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报告管理知识
一:
一、法律法规规定内容
法定传染病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的临床医生或乡村医生在接诊病人时发现确诊、疑似
法定传染病病例时须填写报告卡,并妥善送交。
防保专干须及时收集报告卡,核实后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有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应当在2小时
内向县疾控中心或卫生监督所报告,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
二、法定传染病报告和管理程序
① 接诊医生填写报告卡应准确、完整并及时送交。
② 负责疫情报告防保专干核对、检查后按照规定时间网络报卡。
收到的传染病报告
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即时向填卡人查询与核对。
③ 各医疗单位负责疫情报告专干须每月定期开展一次法定传染病报告自查工作、落
实奖惩。
三、认识法定传染病
甲类2种:鼠疫、霍乱
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
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
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H7N9禽流感。
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
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四、法定传染病报告要求
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疑
似病人,在2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在24小时
内通过网络直报。
国家要求:网络报告率、报告正确率、及时率要求达100%。
二:
常见法定传染病诊断和报告规范
一、乙肝病人报告
报告对象:HBsAg阳性 +肝功能ALT/AST>40或肝损临床表现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河皮肤黄疸。
网络报告要求:疑似乙肝病例。
临床医生要求:无肝损的大三阳、小三阳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要求网报,要求临床医生在临床病历资料填写区分清楚,不能统称为乙肝。
可以全部作为携带者。
二、肺结核报告说明
需要报告的种类:主要包括原发性、血行播散性和继发性肺结核活动性的,有传染性的。
网报要求:“疑似”“未痰检”
临床医生要求:结核性胸膜炎、肺外结核、陈旧性肺结核网报不需要报告,要求临床医生在病历资料上把诊断区分清楚。
结核病就诊病例到本机构就诊,仅需要报告一次,再次或多次就诊,需登记,标明为“复诊”,不需再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网报。
三、梅毒报告说明
通过体检、妇产科、外科检查就诊,化验仅梅毒非螺旋体或螺旋体抗原抗体一项阳性结果,没有相关临床症状,不能诊断为梅毒病人,不需要进行网报。
需要报告:
① 有临床症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阳性者诊断为“疑似梅毒”;
② 有临床症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抗原2项阳性诊断为“实验室诊断梅毒病例”;
③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抗原2项阳性诊断“实验室隐性梅毒病例”。
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一、不明原因肺炎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
① 发热腋下体温≥38℃;
② 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③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④ 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