4)裂缝:视裂缝宽度、深度不同,一般将表面凿成V型缝,用水泥浆、水泥砂浆或环氧水泥浆进行封闭处理;裂缝较严重时,可用埋管压力灌浆。
5)胀模:当构件砼外观尺寸比图纸要求尺寸大于1cm的均属胀模。
胀模处理应等砼达到一定强度,达到拆模要求后,采用人工凿除构件胀模部位。
用水冲洗干净后,用1∶2水泥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