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合说明
1.1 工程概况
1.1.1 地理位置
某某位于某某省某某县xx镇xx乡xx村,所在河流为乌江一级支流清水河的支流毛栗河,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4.8km2,多年平均来水量264万m3。
水库坝址距某某县城30km,毛栗乡至高龙公路直抵水库,交通较为方便。
1.1.2 工程枢纽现状
某某枢纽主要建筑物包括大坝、溢洪道、放水涵洞及灌溉渠道。
大坝坝型为黄色粘土夹少量碎石均质土坝,坝体分两期(1963年填筑部分为一期、1979年填筑部分为二期)筑成,坝顶高程960m,坝顶轴线长85m,坝顶宽4~5m,最大坝高15m。
上游坝坡1:2,下游坝面在953.6m高程设一级宽约21m的马道,马道以上坝坡为1:1.76,以下坝坡为1:2,下游坝脚未设排水设施。
溢洪道位于右岸,为岸边开敞式正槽溢洪道,溢流堰型为宽顶堰,堰顶高程959m,溢流前缘净宽8.5m。
泄槽段总长约100m,平面上分两段,第一段长约60m,第二段长约40m,与第一段成90°夹角折向下游坝脚。
放水涵洞位于左坝段,总长76.5m,断面型式为城门洞型,过水断面0.4×0.8m。
进口设Φ300mm双向转动闸门,取水高程950m。
某某灌区分别由左右两条干渠控制。
干渠总长2.5km,总灌溉面积518亩,其中左干渠长1.3km,灌溉面积383亩,右干渠长1.2km,灌溉面积135亩。
右干渠渠首段建在大坝下游坡面上,未作防渗处理,渗漏较为严重。
1.1.3 工程任务及规模
本工程是一项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灌区范围包括毛栗乡水口、红旗两个村。
某某最初的设计指标为:总库容39.6万m3,有效库容37.9万m3,设计灌溉面积1634亩(其中田653亩、土981亩)。
水库枢纽主要包括大坝、溢洪道、放水涵管及灌溉渠道等建筑物。
大坝坝型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20m,坝顶长143m。
经过本次复核,某某工程规模未达到原设计规模,本次设计按现已建成的坝高和溢洪道结构和不增大现有工程规模基础上确定除险加固工程的设计规模。
现岸边开敞式溢洪道堰顶高程959m,坝顶高程960m(坝高15m),故选取本次某某除险加固工程的正常蓄水位为959m,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原设计为21.9万m3,水库经过30多年的运行,目前库底淤积高程已达949.1m,减少库容量2.55万m3。
经过调整,现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19.35万m3,按水库再运行30年计,经计算坝前淤沙高程950.58m,因此确定水库死水位为951m,相应死库容2.65万m3,兴利库容16.7万m3,设计灌溉面积518亩。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及《防洪标准》(GB 50201—94),工程规模属小(2)型,工程等别为V等工程,主要建筑物大坝、溢洪道、放水涵洞为5级建筑物。
本工程永久性挡水和泄水建筑物所采用的设计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300年一遇。
1.2 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1.2.1 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
该水库于1963年开始兴建,次年开始蓄水。
竣工后水库有效库容仅20.2万m3,大坝最大坝高12.26m,坝顶宽度2.5m,上游坝坡1:2,下游坝坡1:1.76。
由于渠道未完善配套,实际灌溉面积315亩。
溢洪道位于右岸,为岸边开敞式正槽溢洪道,溢流堰型为宽顶堰,堰顶高程959m,溢流前缘净宽8.5m。
泄槽段总长约100m,平面上分两段,第一段长约60m,第二段长约40m,与第一段成90°夹角折向下游河床。
放水涵洞位于左岸,断面型式为城门洞型,过水断面0.4×0.8m。
进口设Φ300mm双向转动闸门,取水高程950m。
灌溉渠道总长2.5km,其中左干渠长1.3km,右干渠长1.2km,实际灌溉面积315亩。
水库蓄水后,由于溢洪道过水能力不够,曾于1971年发生洪水漫顶而溃坝,坝身被冲毁约三分之一,下游稻田被冲淤毁坏达80余亩,损失严重。
溃坝发生后,当地地方政府组织群众对大坝进行了突击抢修恢复,但由于填筑质量差,重新填筑的坝段发生明显沉陷。
1979年,某某县水利电力局将该水库列为全县的重点工程进行了除险加固处理,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大坝加高培厚和溢洪道衬砌处理两部分。
处理后,坝高15m(加高2.74m),坝顶宽度4m。
下游坝面在953.6m 高程设一级宽约21m的马道,马道以上坝坡为1:1.76,以下坝坡为1:2。
1.2.2 工程运行管理
某某建成至今,一直由毛栗乡派专人管理,从1987年后还坚持开展水费征收,水库管理工作较为正常。
虽然灌溉渠道未配套完善,但仍能满足水口、红旗两个村400亩农田的灌溉需水,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发
挥了重要作用。
1.2.3 工程存在的问题及除险加固的必要性
某某兴建于“文革”时期,施工采用突击的方式完成,质量较差。
加之该水库已运行三十多年,枢纽建筑物的部分建筑材料已经老化,一些结构已丧失稳定性。
目前,该水库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⑴、大坝坝顶高程达不到规范要求,溢洪道过水断面不够。
1971年发生洪水漫顶造成溃坝,坝体被冲毁三分之一,修复后的坝段发生明显沉陷。
⑵、1979年除险加固时修建的溢洪道衬砌施工质量差,溢洪道底板和侧墙发生多处断裂,整个墙体随时都可能倒塌。
一旦侧墙倒塌,洪水将直接冲击右坝肩,危及坝身安全。
⑶、现有溢洪道出口正处右坝脚,未与河道连接,洪水迂回冲击、淘刷坝体,影响坝体稳定。
⑷、放水涵洞施工质量差,进口未设截流设施。
1987年6月,放水涵洞消力池发生陷洞,库水几乎漏完。
⑸、大坝坝身及坝基存在两处明显渗漏,总渗漏量0.6L/s。
⑹、大坝上、下游坝面均无护坡,下游坝坡与两岸岸坡连接处未设排水沟,坝坡受雨水冲刷严重。
下游坝脚未设排水棱体,坝内浸润线较高。
⑺、放水涵洞进口双向转动闸门已损坏,需更换,进口消力池需改建。
⑻、下游河道行洪能力不够,需疏浚扩宽。
鉴于上述问题,某某需除险加固。
2002年4月,受某某县水电局委托,由我院承担某某除险加固设
计。
我院根据现行有关规程规范进行了勘察和试验工作,并于2002年6月编制完成本报告。
1.3 工程特性表(附表1.3)
表1.3工程特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