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刑人员思想道德教育
遵纪守法教育
法者,国仰以安也;顺则治,逆则乱,甚乱者灭,"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天网 恢恢,疏而不漏","恶有衅,虽贵,罚也","王子犯法与 庶民同罪","不用法者,国有常刑"。 守法是道德的底线,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守 法是一个公民的立身之本,也是处世之本。由于不学法, 相当多的罪犯是法盲、准法盲,才导致犯罪。通过法制教 育,使罪犯分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亲身体会到法律的尊严,从藐视法律、目无法纪、践踏法 律到认识法律的威严、神圣,达到加深认罪服法、知法守 法,不敢违法犯罪的目的,为将来出狱后做一个合格的守 法公民打下基础。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遵纪守法是每个 公民的基本准则。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让我们每个 人把遵纪守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社会道德教育
德,国家之基也,"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恩欲 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 则遗臭万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永远是我们 道德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它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 聚力也是我们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柱。现代社会生活可 以给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自由都 不能突破做人的底线。通过社会道德教育,使罪犯懂得人 生的意义,在美与丑、公与私、荣与辱、是与非、善与恶、 真与假等一系列观念上分清是非,告别昨天,迎接明天。
知错能改教育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不虑前事之失,复 循覆车之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贵于无 过,而贵于能改过","吃一堑、长一智","过而不 改,是谓过矣","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 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的弱点 和缺陷,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完美无缺,要正确 对待失败和挫折,要善于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 教育罪犯作为罪犯要比常人更懂得珍惜机会、珍 惜生活,认真吸取失败教训,不要一意பைடு நூலகம்行,做 一个聪明人,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结束语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师矣”,魏源 说:“学习之道,犹食笋而去其箨也”。 正如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 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 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 时代性”。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 是在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 新,如果离开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团结友爱教育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兼相爱,交相利","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恶则乱"。 团结、友爱指的是罪犯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团结、 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无论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 国家、一个团体,只有大家以实际行动搞好团结,才能有 力量,才能使人心情舒畅,才能和睦相处,否则,只能是 人心涣散、人心相斗,是一盘散沙,就没有凝聚力和战斗 力,还会丧失人的斗志,阻碍社会的生活进步。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本是同根生,相煎 何太急"。 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爱的社会,教育罪犯拥有爱心, 学会爱,真心爱,用心爱;除了爱祖国,爱家庭,还要爱 集体、爱自然、爱环境等,有爱才会有真正的和谐,对那 些不道德、不文明的人和事要敢于抵制和批判。珍惜骨血 之情,毕竟血浓于水,亲情和友情是每个人战胜困难和挫 折时的"强心剂"。
学习教育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尽信书,则不 如无书","学不可以已","开卷有益","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因各种原因,罪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 占一定比例,相当一部分罪犯是由于文化低才导致犯罪的。 教育罪犯选择良书是读书的关键,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 书可以改变生活,学习时应专心致志,要虚心请教,要成 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要好好用功读书,将刑期当学期, 努力学习文化、法律、技术等,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重 返社会能有立足之地,为奉献社会作准备;用前人发奋学 习、废寝忘食的精神如汉代的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 股"、董仲舒苦读、宋代杨时和游酢"程门立雪"等典型事 例来教育罪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学习没有止境,人要 活到老、学到老。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篇
前言
社区服刑人员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不学法、不守法而滋生错 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绝大多数缺乏中华传 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缺失传统道德文化修养, 颠倒是非,混淆善恶,对一些丑恶的、该批判及 抵制的思想、行为反倒认为是光彩的、学习的和 奉行的,正因为迷失正确的方向,才走上了犯罪 的道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道 德观,用传统文化的琼浆去润育罪犯,让罪犯在 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改恶从善,弃旧图新,与过去 彻底决裂,在改造中实现自我。
自律教育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律己则寡 过"。 教育罪犯注重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自控力 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具有社会性的重要标志, 也是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罪犯多是因自 控力差,才导致行为过激或失控造成犯罪的。要 善于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冲动的行为。
人际交往教育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非诚心款契,不足以结师 友","善人者,人亦善之","居必择郊,交必良友"。 罪犯在服刑期间所涉及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为与监狱 民警、与其他罪犯之间、与监狱职工、与社会人员(含外 协人员)的关系问题。教育罪犯在任何一个群体中,人际 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与支持,人与人的关系 都需要感情的投入。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换个角度、调 换角度,以友善的态度与干警相处、与家人相处、与朋友 相处、与其他罪犯相处;正常的人都希望生活在友好、友 谊、友爱的氛围中,在生活实际中,随时需要处理各种各 样的人际关系。罪犯之间相互交往并不是吃吃喝喝、拉帮 结伙、违规违纪,而是在改造中相互激励、相互帮助。
自尊自重教育
人必其自爱,然后人爱人;人必其自敬,然后人敬 之,“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得人者,先得之于己者 也,失人者,先失之于己者也”,“天作孽,犹可违;自 作孽,不可逭”,“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失去了信 心和希望,对生活抱作破罐破摔的态度,是可悲的,人生 的命运是自己的态度决定的,人生的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人生的幸福是自己打拼来的。教育罪犯,作为一个人,不 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做人的尊严,要有自尊。要有自爱 之心,不随便抛弃自己,放弃自己,要自己尊重自己,珍 爱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尊重自己,放弃自卑心理,才能 赢得别人的尊重。
尊老爱幼教育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孝道概念,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之一;就个人而言,孝道 乃是做人的根本,父母创下的家产家业,是子女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父母积累的人生经验,更是子女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历史上许多家喻 户晓的人物及故事如木兰代父从军、黄香扇枕温席、王祥卧冰求鲤、 董永卖身葬父等以及《二十四孝史》、《弟子规》等资料加以教育。 孝敬老人,基础在养,重点在敬,养是物质上的保障,敬是精神 上的慰藉,只有养敬兼备,才算是真正的孝道。用动物中羊羔跪乳、 乌鸦反哺的事例教育罪犯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孝亲敬老活动,增进 社会和谐,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形成敬老、爱老、 助老的风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 思想道德观念对孩子的成长甚至是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为子 女做好模范榜样作用。
正文
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滋 养了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即使到了今天, 也还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在浩如烟海 的古籍中,有许多格言、警句是古代伟大 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等的 精辟见解,其思想深刻,语言精辟,历来 为人们所传颂,许多耳熟能详,现在对我 们开展罪犯思想教育仍然有一定的启迪和 教育作用。
诚实守用教育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君子养心莫 善于诚,至诚则无他事矣","巧伪,不如拙诚","人而无 信,不知其可也","言不信者行不果","小信成则大信立"。 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把诚实守信放在了 自身道德规范中的非常重要位置。诚实守信是社会对做人 的起码要求,所谓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所谓 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 自己应承担的义务;诚实和守信,两者意思相通,是互相 联系在一起的。诚实是社会的基础,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 基础。教育罪犯认识到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坑蒙拐骗、 不守准则、不讲信用、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欺骗欺诈的 现象、行为是可耻的,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要坚决予以批 判和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