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 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原理
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 哲学依据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 含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经过调查研究, 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 具体要求 :
①要求我们从客观的事物出发,遵循规律。
②要求我们充分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 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要求我们反对唯意志主义和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 意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4、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 :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5、运动与静止的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 :(1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 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 :规律是运动事物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 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 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
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7、意识能动性作用原理
原理 :(1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人的认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 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 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 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 可以催人向上, 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1要求我们要重视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客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8、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1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映象。
(2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2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9、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1 规律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我们要尊重中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不能违背规律。
(2 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 能够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 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10、如何全面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求我们重视实践的作用,积极投身于实践。
(2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补充:正确把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一种认识是否真理, 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它。
③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 才能检验主观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 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把知道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
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11、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1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这里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 不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
善,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2、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原因有三个方面: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和认识的过程。
(2认识具有反复性 : 原因有三个方面:认识的对象、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基础。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 方法论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使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