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黔灵山公园区位性质:黔灵山公园是一座综合性的国家AAAA级游览公园历史与位置:建于1957年,位于贵阳市西北角,位于贵阳市中心区西北,公园南接枣山路,东近八鸽岩路,东北有市北路,北至关刀岩、小关水库,西连长坡岭林场、七冲岭、三桥村及圣泉。
距市中心1.5公里,面积426公顷,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之一。
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圣泉、灵猴而闻名遐迩。
园内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木葱茏,古洞清涧,深谷幽潭,景致清远,自古是贵州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有“黔南第一山”的美誉。
2 黔灵山公园概况自然环境黔灵山公园内古木参天,植被茂密,集贵州高原灵气于一身。
由于黔灵山一带处于高原地带,所以黔灵山的气候条件具有与典型中亚热带地区所不同的高原亚热带气候特征。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充沛、生长期长,年均气温15.3℃,一月均温4.9℃,最高气温33-34℃,最低气温4―5℃,无霜期270天。
黔灵山属黔中山原中部的一部分,园区山岭连绵、谷地相间,地形富于变化,海拔在1100米-1396米之间,地形各有起伏,相对高差不大,约200米左右。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在不大的范围内出露较多的地层,在地貌上黔灵山一带为浅切割的低山丘陵,园区山岭沟壑众多,坡向齐备,具备各类型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由于历史原因,原始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群落已基本无存。
现存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与被破坏后自然更新的次生植物为主,并生长着1500余种树木花卉和1000多种名贵药材,共计128科350属476种,其种数约占全省植物的8.17%。
除此之外,清泉怪石,随处可见,并有成群的猕猴和鸟类栖息于此。
人文环境黔灵山公园人文旅游资源相比自然资源毫不逊色,沿“九曲径”登山可达弘福寺,该寺建于明末清初,是贵州著名的佛寺之一。
弘福寺与山麓的麒麟洞及山上的摩崖石刻群,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战争期间,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曾被软禁于麒麟洞内。
通往这座佛寺的婉蜒小道上可见到陡峭悬崖上的石刻群。
登上山顶的“瞰筑亭”,贵阳市全景尽收眼底。
山脚下是人工拦住大罗溪而形成的黔灵湖,湖面如镜,可乘坐游船静静的在水面上观赏。
湖畔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
黔灵公园是一座综合性的游览公园,公园幽静的山谷里还建有动物园。
黔灵山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历史黔灵山原名大罗岭,旧名唐山。
自明洪武至永乐年间(1375--1414)镇远侯顾成游登并发现圣泉之后,山中景点始见于史籍,其秀丽奇诡的自然风光才渐为世人所知,陆续有人迈出了探寻的脚步。
其中以明石阡知府祁颐、贵州市政使范理、贵州主事钟震、贵阳举人越英、文学家杨慎、镇守贵州太监杨金、贵州提学副使万士和、旅行家徐霞客等为著名。
但直到清初仍然是“荒烟野树,人迹罕至,固虎豹之宅,而狐狸之居也。
”直到康熙十一年(1672)佛教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代传人赤松和尚于山中创建弘福寺,名其山为黔灵山后,这座处于黔中万山丛中的独秀灵山才令人瞩目,前未游历山水、销影遁迹、弘法传道的先贤往哲、骚人墨客、高僧名释、达官贵人不绝于途,很快便使黔灵山成为热闹非凡、远近驰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
此后,黔灵山旅游胜地之名益发响亮,数百年不衰。
不仅冠于黔南,且足与滇之西山,蜀之青城相泊仲。
黔灵山的开发,旅游业的兴旺,在很大程度上得助于黔灵山的佛教。
佛教在唐代从黔北传入黔中,至元末,佛教影响已遍及全黔。
黔灵山到明代已开始受到佛教影响。
之后,尽管黔灵山饱尝动荡,历尽沧桑,但佛教一直是黔灵山的主要活动者,直到清末亦是如此,就是到了民国中期,黔灵山仍然是落发僧徒的世界。
数百年来逐渐形成的这种状况,决定了佛教徒成为黔灵山开发者的地位,也决定了他们成为黔灵山旅游业发展与繁荣的主要力量。
自1957年黔灵山建园后,园区新建了动物园、三岭湾猕猴观赏园和儿童游乐园,开放麒麟洞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新整治并扩大了黔灵湖,同时对解放纪念碑进行了部分改造。
2003年,政府又投资对七星潭景观进行改造和开发,其它景点也进行了相应修缮,并逐步完善景区公共设施,将黔灵山公园打造成为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2006年底,黔灵公园进入国家AAAA级景区行列。
2009年5月,更名为“黔灵山公园”。
黔灵山公园旅游资源发展现状黔灵山公园作为全国重点城市公园,承载了贵阳的历史和历代贵阳人的牵挂。
近年来,因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原因,黔灵山公园出现停车难、拥堵、文物古迹破损等问题,已很难满足城市公园发展需求。
目前黔灵山公园已经人满为患,猴满为患。
整个公园占地332公顷,但大多属于山体、水体,能供人游乐的空间只占约5%,容积还不如筑城广场。
公园每天游园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游客摩肩接踵,已经违背了游客前来公园休闲娱乐的宗旨。
许多晨练的市民每天早上都要来“占地盘”,还常常发生“争地纠纷”。
游园人数在增加,而公园容积却未增加,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公园发展的需要了。
因此,改造、提升黔灵山公园,拓展供人活动的空间势在必行,但必须在保护生态,科学提升的基础上进行。
2013年3月,黔灵山公园整体提升改造方案已经贵阳市政府同意,改造工程即将启动实施,总投资达1.13亿元。
这项为期两年的工程被确定为市委、市政府2013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将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实施公园的整体提升,打造一个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和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公园。
与此同时,黔灵山公园整体提升改造工程将作为一个生态项目、精品项目和民生工程来打造,做到生态优先、追求完美、市民满意,在施工过程中,将在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上确保市民休闲娱乐需求不受太大影响3黔灵山公园区位分析图4黔灵山公园景观资源分布图5黔灵山公园主要景点介绍麒麟洞麒麟洞原名唐山洞,因洞内有钟乳石,酷似麒麟,故又称麒麟洞。
洞穴宽敞,可容百人。
明嘉靖九年洞前曾建一庙宇,称为白衣庵。
当年镇守贵州的太监杨金曾为此洞写景有云:“白云深处一唐川,枕石烟萝洞口莲”,“千重岚气千峰翠,万颗垂珠万象悬”足见此洞明代就已为游人所重。
白衣庵迭经废坏,现已改筑精舍,面山临涧。
洞口石壁,藤葛缭绕,有似织帘;阶前双桂,临秋扬芳,小院精雅,饶有幽趣。
1941年5月至1942年10月和1949年2月至8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曾先后被蒋介石关押于此。
民族英雄,贯彻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物的决定,1985年这里设立了张、杨二将军文物陈列室,恢复了他们当年在此的卧室,内陈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物资,并简要地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和两位名将被关押的情况。
1982年2月23日,麒麟洞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被列为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福寺景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省最大的佛教丛林,为贵州首刹。
寺院殿堂,结构典雅,规模宏大,廊庑广阔,亭台遍布,清幽古雅,春天莺歌燕舞,百花争艳,秋日丹桂飘香,红豆生辉。
主要建筑有法化塔、九龙壁、大山门、钟鼓楼、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玉佛殿、藏经楼、说法堂、客堂、双桂楼及方丈苑;有碑廊、素香斋、五观堂和五百罗汉堂等大小建筑72座,加上放生池与茶楼等处,占地近11433平方米。
进入寺内礼佛观光,令人有梵宫深邃,庄严肃穆之感。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赤松和尚云游来筑,结茅庵于山中,继而募化四方,建成此寺,名曰黔灵山弘福寺,“弘福”二字乃“弘佛大愿,救人救世;福我众生,善始善终”之意。
山寺之开创,即始于世。
赤松是为本寺开山始祖,佛法为临济一系之正宗,乃禅门五宗之一。
清乾隆四年(1739)清廷颁赠《大藏经》一部,清雍正特许开期传戒。
民国期间,曾为贵州佛教会所在地。
民国十八年(1929)果瑶法师于此创建贵州佛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怀一法师主持法锡,躬耕自食,修头陀行。
“文革”期间,寺废僧散,院宇他用。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及贵阳市人民政府为恢复弘福寺屡有决策。
1983年,弘福寺列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同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7月28日交还僧人管理,由贵州省佛教协会会长慧海法师主持寺务。
在省市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怀重视和四从弟子的支持下,慧海法师经过十余年诛茅觅础,苦心经营,不仅将弘福寺殿堂修复一新,还增添了不少新的建筑物,重复以往庄严恢宏的气象,成为贵州省一座庄严雄伟、道风纯正、禅门临济中兴祖庭。
师这功德,堪与赤松和尚媲美,而并垂不朽矣。
沿“九曲径”蜿蜓盘旋,经二十四拐,可抵达寺庙。
寺庙殿宇雄伟,佛像庄严,石塔林立,古木参天。
径旁摩崖石刻不绝,其中“虎”字高6米余,题名岱山赵德昌书,实为清著名书画家孙清彦〈竹雅〉代笔。
寺后象王岭望城台上(海拔1270米),建有“瞰筑亭”(1986年春刘海粟大师亲书)。
老一代国家领导人曾登峰作诗。
董必武诗:“竞上黔南第一山,老夫腰脚尚称顽。
泉清树古叶微脱,寺外双峰峙若关”。
朱德诗“黔灵山上望贵阳,建设十年换新装。
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劲建家乡”。
黔灵湖景区黔灵湖于1954年拦大罗溪水筑坝而成,湖面积28公顷。
1999年,市政府加大对园建设的投入,完成了黔灵湖清淤工程,使湖库容量加大,大坝更加稳固,水质更加清澈。
黛锁翠围,波光粼粼。
湖中游船点点,游弋自得。
湖光山色,静雅宜人,廓桥水榭,绿杨碧柳,更具黔山秀水的景致。
建于1958年的“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在黔灵湖西岸。
1999年市政府投入专款,进行改造。
更换纪念碑护栏为汉白玉,广场为花岗岩地面,湖畔护栏为草白玉,调整了纪念碑周围的绿化植被,今日的纪念碑更加庄严肃穆。
这座革命烈士纪念碑,标志着贵州省人民对解放贵州省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的崇高敬意,是贵州人同开展革命纪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也是黔灵公园的主要景点之一。
“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于一九五六年建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碑前广场宽六十四米,长三十四米,可容万余人。
台阶六层,五十八级,最高一层耸立着高约三十米的石碑,碑上李子光书写的金光闪闪的“解放贵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二字。
石碑顶端为两层,呈塔型,每一层均有四只翘角,下刻半圆型石花和一枚鲜红的五星。
碑座呈正方形,边长四米二,高一米五,四面中间雕刻有一花环,花环两旁为系着的红绸,以一定的弧度伸向两边,边向下垂挂,两侧雕刻有齿轮、稻谷、麦穗组成的图案。
石阶三重,分别筑有雕花石柱、石拦,离碑座高一米二的上端,四面雕刻有白云托着的和平鸽两只。
图案雕刻精美,意义深远:齿轮象征着工人阶级,旋转的齿轮仿佛带动着整个国家飞转向前;稻谷、麦穗象征农民阶级,同时也象征着人民的幸福,祖国的繁荣;花环则寄托了人民对浴血奋战而牺牲的先烈们的衰思;鸽子象征着祖国和平、安宁;鲜红的五星则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纪念碑四周,青松翠柏环绕,广场两侧桂花、玉兰等植物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