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易错题型分析例谈

高考语文易错题型分析例谈

高考语文易错题型分析例谈安徽省砀山中学教研室任宝剑纵观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18套试题,笔者想结合学生平时训练中易错的题型进行综合分析,归类梳理,冀望理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启示,为备战2008年高考的同仁们献计献策。

一、语文基础知识部分就2007年高考18套试题而言,语言知识题多数稳定在4道。

这样,字形、字音、熟语、病句、标点、语句衔接等内容中总会有轮空的,而字音、字形、熟语、病句等考查的几率最大,因此,2008年的复习,在这一块,可适当减少对语言知识专题的复习时间,在全面复习的前提下,应适当突出一下重点。

而在重点复习的过程中,熟语(成语)属广大考生的易错题型,且为各套试卷所不回避的“常青树”,每年每套试卷必考。

就“熟语(成语)”这一题型的设置特点而言,一般用选择题的形式,要求从A、B、C、D四项中选出运用正确的或不恰当的一项。

“熟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错误的)的类型一般为褒贬不当、不合环境、使用对象错误、前后不搭配、望文生义、重复赘余等。

而易错的地方是成语有本义、引申义并存的情况,由于语言的发展,现在多用引申义,而一旦运用了本义,多数考生就误以为这是错误的。

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第2小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

C.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D.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分析:“粉墨登场”:化装好了上台演戏。

(粉墨:指化装用品),今也用于讥刺某些人登上政治舞台。

这里用的是其本义,属使用恰当,应选A。

而不少考生由于思维的定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这道题上痛失其分。

B项“洋洋洒洒”形容说话或文章篇幅长,连续不断,颇有气势。

不能形容“中华地方文化”,这里用错了对象。

可改为形容事物或景象丰富多彩、盛大壮观的“洋洋大观”。

C项“完美无缺”,指完备美好,没有缺点。

它只能用来形容人或物,作定语或谓语,不能修饰动词,不能作状语。

可改为“完好无损”。

D项“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也指书画文章等作品笔调的畅达。

表现手机功能齐全,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大,应该用“淋漓尽致”。

二、文言文阅读中有关语意推断类题型这类题是文言文阅读中必考之题,要求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作出判断,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文意的综合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人在选项的编制方面必然也会设置一些障碍来干扰考生。

设置的手法多为混淆是非的方式:①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没有这个意思,硬说成有这个意思;②断章取义,即有意将原文有关事件的经过搞乱,做出一种错误的结论;③张冠李戴,正误参半;④以偏概全;⑤对事件妄加推断,夸大事实。

正是因为试题干扰项的这种种设置,使考生在分析概括时常易出错。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尊重原文,切忌读不懂原文就急着做题,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文中作者身上,随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观点。

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0题中的D 项: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分析:在原文中与D项相关的语句是“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洁,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

翻译的意思是:“宋均心性宽厚、平和,不喜欢卖弄法律条文。

常常认为,苛刻使用法律条文的人,自身可能是廉洁守法的人,但可能会狡诈、刻薄,将灾难强加给百姓,而百姓的灾难、流亡都是因为这些引起的。

在宋均当尚书时,常常想向上陈述,但因为当时天子特别的严厉,所以没有敢陈述。

”由此看来,选项误将这类人看成了两类人,犯了“无中生有”或“正误参半”的错误。

考生若不细心,很容易错判。

三、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这类题易出错的地方在其最后一题,即依据原文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断。

“推断和想象”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成为高考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

从历年这类阅读题来看,命题人主要的“设伏点”有九个方面:(1)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应的表述或暗示,选项某些内容是命题者硬加进去的;(2)答非所问:尽管选项内容出自文章,但与题干毫不相干;(3)曲解原文:利用文中某一词语原有的多义性或某一短语的歧义性(这一词语或短语在原文中是无歧义的),故意曲解原文意思;(4)偷换概念:选项中将原文词语用似是而非的非等值概念替换,常见的方法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5)源流倒置:选项在时间上将原文内容提前或滞后;在因果或条件与结果关系上将原文的因(或条件)果互换,在“源流”关系上,将“源流”互换;(6)以偏概全,即以片面的局部的来概括整体的;(7)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特称变全称、已然变未然、未然变已然、或然变必然、必然变或然;(8)扩大或缩小范围:把局部当整体,把整体当局部;(9)加重或减轻程度:把轻度说成重度,把重度说成轻度。

例如2007年全国卷(Ⅱ)第7小题: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

B.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订,将使现有生物都得到充分的维持、保护和利用。

C. 由生物物种多样性分布不均的原因得知,沙漠和极地地区的生物物种比较贫乏。

D. 日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培育动植物的新品种,弥补物种的缺失。

分析:A项,依据原文最后一段,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改造生物基因”属无中生有,是命题者强加上去的。

B项,从原文可知“尽最大可能维护、保护和利用”的是“生物的多样性”而不是“生物”,此属偷换概念。

C项,由第二段“高温多雨,地理位置相对孤立,境内地表复杂,使得这里生存的生物种类最多”,可以推断出“沙漠和极地地区的生物物种比较贫乏”,这是正确的。

D项,“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原文中最后一句话)中是提出了重要性,而没有讲具体方法,因此此推断是错误的。

四、文学作品阅读题这类题究竟是用原文中的话语组合答题,还是用自己的话语结合理解来答题,换句话说,阅读——理解之后的表述如何准确到位,在这一点上,学生普遍反映难,易出错,这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对文中的信息采取提取、移用、组合、综合等方法来优化答题,准确作答。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又称抓中心句法)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费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第14题,文中画线的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要准确解答这道题,我们就要抓住画线句(中心句)在全段的位置这个关键。

分析发现,在这个中心句后,接下来的内容依次描绘了三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分别用“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莲荡也是”、“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作提示语,所以答题区间很好找。

概括每幅画面时应都带上“风”字,动词力求不重复,语言要凝炼。

参考答案为:①风拂炊烟图;②风吹莲荡图;③风摇树木图。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

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

请看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8小题和第19小题。

第18小题:从文本(《泰山之思》)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可根据第六段“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洋洋自夸”和“流露的是一种卑怯的意识”等信息直接提取作答:①自夸(自大、自狂、轻狂、狭隘等也可);②卑怯(“自卑”也可)。

第19小题: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分析这道题可以整合自己的理解和文中的关键句来作答。

文中关于泰山文化历史的描写在第一、二、七段。

筛选各段主要信息,即可得出答案: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

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或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

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3.综合分析,条分缕析法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

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

例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的第16题: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态度、情感进行概括的能力。

作者的情感,有的是直接抒发出来的,有的则借助物、事、人等间接表达出来的。

本文的标题为“乡村的风”,内容则是借乡村的风表达对乡村、乡村的人、乡村的风俗人情等的敬爱、感激和赞美之情。

概括时应力求准确完整,不遗漏要点,分条阐述。

参考答案为:(1)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2)对给予自己温情的乡村的感激;(3)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4)对乡村纯朴的风俗人情的赞美;(5)对自然永恒、生命生生不息的敬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