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湿地处理原理及工艺
二、土地处理技术的类别及工艺特征
③ 地表漫流系统(Overland Flow Process,简称OF系统) OF系统适用于透水性较差的粘土和亚粘土,污水借喷灌或 浸灌等方式有控制地投配在土地表面,使之形成薄层漫流 通过地表,流入下游集水渠直至就近的水体。地面上种植 耐水植物供微生物栖息并防止土壤流失,净化机理类似滴 滤池等生物膜附着生长的系统。 地表漫流系统兼有处理污水与生长植物的双重功能。实际 上,天然或人工湿地就是OF系统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土地处理工艺的机理
3)土壤的物理化学作用 土壤中的粘土、腐殖质构成了复杂的胶体颗粒体系,而各 种污染物大多也以胶体状态稳定存在于污水中。当污水进 入土层,原来两种各自独立的体系便构成新的胶体体系。 由于电解质平衡体系的破坏和土壤层中腐殖质等高分子物 质的不饱和特性,导致在新的体系中发生一系列的胶体颗 粒的脱稳、凝聚、絮凝和相互吸附等物理化学过程,从而 使污水得以净化。
二、土地处理技术的类别及工艺特征
② 快速渗滤系统(Rapid Infiltration Process,简称RI系统) RI系统是将污水投配到由不透水层围合而成、内填高渗透 性土壤的渗池中,土层表面对栽培植物没有要求。采用表 面间歇布水方式,污水被均匀投配到土地表面并很快渗滤 地下。系统主要的水力途径是通过非饱合带的渗流进入收 水暗渠及集水井,或直接补给地下水。 RI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污水处理,当然系统的运行也能达到 其它目的,如:1)回灌地下水或补充就近的地表水体;2) 干旱地区用于污水的再生或回用;3)将污水季节性地存 放于快渗池下部,以利干旱季节的农灌。
三、土地处理工艺的机理
污水流经土壤得以净化的过程极为复杂,其净化机理是多 种作用、多种过程的综合过程。 1)土壤的物理作用 a)过滤:污水流经土壤,其中的污染物质及悬浮颗粒被 土壤团聚颗粒间的孔隙所截滤,污水得到净化。影响土壤 物理过滤效果的因素有:团聚颗粒的大小、颗粒间孔隙的 形状和大小、孔隙的分布以及污水中悬浮颗粒的性质、多 少与大小等。
一、土地处理技术概述
目前,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不仅可用于市政污水的治理,还 用于治理垃圾渗滤液、食品加工业废水、肉类加工废水、 食用油厂废水、农灌排水和被污染的地下水等。 现代意义上的土地处理技术以污水的处理和利用为前提, 注重环境和生态效应。它以下列四个特征从本质上有别于 污水灌溉:
一、土地处理技术概述
二、土地处理技术的类别及工艺特征
⑤湿地系统(WL) 湿地处理系统是一种利用低洼湿地和沼泽地处理污水的方 法。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种有芦苇、香蒲等耐水性、沼泽 性植物的湿地上,废水在沿一定方向流行过程中,在耐水 性植物和土壤共同作用下得以净化 湿地处理可用于直接处理污水或深度处理。污水进入系统 前需预处理,方法有化粪池、格栅、筛网、初沉池、酸化 (水解)池和稳定塘等。 目前发达国家常将污水进行一定程度的预处理后,在污水 厂就近选址,通过测定所选污水处理或处置地的土壤性质、 地面坡度和布局、农作物生长需求、地下水位情况、可用 面积大小、当地水源要求等因素,确定采用不同的土地处 理技术。
3~21m 喷灌或浸灌 15~120
每周配水深度 预处理水平 地下水深度 对植物的要求 适宜气候
1~10cm 一般 地表以下0.6~0.9m 必不可少 较温暖,冬季需贮存
10~24cm 一般 地表以下3.0 m 无要求 无要求
5~40cm 格栅或浮渣粉碎 无严格要求 必不可少 较温暖,冬季需贮存
表1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不同工艺类型的技术指标
一、土地处理技术概述
土地处理工艺近年来得以迅速发展,原因由于: 世界范围内,大中城市的污水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处理和 控制,零散分布的小流量集中污水治理问题进入人们的视 野; 对居住人数不足10000人的居住区,采用常规处理工艺的 基建投资大、操作和维护费用高、能耗也高,而土地处理 工艺设备简单,操作管理方便,能耗低,且不存在污泥处 置的问题,是处理分散的居民聚居区生活污水的理想技术;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不同工艺类型 技术指标 慢速渗滤 渗滤介质 天然土壤或耕地,渗滤性中等或 稍高 快速渗滤 渗透性良好的天然砂土层 地表漫流 粘土或亚粘土,透水性差,地面 坡度2%~8%
年水力负荷 布水方式 每万m3/d水处理要求土地,ha
0.6~6m 表面布水或喷灌 60~600
6~120m 表面布水 2~60
二、土地处理技术的类别及工艺特征
根据处理目标、处理对象的不同,土地处理系统可分为慢 速渗滤(SR)、快速渗滤(RI)、地表漫流(OF)、地下渗滤 (UG)、湿地系统(WL)等5种工艺类型。
二、土地处理技术的类别及工艺特征
① 慢速渗滤系统(Slow Rate Process,简称SR系统) SR系统适用于渗水性能中等或渗水性能稍高的土壤,土层 表面种植物,处理过程发生在土壤表面及作物的根部区域, 大部分污水被植物根部吸收,剩下的污水一部分进入地下 水或通过土壤内的优势流、边壁流等进入就近的地表水体, 也可通过设计的暗渠或井采集而回用。 SR系统的主要目的:1)处理污水;2)通过利用污水及其 中的营养物,收割作物,获得经济上的回报;3)在干旱 区,通过灌溉涵养水体,形成饮用水源;4)通过种植形 成一定的开敞空间或绿带,以调节环境和气候。
4
2000
<6
20000
表2 不同类型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
二、土地处理技术的类别及工艺特征
④地下渗滤(UG) 地下渗滤处理系统是将污水投配到距地面约0.5m深,有良 好渗透性的地层中,藉毛管浸润和土壤渗透作用,使污水 向四周扩散,通过过滤、沉淀、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等过 程使污水得到净化. 地下渗滤系统适用于无法接人城市排水管网的小水量污水 处理,如分散的居民点住宅、度假村、疗养院等。污水进 入处理系统前需经化粪池或酸化(水解)池预处理。
4)病原体的去除 污水经土壤过滤后,水中大部分的病菌和病毒可被去除, 去除率可达92%~97%。其去除率与选用的土地处理系统 工艺有关,其中地表漫流的去除率略低,但若有较长的漫 流距离和停留时间,也可达到较高的去除效率。
二、土地处理技术的类别及工艺特征
设计及管理良好的土地处理系统对城镇污水中的COD、SS、 NH3-N、TN、TP及大肠菌群等污染物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表2为不同土地处理方式运行 效果的比较 。
慢速渗滤
污染物指标 平均 <2 <1 3 <0.5 最高 <5 <5 <8 <2
三、土地处理工艺的机理
b)沉淀:污水中的杂质在土壤团聚颗粒表面上沉淀去除, 土层本身相当于一个有巨大比表面积的沉淀池。 c)吸附:在非极性分子间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土壤中粘 粒能够吸附土壤溶液中的中性分子;污水中的部分重金属 离子可因阳离子交换作用而被置换,吸附并生成难溶性的 物质被固定在矿物晶格中;土壤中的粘粒、腐殖质和矿物 质具有强烈的吸附活性,能吸附污水中多种溶解性污染物。
土地/湿地处理及工艺
市政工程 李帅 201022222445
主要内容
一、土地处理技术概述 二、土地处理技术的类别及工艺特征 三、土地处理工艺的机理 四、人工湿地
一、土地处理技术概述
污水土地处理是在污水农田灌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污 水农田灌溉的目的是利用水肥资源。污水农田灌溉没有专 门的设计运行方法和参数,灌溉水的水质、水量是依据作 物生长特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来确定的。污水灌田所引 起的臭气散发,土壤、地下水和植物污染等问题,随着城 市迅速发展,人口高度集中,污水大量排放而日益突出。 污水直接灌田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环境卫生的要求,在此基 础上发展起来了污水土地处理工艺。
三、土地处理工艺的机理
4)土壤的生物作用 在土壤环境中生长着大量的细菌、真菌、酵母菌、原生动 物、后生动物、腔肠动物、各种昆虫等,并存在一个丰富 的土壤微生物酶系。污水中的有机质及氮和磷等营养素在 这个生态系统中,通过微生物的降解和吸收,部分营养物 质转化为有机质贮存在生物体内,从而与水分离。
三、土地处理工艺的机理
3)悬浮物质的去除 污水中的悬浮物质是依靠作物和土壤颗粒间的孔隙截留、 过滤去除的。土壤颗粒的大小、颗粒间孔隙的形状、大小、 分布和水流通道,以及悬浮物的性质、大小和浓度等都影 响对悬浮物的截留过滤效果。若悬浮物浓度太高、颗粒太 大会引起土壤堵塞。
三、土地处理工艺的机理
一、土地处理技术概述
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处理污水的生态工程技术,它可以简 要定义为:污水经过一定程度的预处理,然后有控制地投配 到土地上,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 和自我调控机制,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过 程,使污水达到预定处理效果,并对污水中氮、磷等资源加 以利用,使其成为植物自身营养成分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 土地处理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完整的土地处理 系统由预处理、水量调节与储存、配水与步水、土地处理 田间工程、植物、排水及监测等七部分组成。
要求污水在进入土壤-植物系统之前,必须经过适当的预 处理,并严格控制水质和水量; 对投配污水的土地处理场的土壤、地质、水文等场地条件 及污水应用方式有相应的要求; 要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在生态结构与净化功能之间能有效 配合; 要求有相应的缓冲、调控措施及进出水水质监测系统,能 对水力负荷进行有效调节控制和管理,有一定的贮存单元 或相当措施,保证污水终年处理。
三、土地处理工艺的机理
主要污染物的去除途径如下: 1)BOD的去除 BOD大部分是在土壤表层土中去除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种类繁多的异养型微生物,它们能对被过滤、截留在土壤 颗粒空隙间的悬浮有机物和溶解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并 合成微生物新细胞。当处理水的BOD负荷超过土壤微生物 分解BOD的生物氧化能力时,会引起厌氧状态或土壤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