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务和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变化的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1)描述性研究,即描述城市现象的空间现状;(2)解释性研究。

即研究城市现象的因果关系;(3)评价性研究,即既要认识资源空间分配不平衡性,又要识别那些符合效益和社会公平标准的可供选择的状态。

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是各种人文要素和似然要素的综合体。

1、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P7)2、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4、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四阶段:一、1920年以前(一战刚结束)城市地理学在地理学体系中式一门年轻的学科,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

在此之前,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或称居民点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1920-1950三、1950-1970四、1970年以来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1、1949年以来的兴起阶段2、1949-1966年的相对萧阶段3、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4、1976-1990年的振兴阶段5、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研究和应用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加深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思考题1、谈谈你对于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一、城市和城镇在许多场合下,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是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P20)笼统的说,中外各国大体都有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这样一套居民点的系列。

村庄和比村庄还小的居民点一般是乡村型的居民点,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镇和比镇大的居民点是城镇型的居民点,统称城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集中点。

第二节城市地域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

一、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二、城市的实体地域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三、城市的功能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

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

1、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megalopolis)法国戈特曼1957 年提出有许多都市区首尾相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串的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时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接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工业化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3、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1986年,周一星在分析中国城市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时,提出了都市连绵区这一概念,以与国外普遍使用的大都市带(megalopolis)这一概念相对应。

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有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4、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城市群这一名词是由姚院士首先提出来的,在我国得到了1广泛的应用,甚至已经写入了“十一五规划”。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

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和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这种集合体就称之为城市群。

但是城市群的提出和应用有两个先天不足的问题,一是没有界定指标,划定城市群范围的任意性太大,空间尺度不明确;二是不规范,城市群的英文译名是“urban agglomeration”,而“urban agglomerations”在国际上恰恰指的是都市区范围内的城镇聚集体(请见《联合国人口统计年鉴》在大城市清单里明显列出两栏人口规模,一栏是city proper,指行政上的中心市,一栏是urban agglomeration,指这个中心市的都市区)。

5、都市圈6、城镇密集区这是对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的一种称呼,是一个比较中性的、一般的、可以广泛使用的词汇,用“城镇密集区”做规划被误导和误解的可能性很小。

第三节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30)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P30)城乡划分有多方面的意义,最基本的目的是用于区分城乡人口。

城乡人口结构的状况是极为重要的国情状况,向来受到各国世界组织的重视。

三、市带县体制思考题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非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生产与发展第一节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城市产生于发展的区域基础一、区域地理自然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分布而影响城市发展。

大多数城市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适度降水。

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节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生产和发函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巴朗斯基曾经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是绝对个性化的特点。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1、大、中、小位置这是从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而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P43-44)这是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所有的城市原则上都要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施。

运河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船型不断加大,吃水不断加深,河口港城市向下游出海口方向推移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铁路是现代快速、大运量运输的主要方式。

城市与铁路的关系也有不同类型。

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3)为满足某种专门的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单一的职能职能形成采矿基地、集镇和渡口等小聚落,唯有身兼两种或两种以上职能的才有条件形成较高级的聚落。

大城市之所以能形成,乃是身兼三种职能,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结果。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P46)二、运转功能、区际贸易与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所谓运转功能(break-in-transport),美国拉格(D.S.Rugg)教授认为可以分成三类:(1)实体运转(physical break)。

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2)商业性转运(commercial break)。

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3)政治性转运(political break)。

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是需要付关税。

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第五节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技术进步自古以来就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社会爆发了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可以理解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阶段,或第四次工业革命。

在生产领域,一方面,大公司进行的是1大规模生产和中心化管理,其运作本身就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流。

另一方面,知识逐渐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因而需要大量的信息才能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