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系统及其设计》教学设计
天津电子计算机职专冯莉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研究运用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
但是人工智能在国内中学的开设尚属首次,教师教学经验缺乏,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陌生的事物,与其他课程相比,难度较大。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该领域发展得较为成熟的部分。
为了缩小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在人工智能课程“专家系统”内容的教学中,采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协作,让学生在感受什么是专家系统的基础上既了解有关专家系统的基本知识,又能利用专家系统外壳自行开发一个简易的专家系统,由此既增强他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又促进问题解决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社会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学习者分析
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通常已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懂得如何操作计算机、上网浏览信息和收集资料等。
“专家系统”的学习内容在人工智能教材中一般都是置于“知识表示”之后,因此学生对各种知识表示方式都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例如产生式规则、状态空间图、语义网络等的基本表示方法。
但是各种知识表示如何在人工智能中得到应用,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在上一阶段的学习中还难以深入体会。
专家系统通过把领域专家的大量知识加以计算机编程嵌入到计算机内部,产生式规则的知识表示方式在专家系统的知识库建设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专家系统完全是个新事物,但是它与各种知识表示,尤其是产生式规则表示方式,有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这个有利于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发展的“最邻近发展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感受什么是专家系统,知道专家系统和专家系统外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了解专家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工作机制
3.能利用专家系统外壳自行开发一个简易的专家系统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任务的要求,有效采集、分类和管理信息
2.通过感受人类专家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增强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认识,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丰富魅力
2.增强协作学习和人际交流能力
三、学习时间
本次教学计划用3个课时完成《专家系统及其设计》的课程内容
第1课时:主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专家系统,并了解有关专家系统的一些基本知识
第2课时:主要让学生能够利用InterModeller专家系统外壳自行设计一个简易的植物识别专家系统
第3课时:学生展示设计的植物识别专家系统,在互相交流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作品鉴赏能力
四、课前准备
在网络教室的教师机和每台学生机上安装InterModeller专家系统外壳和由这个外壳开发的“疾病诊断治疗专家系统”。
教师收集人类专家给病人诊断治疗病情的录像资料和有关自然界各类植物介绍的录像资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网络教室的大屏幕播放人类专家给病人诊断治疗病情的录像,并要求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接受医生治疗的情形,让学生感受并讨论人类专家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思维。
然后要求学生运行安装在学生机上的“疾病诊断治疗专家系统”,体验电脑专家是如何为人们治病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学生以每4人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电脑专家与人类专家相比较,它们各有怎样的优势和劣势?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教师小结:虽然人类专家比电脑专家在问题处理上更灵活,但是成功的专家系统通过模拟领域专家处理问题的思想,可以处理具体领域中的复杂问题,从而减少劳务开支和人才培养费用;而且由于软件的便于复制性,专家系统能够广泛传播人类专家的宝贵知识和经验;若对软件保管合理,还能长期延续人类专家的经验,使其不受人类专家寿命的影响。
因此,成功的专家系统能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教师提出本次课程的主要学习任务:通过体验各类专家系统实例,感受什么是专家系统,并在了解专家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能够利用专家系统外壳自行开发一个简易的专家系统,例如自然界植物识别专家系统。
(二)新课展开,构建知识
教师讲授专家系统的概念,以及它与专家系统外壳的区别。
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资源的搜索,收集、体验并分析国内外开发的各类专家系统。
例如,由Exsys Corvid专家系统外壳开发的如何在美国爱伯克奇(Albuquerque)城市选择一家适合自己消费要求的饭店的知识管理专家系统,由Acquire专家系统外壳开发的鲸类识别专家系统,由Expertise2go专家系统外壳开发的“PC产品顾问”(Desktop PC Product Advisor)专家系统,以及由InterModeller专家系统外壳开发的“宝石分类”、“鱼类识别”、“交通工具识别”等各分类专家系统。
在动手操作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每组同学就各自的体验和想法展开讨论,最后归纳出各类专家系统共同具有的特点。
(由于学生们都是初次接触专家系统,所以对专家系统的特点分析也都只能限于一些表面的肤浅认识。
这为教师开展下一阶段关于专家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工作机制的教学,埋下伏笔。
)
教师结合“疾病诊断治疗专家系统”,与同学共同探讨专家系统的一般构造和工作机制。
尤其是在讨论知识库时,同前面学过的产生式规则的知识表示方式相结合,让学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学以致用”,还能增强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资料整理,开发系统
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感受了什么是专家系统,了解了专家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工作机制。
教师播放一段介绍自然界植物的录像:春天的大自然,万木吐绿,百花齐放。
刚长了新芽的垂柳,劲拔郁葱的松柏,争艳枝头的桃花,还有烂漫开放的茶花……
教师对学生的建议:大自然的植物千千万万,我们不可能每一种都熟悉。
若能对它们进行合理分类,特征抽取,并利用专家系统外壳开发一个用来植物识别的专家系统,一定很有意义。
教师要求每组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与植物老师、家长或同学的交流,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从因特网上搜集信息等各种手段,把种类繁多的自然界植物以一定方式进行归类,然后选取其中一个具体分类进行详细分析。
例如以被子植物下的花卉植物为对象,抽取各种花卉植物的特征(包括花、果、叶、茎、根等),并把它们以表格形式列出来。
教师要求学生把植物的分类结果用产生式规则表示出来,例如:IF 花萼5片 AND 下部连合 AND 花瓣通常5片 THEN 该花卉植物属蔷薇科IF 花序下部有花苞 AND 花药合生 AND 果实是瘦果 THEN 该花卉植物属菊科
IF 该花卉植物属蔷薇科 AND 茎部密生锐刺,一枝只开一朵花 AND 花瓣直立 THEN 该花卉植物是玫瑰花
IF 该花卉植物属蔷薇科 AND 茎部几近无刺,数朵同生一茎 AND 花型是满蕊、翘角 THEN 该花卉植物是月季花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熟悉InterModeller专家系统外壳的使用,把用产生式规则表示的植物分类结果输入到InterModeller模型中,并生成一个简易的植物识别专家系统。
(四)作品演示,交流促进
每组同学选派两名代表上台,一名演示作品,另一名简要地说明制作过程,包括从资料的搜集整理到最后作品的生成。
整个作品汇报过程中,老师和班上的其他同学随时可以提出问题质疑,由组内剩下的两名同学负责解答。
最后教师和同学针对演示的作品和汇报过程,就信息搜集利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态度等方面对小组作出评价。
下面表1-1是具体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