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社区布局规划说明第一章现状概况一、规划目的及范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的合理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李庄乡社区布局规划范围为李庄乡行政辖区范围。
二、区位条件李庄乡位于商丘市梁园区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商丘市中心城区10余公里。
该乡东邻双八和刘口、西接孙福集和谢集、南与市区和王楼毗邻、北与山东菏泽隔故黄河相望。
三、经济社会概况2011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为176300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2587元,财政收入1100万元,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5750元。
1、第一产业李庄乡拥有较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蔬菜、林果等。
乡域耕地面积4263公顷,目前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和小麦为主,部分村庄建有蔬菜大棚培育;据统计,2011年第一产业总产值为7200万元。
2、第二产业现状近几年李庄乡经济发展较快,在镇区东南侧曹楼村聚集形成了较大铝业工业园区,2011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18320万元。
全乡工业基本形成以铝业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为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供了保障。
3、第三产业现状近年来李庄乡第三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考虑到距离商丘市区比较近,商贸零售业受市区辐射比较严重;乡域北部结合故黄河及县林场已经建设好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黄河古道国家森林公园,商丘市专门为景区建设好了市区至景区的森林大道,同时,在景区的周围还有许多的旅游资源,如蒙墙寺遗址等。
从三产的发展现状来看,李庄拥有非常优良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发展势头,将来必将在李庄的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11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10670万元。
四、镇域土地利用概况李庄乡土地总面积9687公顷,其中:城镇建设用地50.6公顷,占总面积的0.5%;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1265.3公顷,占总面积的13.06%;耕地总面积4263公顷,占全乡总面积44%,人均耕地1.17亩;水域和其他用地4108公顷,占总面积的42.41%。
各类现状用地指标见下表:李庄乡现状用地指标统计表五、行政组织及建设用地概况李庄乡下辖26个行政村,116个自然村。
现有14193户, 63017人。
行政村密度约26.8个/100平方公里,平均每个行政村546户,2424人。
全乡的自然村密度约119个/100平方公里,平均每个自然村122户,543人。
李庄乡村庄现状及建设用地一览表李庄乡村庄分布现状六、历史文化遗存和特色村庄概况李庄乡有多处文化遗址及历史建筑,主要集中在镇区、蒙墙寺村和潘口村。
李庄乡文物、遗址一览表七、配套设施概况(一)公共设施现有公共设施主要包括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商业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
全乡目前有中学2所,小学21所,具体情况见李庄乡镇村教育设施一览表。
李庄乡镇村教育设施一览表李庄乡现有中心卫生院一处,位于李谢璐镇区段南侧,占地11公顷,医护人员共52人,72床位,该卫生院规模小、用地紧张、医疗设施有待改善。
村卫生所共有30所,部分行政村有2或3所,主要配置于周边各个村庄。
李庄乡现有商业设施主要集中在商曹路和李谢路两侧。
镇区南侧有敬老院一所,敬老院配置较为完善。
(二)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乡域内交通条件良好,陇海铁路和京九铁路分别从乡域南侧和东侧穿过;G310从乡域南侧穿过,乡域内五条县道分别为:李谢路、双李路、森林大道、郑谢路和郑刘路。
其余镇村道路通往各自然村。
供水:现状乡域内有1个深水井水厂,占地约400平方,水厂主要以地下水为水源,供水主要覆盖了乡域东部部分村庄,其余村庄还没有自来水。
排水:现状全乡主要通过明沟排放雨污水,尚无统一的排水系统。
无集中的公用污水处理厂,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对周边造成水环境污染。
供电:镇区现有35K V变电站一座,为乡域大部分村庄供电,南侧部分村庄是由谢集供电站进行供电。
10KV电力线已经覆盖所有的村庄。
过境电力线有35KV电力线2条、220KV电力线3条。
燃气:乡域内燃气气源主要为瓶装液化气。
邮政、电信、广播电视:乡域内有邮政局、电信局、广播电视站各一处,乡域内光缆已经联网,已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环卫设施:镇域内没有垃圾处理厂,公厕、垃圾收集站数量不多,环卫设施落后。
八、现状综述(一)现状特色及布局特点1、村庄布局较为零散,各个村庄均是由自下而上的形式聚集而成,自然村集聚度不高,规模较小。
2、镇域内地势较为平坦,农田肥沃,河流水系较多,对农业发展有利。
3、乡镇内外交通情况良好,拥有1条国道、2条省道和5条县道。
易于对外进行联系。
(二)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1、村庄占地面积1265.3公顷,村庄布置较为分散、行政村规模也不大、自然村集聚度不高。
人均村庄建设用地200.79㎡,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高。
2、土地利用比较分散、无序,利用率较低,给城镇空间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及土地资源保护带来了较大的障碍。
3、李庄乡镇生态环境较为良好,乡域北部和西部生态环境都较为良好。
由于距离市区较近,居住和消费被市区辐射严重。
4、旅游开发配套不足,缺少特色型和文化型村庄的支撑。
5、公共设施和基础是设施配套不够完善。
如道路等级低,环卫设施差。
第二章社区布局规划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3、《镇规划标准》(2007);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5、《河南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技术细则(试行)》(2007);6、《河南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技术要点》(2009);7、《河南省村庄环境整治分类指导标准》(2008);8、《河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修正)》(2005);9、《商丘市总体规划》(2005-2020);10、商丘市梁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1、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总体规划;12、商丘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技术规定(试行);13、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原则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的规划原则,突破行政村界限,科学合理的进行整合。
2、节约土地,规模开发、配套建设——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镇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3、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整合,方便农民群众——充分考虑地域特征、民俗等因素,规划时充分注重资源整合和便于农民群众。
4、人口适度集中——社区集聚人口达到5000人以上,合并行政村数量在4个以上。
5、服务半径合理——新型农村社区的布局与乡镇集镇区、产业集聚区以及其他新型农村社区之间辐射服务范围不小于2公里以上,并应满足农业耕作半径不大于3公里。
三、新型农村社区选址原则1、选址应综合考虑火灾、洪灾、震灾、风灾、地质灾害、雷击、雪灾和冻融等灾害影响。
2、应优先选择交通方便,位置适中,可利用现有用地、供水、排水、环境等条件较好的村庄,统筹产业优势和教育、医疗资源等因素。
3、布置在大气污染源的上风向、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
4、应后退重要基础设施管线(管廊)控制线不低于50米。
四、社区人口与用地规模控制依据李庄乡总体规划,规划期末集镇人口为2.42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8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为119平方米/人。
依据《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草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标准按两类控制,Ⅰ类为75—85平方米,适用于高层或多层为主的社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行政村;Ⅱ类为85—95平方米,适用于部分有联排院落式住宅的社区,人均耕地大于1亩的行政村。
各市、县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上述标准适当进行调整,但最高不能超过100 平方米/人;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口规模的核定应符合河南省以及所在市、县城镇化水平的发展目标,应与其相适应。
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口规模的核定应符合县(市)域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或村镇体系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的要求。
依据《商丘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技术规定(试行)》,新型农村社区集聚人口达到5000人以上,社区人均居住用地一般控制在50—90平方米,指标均含道路、绿化、公共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用地。
结合本乡具体情况,中心社区(集镇)规划人口和用地规模按照总体规划规模确定,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人均建设用地高速公路以东的控制在60平方米/人,高速公路以西集镇以南的控制在80平方米/人,集镇以北的控制在90平方米/人。
五、社区布局规划规划最终形成“1个中心社区(集镇)--7个新型农村社区”的总体布局体系,具体规划合并情况见下表:社区规划合并情况一览表六、节约土地李庄乡现状集镇建设用地为50.6公顷,村庄建设用地为1265.3公顷,规划集镇建设用地为288公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为336公顷,规划实施后总计可节约建设用地面积691.9公顷。
七、居住模式中心社区居住以多层公寓式住宅为主,条形排列式低层住宅为辅,禁止建造独立式别墅,倡导节约型居住建筑。
位于高速公路东侧的邓斌口新型农村社区住宅以多层为主,可考虑适当建设高层;高速公路西侧的李楼新型农村社区和朱楼新型农村社区住宅以多层为主,集镇以北的郑阁、潘口、裴武庄和潘塘新型农村社区住宅以多层为主,可适当建设条形排列低层住宅,为节约用地,禁止建造独立式别墅。
八、文物古迹保护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在村庄的实际整合过程中可根据文物古迹的保护等级、历史价值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保护要求,严格保护蒙墙寺遗址、故黄河森林湿地,禁止一切对文物古迹有影响的建设活动。
九、乡域产业规划李庄乡现状以第二产业产业为主,有铝业工业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优势资源,规划充分利用现状的工业发展优势,形成以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近郊型城镇。
李庄乡第一产业主要表现为“农、林、牧、副”;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蔬菜、林果等为主,规划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规划实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效、高产、高附加值的作物种植,实现由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的过度。
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凭借区位及交通运输优势,规划乡域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靠拢,发展规模经济。
以“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为招商平台,继续加强环保、餐饮、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合理、宜人的生态空间,营造“亲切、宜人、舒心、回归”的乡土氛围。
规划乡域形成五大产业分区:1、北部黄河故道风景旅游区,该区有“蓝天碧水、鱼池点点、鸟语花香、万木峥嵘”的30KM故道风光、天泉湖(郑阁水库)、潘口水库和黄河故堤南的3000亩背河洼地特色养殖区等;围绕“国家级森林公园”,李庄乡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生态观光带,拓宽了森林公园的旅游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