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庸》的现实意义

《中庸》的现实意义

《中庸》的现实意义
最近,学校倡导建立学习型机关,提倡阅读国学经典,我有时间静下心来初读了《中庸》的部分内容。

阅读以后才发现,一直以来,我对中庸思想的理解是有失偏颇,且非常肤浅的。

在我的思想中,“中庸”就是骑墙折中,和稀泥当老好人,抹光墙模棱两可,明哲保身态度暧昧。

我自己又是一个非黑即白、嫉恶如仇的人,所以打心眼里看不起所谓“中庸之道”,在阅读之后才发现,我的看法是多么浅薄,对于“中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道听途说,不求甚解的层面上。

《中庸》是我国儒家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

一直属于《礼记》中的一部分,到宋代,朱熹才把这部分内容从《礼记》中分割出来,这样《中庸》就和《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今天读《中庸》我发现它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有很深的内涵。

一、《中庸》积极变通的态度
“中庸”一词出现在《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的意思大致是: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美德,它是最高的境界了,大
家已经长久地缺乏它了。

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后来一度有人和我一样,用“中庸”来泛指妥协、保守,还有认为“中庸”就是贬义,包含着不思上进,是懦弱的表现。

其实,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没有自己的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修养人性。

《中庸》中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说“过犹不及“,“中庸”之道要求不偏不倚,“过”和“不及”都偏离了中道,两者都不可取。

这一点上“中庸”之道体现出了辩证的思想。

所以“中庸”是一种境界,这个境界的出发点正确,分寸适当,方法适当,以不断自修为手段和载体,以物我和谐为特征和追求,既是对内在修养的一种不断调整与提升,又是对外在行为的一种准确把握和平衡。

所以,现在我理解“中庸”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励志意义。

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遵循万物原有的本质,比如人有七情六欲;动物一生下来就会吃;植物努力追求阳光等,这些都是万物的本质,“和”则是做出最合适的选择,遵循规律,朝着良性发展应该遵从的原则。

同时,因势、因地、因人制宜地做到恰如其分,那么天地间一切都会各得其所,顺其自然了。

二、“中庸”积极学习的态度
在“中庸”的阅读中,我体会到了学习的力量。

知识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学习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看待问题的远近。

孔子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步走,这是孔子为我们提供的学习之道,也是如何掌握中庸的学习方法,那就是从实际出发,从地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正如《中庸》说的:“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学习的过程正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的知识,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以君子看待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而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少了很多的弹性,人们难免地牢骚而忿懑,其实精心反思,世界向来都是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立于潮头,而不会随波逐流。

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心中就会平静淡然,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需要不断学习,让自己内心够充实,真正透彻地领悟到中庸做人的哲学,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骄傲,不妄自菲薄,做到胸有成竹。

人活到老,学到老。

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
使为学具有了开阔的眼光和开放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三、“中庸”积极处世的态度
书中“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

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一旦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现代人必须有的。

无论遇到任何挫折和困难,都学会“反求诸己”,从自身找原因,并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只有这样不断反省,我们的身上就会少一些戾气、火气、娇气、骄气,而多了一分和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对物欲、权利、成功的追求已经没有了节制。

更多的人急功近利,就连古人奉行的“十年磨一剑”“十年寒窗苦读、十载冷板凳坐穿”式的成功模式都已经严重落伍。

人们更愿意接受各种“选秀”产生的一夜成名这样快捷方式的成功模式。

这样的土壤,就更容易滋生有人为了更多、更长久地享受权利、成功带来的快乐而不择手段。

于是,拔苗助长者有之,投机钻营者有之,而这样的做法难免一个结局:欲速不达、难以守成。

人往往千学万学乱花迷了双眼,忽略了古人留下的经典处世哲学——君子诚信、宽容、理性和顺致中和,不随波逐
流,不趋炎附势。

人往往执着于为私、为我的观念而浑然不觉。

所以,时时得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能强求于别人,凡事先他后我,虚心用心去异中求同。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学会放弃,因为真正的提高就是放弃,而不是得到。

四、“中庸”和谐的现实意义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在世界极为需要。

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

”世界都已经认识到中国的这一“中和”思想的可贵,我们当然应该倍加珍视。

“中庸”讲心中的情感没有表现平静而淡然,称之为“中”,情感发而存节称之为“和”。

中国人向来以“和”为贵:经商讲究“和气生财”;居家讲究“家和万事兴”……“和”的可贵之处就是能为我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生活之中乘春风、沐春雨。

“中和”强调天人和谐,关系协调。

《中庸》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为大也。


今天,我们的民族倡导建立“和谐社会”,我们的学校倡导建设“和谐机关”,大到人与自然的“万物并肩不相害”的和谐相处,国家之间的睦邻友好;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温暖,以至于自我身心的平静安详。

以“和谐”为主题的现代生活理念对于纠正当今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浮躁、愤懑的心态大有裨益。

“和”在自然中是少了杀戮,多一些仁爱;人与人之间少了争端,多了理解和包容;在家庭少了猜忌和争吵,多了信任和理解。

以“和”为主题的机关单位,我理解就应该是每个人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办事公道、积极热情地服务于人,同事之间谦虚礼让,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反求诸己,达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顾全大局、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思想境界。

我认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宰相蔺相如就是和谐机关干部的楷模,面对廉颇的刁难和猜忌,蔺相如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利益受不受损害,团队的战斗力会不会受到影响,而不是个人的脸面和利益。

每个人心怀诚信,容人敬人,整个社会的和谐就不只是一个梦想,而是每个人可以享受的美好世界。

只要社会还继续进步,我们就需要和谐,需要达到均衡,我们就要灵活运用中庸思想。

作为以中庸之道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正确认识这一传统文化并辩证的看待其现实意义,让中庸之道的精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图书馆魏晓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