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属性专业名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代码:050420学科门类:艺术学支撑学科:文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扎实地掌握广播电视编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电视传播理论和电视编导技术,进行创意策划、电视采访、文艺编辑、节目摄像、剪辑制作、受众调查和节目评估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为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音像出版社、节目制作公司、网络媒体、广告公司、演出公司、传媒集团、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方面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本计划实行“2+2”即平台加模块的教学模式,即第一、第二两个学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学、第四两个学年主要学习广播电视编导方向课程和模块选修课程。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广播电视编导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节目策划、摄制、编辑、制作、管理与评估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基本实践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独立制作和完成广播电视节目、纪录片和剧情短片,具备一定的电视拍摄和编导能力。
2、熟悉党和国家新闻及文艺宣传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3、了解国内外广播电视现状、理论前沿,以及技术发展的动态。
4、掌握电视摄像、采访、制作、策划、编辑、传输、受众调查、节目评估等专业技能;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6、具备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与艺术创新能力;7、掌握所学专业及其方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动态。
具有一定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素养。
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
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8、对四川以及西部影视文化具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9、普通话、外语、计算机等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及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三、、主主要要专专业业学学科科课课程程简简介介1、中国古代文学(共72课时,4学分)中国古代文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
它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古代文学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况、文学分期及其重要作家作品,把握各期文学发展的特点;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为专业的发展奠定广博而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2、中国现当代文学(共36课时,2学分)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以二十世纪的社会变革为背景,审美思潮的演变为依托。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现当代文学发展基本概况,了解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现代审美眼光鉴赏经典作品和评价重要作家,从而陶冶情操,为专业学习和发展奠定必要的文学功底。
3、汉语基础(共72课时,4学分)汉语基础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
它包括古代汉语及现代汉语两部分。
古代汉语是一门带有工具性的基础课。
它由语言知识、文选及练习组成。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能够阅读一般的文言文。
在现代汉语教学部分主要学习基本语言学理论和现代汉语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尤其注重语言修辞艺术的学习,提高驾驭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艺术概论(共36课时,2学分)艺术概论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艺术起源、发展、变化、联系的基本规律予以充分地了解,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理性认识;探讨艺术与经济、艺术与政治、艺术与哲学等之间的关系,认知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
5、美学原理(共36课时,2学分)美学原理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
它课程重点讲授美的本质、美感的特性和审美教育的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原理和鉴赏的结合,注意介绍、分析中西美学史上有代表的美学思想。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高雅的审美观和敏锐、独特的审美感,并能运用于审美鉴赏和分析的实践。
6、外国文学(36课时,2学分)外国文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古希腊文学直到二十世纪的外国文学发展史,重点是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鉴赏,通过比较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文化特色,扩大专业视野,丰富文学知识。
7、应用写作(共36课时,2学分)应用写作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是研究应用写作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文体写作方法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的学科。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把握常用行政公文、事务文书、专用文书的特点、体式规范和写作要求,培养学生运用应用文体裁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处理公私事务的能力。
8、公共关系学(共36课时,2学分)公共关系学是文化产业管理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基础课。
它以建立社会组织和个人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为要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为目的。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知识和技能,正确认识公共关系学与市场经济、尤其是文化市场和文化建设的关系,树立公共关系为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服务的观念,从而掌握公共关系为专业发展和社会实践服务的本领。
四、主要专业课程简介1、视听语言(90课时,5学分)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认识视听语言的概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了解视听语言的本性和形成的生理和心理依据;掌握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和基本规律,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影视视听思维能力,从而知道自己的影视创作。
2、非线性编辑(108学时,5学分)本课程是非线性编辑是影视制作流程中重要环节。
本课程力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视频非线性编辑的系统原理、软件操作与编辑技巧等。
从而使学生具备独立使用视频非线性编辑系统地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视频编辑基础理论、EDIUS软件的剪辑操作、特效制作、字幕设计等内容。
3、影视编辑与剪辑艺术(54学时,3学分)本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专门研究影视创作中最基本环节之一—镜头组接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的课程。
在系统讲述镜头语言表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操作性,结合电视的大众传播特性,规范化地总结了影视创作中的编辑特点和剪辑技巧,使学生能够掌握剪辑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树立剪辑意识。
4、摄影(54课时,3学分)本课程系统全面介绍了图片摄影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摄影创作实践的技巧理论,通过大量的实例操作经验总结,结合分析摄影作品,使考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以理论指导实践,所学与所用有机结合。
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各个时期主要摄影流派的摄影作品,并且根据摄影的不同门类,展示了中外摄影大师的著名作品。
通过深入探索和研究各种流派题材的构思、各种造型手段的运用、创作个性风格以及时代特点等,使考生在提高摄影图片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掌握赏析摄影作品必备的基本知识。
5、摄像技术(108课时,5学分)本课程培养考生对影视摄影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的实践及应用能力,分为静态摄影基础和运动摄影两个部分的讲解和创作训练。
通过对影像构成要素的分析和讲解,进而建立用影像语言表述的意识,并在摄影构图课程基础上了解动态影像表现手段的特点,从单一画面的造型表现过渡到连续画面的造型表现。
要求考生在掌握电视影像表达的技术和操作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运用影像语言进行传播和沟通,能够运用所学的影像表现手段解读电视或电影作品,能够创造性地完成电视节目的前提拍摄工作。
6、导演基础(54学时,3学分)掌握舞台导演的基本技术,内容包括组合、绘意、动作、节奏、做工五个部分;同时重点掌握影视导演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包括影视导演的素质与任务;剧本分析与影片定位;导演构思、导演阐述与分镜头;人物分析与演员处理;画面构成与空间调度;电影中的时间处理;导演与各创作部门的关系;声音构成;剪辑与后期制作等。
7、电视节目制作(54学时,3学分)从技术与艺术的角度给学生讲解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摄像的技巧;编辑的原则;电视新闻的拍摄特点等。
课程内容包括介绍摄像机的使用方法;电视节目的照明方法;线性编辑系统的使用方法;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使用方法等。
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实践水平。
同时认识各种电视节目形态并得到基本的训练。
8、剧本创作 (54课时,3学分)使学生掌握影视剧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剧本创作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剧作理论、剧作元素训练、小品创作、影视剧本创作等。
五、实践教学(共81学分,其中课程内的实践教学共612学时,折合约43学分;占总学分的42.6%。
)(一)、实践教学的类别这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课程。
一是规定内容的实践,主要是指入学教育、军事训练、见习和实习、毕业创作或论文;二是自选内容主要的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假期的社会实践、平时的专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三是包含在各门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学生参与的影视作品创作;四是学生创作并发表的影视作品和撰写并发表的学术论文等。
旨在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运用到有关领域和相关课程的实践活动中去,更好地认识社会和提高实际工作的应用能力。
(二)、实践能力及其培养要求1、实践能力的理解。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能力包括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有三:一是采、编、播的能力,能熟练地掌握基本技能进行各类影视作品的创作,并能承担记者、编辑、导播等工作。
二是写作能力,如能写作各种常见文体,并能撰写影视剧本的节目策划文稿;三是沟通能力,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还能运用标准流畅的普通话进行演讲和朗诵。
综合实践能力主要有四:一是能独立进行专业创作的能力,包括创意到成品的各个环节。
二是社会实践能力,能对相应问题进行灵活交流。
三是统筹安排能力。
2、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是集中安排,如开学的国防教育、大一年级的写作基础、普通话训练、每学年的文化传媒活动月和就业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以及根据学校和系上工作需要的临时安排,同时要求所有任课老师都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安排讨论、社会调查、撰写专业文案和课程论文等。
二是分散安排,如到各级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文化传播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见习、假期的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的活动等。
三是积极投入创作并参加各类影视作品比赛活动,以赛促学,学以致用。
(三)、实践教学环节:共81个学分。
六、各学期学周分配七、课程计划表(详见附件EXCEL表格)八、有关说明为了切实体现“平台加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要求和特色,现将各种类型的课程设置做一简单说明:(一)、公共基础平台课:692学时,其中实践112学时;42学分。
是按照国家规定开设的政治理论系列、法律基础、计算机运用、大学英语和体育等课程,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遵纪守法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具备必要的现代科技知识和英语能力,并拥有健康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