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活动指南目录一、组织工作二、参赛人员范围三、项目设置及相关要求(一)项目设置(二)项目说明、要求及评选指标1.交互式教学设备公开课竞赛2.教育技术论文竞赛3.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竞赛4.教师微课竞赛2018年7月5.创客教学案例竞赛四、参赛办法(一)参赛流程(二)报送及评审五、联系方式(一)大赛办公室联系方式(二)单项赛事联系方式一、组织工作主办单位:甘肃省教育厅承办单位:甘肃省电化教育中心二、参赛人员范围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教育管理者。
三、项目设置及相关要求(一)项目设置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活动(以下简称“活动”)按小学组、中学组、学前组(按照作品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划分)设置项目。
1.小学、中学组:交互式教学设备公开课竞赛、教育技术论文竞赛、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竞赛、教师微课竞赛、创客教学案例竞赛。
2.学前组:交互式教学设备公开课竞赛、教育技术论文竞赛、教师微课竞赛。
3.综合组:包含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教育管理者,5项竞赛均可参加。
(二)竞赛项目分类说明、要求及评审指标1.交互式教学设备公开课竞赛:交互式教学设备公开课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电子书包等信息技术设备和教学资源,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优化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案例、开展翻转课堂、探究学习等课堂教学案例(以下简称“课例”)。
课例应反映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入融合,实现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技术支持下的新方法、新模式的教学应用。
(1)课例要求必须是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的实施,要注重教学整体策略,包括教师的示范、演示、提示、指导、讨论等,同时也要注重个人、小组等开展的基于交互式教学设备的交互、探究、展示、评价等活动,要体现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注:部分教师参赛积极性较高,却忽略了征集课例的要求,所报课例不符合本活动的要求,未使用电子白板、互动电视或其他交互式媒体,仅是投影屏幕+PPT演示型教学,这类课例将不会入选、获奖。
课例的评审注重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注重学科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而不仅是熟练应用技术。
具体考量指标涵盖以下几方面:——教学目标符合新课程标准,明确完整,可操作、可检测,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设计要素完整,结构严谨,重难点突出,活动恰当,技术应用要体现出优势;教学反思中的技术应用成效归因分析明确,问题挖掘准确,改进设想具体。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新媒体环境下学与教方式的转变;能够采取多种策略组织教学,教学环节合理、自然、流畅;教学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经历,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能够将新媒体新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工具;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促进师生、生生深层次互动,共享课堂;恰当巧妙运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组织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学科的科学认识;具有有价值的实践创新行为,体现出技术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
——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清晰、生动,书写规范,教学设备操作娴熟;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的基本特征实施教学。
——实现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获得发展;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民主、向上,学生的情感、行动和思维参与积极、活跃。
(2)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要求教学设计: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握学科教学特点,体现师生共同成长;要对所选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包括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者进行分析,阐述基于交互技术的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明示教学中所用资源(硬件环境、教学平台、学习工具或软件);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基于交互式教学设备或智能教学环境创新的学与教策略和方法,体现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注意包括应用新技术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关键问题、教学资源的应用、对互动课堂过程和结果的思考等。
课件资源:教学课例中使用到的课件及资源须上传到活动平台中,多个课件资源打包上传。
上传利用电子白板软件制作的教学课件。
(3)录制视频课例要求:——必须是完整的一个标准课时的课堂实录。
——为保证录像效果,拍摄交互式设备屏幕上的图像时,建议用数据线或录屏软件专门采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双机位或多机位。
在录像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活动的拍摄。
用摄像机附带麦克风或专用麦克风采集声音。
录制完成后,要对上课录像和交互产品图像进行编辑,恰当展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
——每个视频文件的片头应为蓝底白字,时长3秒,包含“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活动”字样及学科、年级、教材版本、课题、教师姓名、单位名称等信息(示例图详见活动专题网站)。
——教学录像要保证图像清晰,能够清楚地呈现师生活动和交互产品画面;画面无抖动、无倾斜、无变形;白平衡准确,曝光适当;声音清楚无杂音。
——课例以flv格式上传,总大小建议不超过700MB。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课件等以zip压缩包的形式上传。
(各表模板请在大赛网站下载)。
2.教育技术论文竞赛: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过程中的实践、思考,在总结、提炼其中的经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梳理和探究,撰写相关论文参加竞赛。
(1)选题可从以下方面考虑:——基于新的信息技术、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培养提升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新型学习理论的构建,体现脑科学、学习科学、深度学习、具身认知、新型混合学习等研究新进展;——“一师一课”、微课、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课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共享与服务研究;——“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和“同步课堂”的应用研究;——网络教育新型发展形态、变革路径及趋势研究,尤其是网络学习空间、“互联网+”、网络教研的创新应用;——以人工智能、AR/VR、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智能引领教育变革,创新教与学方式,开展学习分析、个性化服务、教学评价、人机交互、群体协作与沟通、创客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教育产品支撑下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
——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提升教育公平的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等,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泛在学习环境,及“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的研究;——以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决策科学化,促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
(2)征文要求:文章要有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内容,能突出重点,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能反映学术和实践创新。
文章应包含题目、摘要(200字以上)、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文中引等。
不要在论文里写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等联系方式(范文请在大赛专题网站查阅、下载)。
3.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竞赛:竞赛目的是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所提交的竞赛空间应能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空间在课程资源建设、师生教学互动和学科网络研修中的作用,具有特色主题。
(1)参赛要求: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竞赛分为教师空间和教研员空间。
教师或教研员应依托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效果突出,并总结提炼形成“网络学习空间典型案例”。
(2)教师空间考量指标具体涵盖以下几方面:——呈现利用空间进行教学的情况,至少包括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教学的学习成果、资源等内容,且能充分展示出资源应用的系统性、教学适用性、原创性。
——呈现基于平台参与网络集体备课、教研、网上评课等活动的情况,且过程记录完整,其中必须包括作为集备组主备人之一完成的1个学期的集体备课过程及相关资料。
——呈现利用空间进行课程教学交流、学习讨论、提问、回复、学习交流的情况,且过程记录完整。
——呈现利用空间布置作业、批阅作业、在线测试、学生评价与反馈的情况,且过程记录完整。
(3)教研员空间考量指标具体涵盖以下几方面:——呈现教研员利用空间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活动情况,且过程记录完整,并能够体现出教研的创新性。
——呈现教研员组织开展区域网络集体备课、教研、网上评课等情况,且记录完整,内容丰富,能够体现出对教研形式等的创新。
——每个教研员空间应创建(或指导)不少于3个集备组,每个集备组不少于5名成员,每个集备组至少完成1个学期的集体备课。
4.教师微课竞赛:“微课”是指按照最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帮助学生掌握课堂教学中单个知识点为目的,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具有教学时间短、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的特点。
可帮助教师解决特定知识点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点。
(1)教学视频要求参赛教师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精心备课,设计课程,录制成时长在5至10分钟以内的微课视频,并配套提供教学设计文本等辅助材料。
所提交的视频要求图像稳定、色彩正常、声音清晰、声画同步;能较全面真实反映教学情境,能充分展示教师良好教学风貌。
单机拍摄稳定,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自然;拍摄设备不限(如DV摄像机、数码摄像头、录屏软件等均可),视频要有片头片尾,显示标题、作者、单位等信息。
主要教学内容和环节有字幕提示或说明;视频格式为:MP4。
如有配合视频讲授使用的教学课件,也需提交,限定为PPT格式。
(2)教学设计要求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应说明微课的使用方式设计,如用于课前、课中或课后,与课堂教学如何整合等。
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学科、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
文件格式:WORD。
(3)评审时具体考量指标涵盖以下几方面:——材料完整规范程度:包含微课视频,以及在微课录制过程中使用到的全部辅助扩展资料,教学方案设计等;微课视频时长8-10分钟,视频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等;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作者、单位;配合视频讲授使用的主要教学课件限定为PPT格式,需单独文件提交;其他拓展资料符合网站上传要求;教学方案设计表内应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学科、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
——选题价值:以教学环节中某一知识点、专题、实验活动作为选题,针对教学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进行设计,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教授类、解题类、答疑类、实验类、活动类;选题尽量“小而精”,具备独立性、完整性、示范性、代表性,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