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原理 7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
学前教育原理 7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
然而五指活动课程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理论 层面虽强调应避免课程中的知识中心倾向,但在实 践层面上仍比较注重教材;尽管一再强调“五指” 并不是五个学科,而应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但在 推行时仍被以分科的方式进行。
思考 陈鹤琴先生的五指活动课程对当前学前教
育领域有何启示或借鉴?
(二)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
三、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
• 把儿童当作儿童,强调儿童的幸福童年; • 注重儿童的主体性,强调儿童的实际探究和操作; • 注重儿童个性,强调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 • 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强调课程的统整性。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典型模式简介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典型模式简介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典型模式简介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二、幼儿园课程的组成要素 三、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
思考 什么是课程?你所了解的幼儿园课
程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特点?
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一)课程的内涵 (二)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前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后评价 追踪评价
➢ 学前课程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方案 、课程实施过程、课程 效果三方面 。
1、对课程方案的评价主要了解以下两方面内容:
课程方案是否依据科学原理、原则制定,是否以先进理 念或理论为指导;
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各要素之间是否都具有较高的内部 一致性。
2、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二)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1、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1)“学前课程是反映幼儿园某一门科目客观规律的 整体教育结构,或反映幼儿园整体教育客观规律的 总体结构”。(赵寄石、唐淑,1988)
(2)“学前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的, 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冯晓霞,1997)
2、课程目标 :
培养受教育者有合作的精神、同情心、服务的精神; (做人)
培养受教育者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并有 相当的运动技能;(身体)
培养受教育者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达的能 力;(智力)
培养受教育者能欣赏自然 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 地的快乐精神,消除惧怕 的情绪。(情绪)
(一)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
陈鹤琴(1892-1982),浙江 上虞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 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 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 幼教之父”,主要著作有《活教育理 论与实施》、《家庭教育》等。
1、五指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活教育”思想体系 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方法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5)整合性 “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从不 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 等方面的发展。”
——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 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 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2)全面性 “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 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 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
——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学习与 发展结构图:
5个领域 11个子领域 32个目标
2、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3)生活性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
——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 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
——摘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1988年,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 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 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答道:“是 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把自己的东西 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 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 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 是这些。”
5、课程实施:游戏和小团体教学
陈鹤琴认为,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实施方法。 游戏有统整作用,儿童在游戏中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学前幼儿个体差异性,采用小团体式的教学,可以 照顾每个幼儿的不同需要,并且可以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儿 童在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陈鹤琴先生的五指活动课程方案以“活教育” 理论为基础,创立了从课程理论到课程目标、课程 内容、课程实施等一整套理论体系,为建立中国本 土化的学前课程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3)“学前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保 证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 各种活动的总和”。(李季湄,1997)
(4)“学前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 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 的、有益的经验”。(虞永平,2001)
2、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1)基础性 “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 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为幼儿一生的 发展打好基础。”
讨论 书中包含了哪些教育价值? 孩子在阅读时可以有哪些学习?
分析:
数学方面:日期的认知 自然科学方面:蝴蝶变成毛毛虫,水果蔬菜的认识 健康方面:合理饮食 语言方面:学习量词,不断重复来帮助孩子发展语言 艺术方面:感受丰富的色彩
思考 请同学们以“水”为主题,谈谈 你所能想到的课程活动。
➢ 课程的实施存在三种取向: 1、教师完全忠于教学计划的取向; 2、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的取向; 3、师生生成课程的取向 。
➢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组织制度、 时间因素、物质空间因素和教师因素。
二、幼儿园课程的组成要素:目标 、内容、实施、评价
➢ 课程评价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贯穿于课程实施前后:
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
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
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
的需要。”
——摘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4)活动性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 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 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
(2)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强调尊重儿 童的兴趣需要,主张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课程。代 表人物有杜威、卡斯韦尔等。
(3)课程即目标。强调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这种 课程观的指导下,教育教学目标的选择和制定成为 核心任务。代表人物有泰勒、加涅、约翰逊等。
2、课程的形态和结构
影响课程的主要要素有三个:知识、儿童和社 会。因此课程往往呈现三种形态:
二、幼儿园课程的组成要素:目标 、内容、实施、评价 ➢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符合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原则; 2、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兴趣 ; 3、符合儿童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原则。
➢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形式可分为两种:
1、知识与经验
知识是学前儿童形成能力的基础和继续认识的条件, 一般作为静态形式存在;经验的个人性较突出,往往具 有动态性。泰勒、杜威等人常用“经验”指代课程内容, 就是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及各种体验的过程。
4、课程组织:单元教学法
单元教学法是指把儿童所应学习的东西,整个地 、有系统地教给儿童,以单元主题来组织活动,使各科 形成整体。
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
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主题)来组织的教育 教学活动。
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月光下,一颗小小的蛋躺在叶子上。
啊!毛毛虫变成了一只好漂亮的蝴蝶。
➢ 一般来说,幼儿园 课程目标可划分为 五个层次:
幼儿园课程总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 学期目标
月计划的教育目标
某一教育活动的目标
➢ 学前课程目标的分类主要有三种方式:
按照儿童心理结构 的维度,可划分为 认知领域目标、情 感领域目标、技能 领域目标
按照教育内容五大领 按照幼儿年龄段 域的维度,可划分为 维度,可划分为 健康领域目标、科学 3-4、4-5、5-6 领域目标、社会领域 岁三个年龄段的 目标、语言领域目标、 目标 艺术领域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的组成要素:目标 、内容、实施、评价
回忆 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和分类。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
教育目的 幼儿园教育目标 各个幼儿园的具体教育目标
教育活动 目标
教育领域 分类目标幼儿园教育 目标幼儿身心素 质发展目标
单元主题 教育目标
学段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的组成要素:目标 、内容、实施、评价
一、我国幼儿园课程典型模式 二、国外幼儿园课程典型模式
课程模式可以理解为典型的、以简约的方式表 达的课程范式,它具有特定的课程结构和特定的课 程功能,与某类特定的教育条件相适应。
课程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理论基础、课程 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
一、我国幼儿园课程典型模式 (一)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 (二)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与陈鹤 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主要 著作有《幼稚园教育概论》、《幼 稚园的研究》、《课程组织法》、 《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等。
儿童在活动中的反应(主动性、参与程度、情绪表现等); 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行为(对儿童的控制程度、课堂管理方 式、教育机智和技巧等); 教师与儿童互动的质量; 儿童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利用等。
3、对课程效果的评价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儿童学习后的发展状况; 发展状况与课程目标的符合程度; 产生了哪些非预期的结果; 了解教师发生了哪些变化,有怎样的提高等。