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科学内涵
学生王淑明
指导教师王老师
专业土木工程
层次高起专
批次 152
学号 W************
学习中心北京电大
工作单位朝阳田华建筑集团第四分公司
2016年2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1)
2.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2.2、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传统相结合 (2)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 (2)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3.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着自身的发展 (2)
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3)
3.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3)
参考文献 (4)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
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我国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就是说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变化,根据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认识、扩展视野,以新鲜的经验和成果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我国社会实践中具体面临的问题相结合,在两者的结合中融合进我国的历史及文化精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躯架更加丰满,内容更加丰富,在社会实践中体现中国的风气、中国的精神。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通过总结经验,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而得以生根、开花和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2.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文字,而是在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科学规律总结。
使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需要我们不断深入了解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从而达到主客观相符合。
我们要杜绝片面的、教条的看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科学的立场、发展的观点、时俱进的品质看待马克思主义。
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
“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十年经验告诫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才能在实践中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得到人民拥护。
2.2、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传统相结合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漫长岁月里积淀了大量优秀的历史传统。
璀璨的历史文明就像深邃的星空,让人充满了敬畏和向往。
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全党要加强理论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1943年中共中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研究中国历史,做中国优秀历史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
文化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基因,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是一个国家软
实力的重要体现。
民族文化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传承民族精神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在指导中国社会实践中融入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同时推动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与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相融合,才能更好的使抽象的理论变的生动具体,使纯粹的理论变的形式丰富,更具有生命力。
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壤上开出鲜艳的社会主义花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3.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着自身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社会理论,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反映着社会现实,指导着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
邓小平曾经说过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指导当代社会发展,要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完善。
中国是现今世界上少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坚持和推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其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
同时,又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3]
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实践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我们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来解决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我们进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在科学发展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壮大。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产物。
“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
[4]因此,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党的建设能够促进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面对深刻变化的党情、国情、世情,我们党要知难而进推动自身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执政规律,提升执政能力的思想武器。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不断提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卷.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12卷.
[3]张国军.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D].唯实杂志,2001.
[4][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